『滑稽之雄』黄幡绰
2018-01-18周刚
周 刚
阳澄湖西岸和傀儡湖中间,有个绰墩山村,是吴中有名的古村落。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云:“昆山西二十里楼里村,有绰堆,避光宗讳墩改堆。古老相传,此黄幡绰葬地,今村人多滑稽,能作三反语。”
黄幡绰是唐玄宗身边的滑稽演员,死后葬在楼里村一座土山上,从此这土山叫绰墩。到了南宋,光宗叫赵惇,惇、墩音同,为了避圣讳,绰墩一度改名绰堆,又因为这土墩高大,都叫绰墩山。民国期间那儿置了乡,叫绰墩乡,下辖周边王家浜、东浜、西浜、庙前、橹灶浜等10多个自然村,属昆山县正仪区。新中国成立后,沿袭此建置,后来撤区并乡,改称绰墩山村,属正仪镇。2004年正仪并入巴城镇后,成为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直到今天,绰墩山是一个行政区域名,本身没有村落。但它从古到今是名闻遐尔的游览景点,山上有幡绰墓、元代顾阿瑛玉山佳处遗迹。而埋在地下的史前文化堆积,又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标杆,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我孩提时生活在离绰墩山三里外的正仪镇,听老人讲过绰墩山的传说,说山上庙基下有个洞穴,洞内有用铁索吊着一口黑漆大棺材,棺内躺着古代王者;一说里面装着金银宝藏。于是,绰墩山在我童年的心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958年春天,我在绰墩山边的一个村落生根落户,第一次登上了绰墩山。绰墩山方圆一里多,坐北朝南,前山坡势平缓;后山高七丈(20多公尺),峭陡如壁,像一个底边很长的直角三角形。我从平缓的前山信步而上,驻足山巅,山上芳草茵绿,遥望虞山,赫然在目,顿觉胸臆宽阔。遥望西方,阳澄湖水天一色,太湖七十二峰在天尽头若隐若现;转身东瞰,傀儡湖风送碧浪,飞入眼帘,那汹涌的浪涛仿佛在撞击我的心。不禁为之陶醉,为之震撼!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散文,写的就是绰墩山。
那时只知道绰墩山令人神往的景色,后来与邑中文人相交,平时阅读留意与此相关的人文资料,才知道绰墩山不但景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幡绰,一代“滑稽之雄”
山上有黄幡绰墓,是吴中有名的历史遗迹,方志上记载了不少古人凭吊他的诗,其中有明代高启的《吊黄幡绰》:“淳于曾解救齐城,优孟能令念楚卿。嗟尔只教天子笑,不言忧在禄儿兵。”高启的意思,春秋时淳于和优孟能用滑稽为君王解惑,而你黄幡绰同样因滑稽出名,可惜只会哄皇帝笑,不能像上述两位一样,提醒玄宗,安禄山(禄儿)要造反。高启从文人匡国的角度去要求黄幡绰,未免强人所难。
然而,黄幡绰并非如此不堪。近代戏剧评论家任中敏(半塘)在他的《唐戏弄·演员》中说:“黄幡绰,幡绰,优名也。才艺品德为盛唐第一优人,亦唐五代优伶中第一人。开元间,善弄参军戏,每寓匡谏,玄宗悦之,曾假以绯衣(四品服色)。平日侍从,亦常假戏谑,惊悟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上面一段话概括了黄幡绰的艺德和人品。
先说黄幡绰的人品,开元天宝间,他侍奉皇帝三十年,深得宠信,据说玄宗三日不见他,就会怏怏不欢,所以赐了他四品服色。但黄幡绰从不阿谀逢迎,当君臣间出现尴尬时,他从不落井下石,常借滑稽诙谐,规劝皇帝,使纠纷排解,祸事平息。举一个例子,民间爱把丈人称泰山,这话就出自黄幡绰。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一件事。说玄宗去泰山封禅,规定四品以上官员才夠格随行。宰相张说的爱婿郑镒只九品,硬是要去,张说只得私下带了他。泰山封禅毕,玄宗在封禅台宴请群臣,凡三公以下加一级,张说趁机把郑镒一下子升了五级,参加了宴会。玄宗看见了郑镒,故作奇怪,问张说,(这个)小郎何时穿得绯衣耶?张说窘了,一时不知怎么回答,黄幡绰见状,指了封禅峰对皇帝说,皇上,此乃泰山之功也。黄幡绰说得有点含蓄,玄宗还是明白了,不来泰山,这小儿升不到这官。但封禅是天大盛事,不想使宰相难堪,就不再追问,让张说翁婿讨了个大便宜。这事在《天宝遗事十种》也有记载,后来民间就把岳父叫泰山,或泰山之靠。前几年游泰山,见封禅台后边有一块高兀的巨石,上写“丈人峰”三字,说明这典故不是空穴来风。
《天宝遗事十种》还记载了一件事。有一次安禄山带了牙将刘文树等进京,玄宗在蓬莱宫设宴。席间,刘文树善辩能对,皇帝悦之,命黄幡绰嘲弄他。刘文树生得眼睛藏在毛里,一付猴相,最恶别人说他像猿猴,于是他要挟黄幡绰不能用猿猴两字,玄宗也准了。想不到黄幡绰略一思索,即出口成章,云:“文树将军好面容,鬓须连额颐别住。不是将军像猢狲,倒是猢狲像文树。”——“颐别住”,就是脸被毛遮住,像搬到别处了。
蓬莱宫内一片笑声。
有关这方面的故事还有不少,都说明黄幡绰是一个爱憎分明,不肯阿谀逢迎的人。
黄幡绰被称为盛唐第一优伶,主要还是他的才艺,他演的参军戏是一代绝响。
参军戏由两人合作,以“参军”为主,“苍鹘”为副,一个机敏,一个痴乖,相互嘲弄戏谑,跟现在的相声类似。
黄幡绰在戏中扮演参军,参军是古代州府重要官佐。幡,是参军插在肩上的小旗,绰,即歪歪绰绰。这形象很滑稽,所以任半塘说幡绰是优名,即艺名。
这种喜剧形式来源有几种,现在采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之说。他说,汉和帝时,馆阳令石耽犯贪污罪,皇帝怜惜其才,圈在宫中,每逢宴乐,命穿白夹衫,让优令弄辱。但石耽乖巧善辩,大家都难不倒他,遂成为一种相互讽笑的喜剧。一年后释放,让他去地方做了参军,所以叫参军戏,也叫弄参军。
黄幡绰演技高,所以跟他搭档的都是文艺大腕,如张野狐,就是诗人张徽,擅弹箜篌(竖琴的前身)。还有乐部琵琶圣手雷海青等。他们在长安演出时,常万人空巷。
黄幡绰演参军戏除了唱,其宾白更是脍炙人口。他巧舌如簧,噱谑幽默,还善临场发挥,像现在说的“千问千答”,“万问万笞”,谁都难不到他。他还有一项绝活,就是龚明之说他在绰墩传下的三反语,是当时一项特殊的语言艺术。什么是三反语?余生虽不晚,但到底读书少,一直不明白。大约二十多年前吧,在苏州碰到王染野,向他请教,他想了一会说,也许是北方的“三句半”,上手说三句正话好话,下手只用半句反话就给否定了。王老是吴中资深戏剧研究者,这解答有些道理,但细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妥帖。后来,这问题却在民间得到了答案。我年轻时做过装卸工,有一次几个老同事碰头,一起喝酒神聊,偶然说起当年调笑时用的“切口”,我才省悟,三反语,莫不就是从前在社会底层中流行的切口?再后来,查阅资料字典,才猜测,三反语莫不是从前字典常两字反切的注音法?注一个汉字读音时,采前一字声母和后一字韵母,如“冬”,说成“德翁”,苏州说成“苏乌、支欧”,把“一”,说成“郁结”、“二”说成“虐基”等。这种反切法,在社会就成为一些秘密团体或行业的隐语或暗话,我故土正仪,离绰墩很近,从前理发、浴室、茶馆、栈房(旅馆)、脚夫(搬运、苦力)等行业老人,大多会切口,大约与黄幡绰传下的三反语有关吧?近来有昆曲研究者认为,当时绰墩村民会说三反语,俗称打三反,打切口,是从黄幡绰的参军戏而来,
后来在昆剧角色的宾白中也常使用,可见它和昆曲之间的传承关糸。
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三反语的“三”又指什么?为什么不说“四反”、“五反”?所以我现在只能算抛砖引玉,有望智者惠教。
傀儡戏和黄幡绰的歌调
傀儡戏也叫木偶戏,是旧时艺人游走江湖的衣食,他们有的驾棚船,有的身背行囊到各地演出,六七十年前,我小时候还看到过。表演傀儡戏时,演员在幕后,边说边唱,一边手扯丝线操纵在幕布上端的木偶,演绎故事。这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很吸引人,每场都人满为患,可惜现在很难看到了。
傀儡戏起自汉,盛于唐。黄幡绰原是陕西蒲州一带人,那儿流行近似木偶戏的线胡腔,所以他除了演参军戏,还擅演傀儡戏。古代的傀儡戏,有悬丝傀儡、水傀儡和药发傀儡等好几种。悬丝傀儡是常见的那种,水傀儡是在湖中船上表演,木偶还表演划船、钓鱼等机巧;药发傀儡是木偶在焰火、魔幻中表演,有点魔术的味道了。黄幡绰常在宫中演傀儡戏,他演技稔熟精巧,唐玄宗有诗记其亊:“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安史之乱后,黄幡绰流落江南,定居绰墩,在这里以授戏卖艺为生,常在村东的“箬帽湖”演傀儡戏,因而湖也被叫作“傀儡湖”。傀儡戏在绰墩代代相传,直到元末,正仪玉山草堂主人顾瑛还在湖边搭了傀儡棚,让朋友们观看演出,文友秦约有诗:“人生百年何草草,傀儡棚头几绝倒”。说明傀儡戏诙谐滑稽的演技,成为那时娱乐景观,还很受人追捧。
参军戏和傀儡戏都是说唱艺术,黄幡绰又能变声嘌歌,所以他的歌调就传了下来,形成了江南独有的一种唱腔。
清代苏州文献学家姚承绪,在《黄幡绰墓》诗中说:
一曲琵琶海青死,慷慨犹闻骂贼声。
累累古冢绰山墩,独有黄郎余音存。
姚诗说的是一段故事。当年安禄山叛军破长安,黄幡绰、雷海青被掳,安禄山要他俩留在身边娱乐。雷海青宁死不从,砸琴就义,黄幡绰却投降了。后来,安史之乱平息,新皇帝肃宗要办他从贼之罪,被太上皇劝阻赦免。黄幡绰流浪江南。那时苏州未经战火,城乡繁华安宁,他就找了风光旖旎的傀儡湖边落户定居。历史就是那么充满偶然,黄幡绰因为没有殉节,在绰墩留下了他的余音,几百年后,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唱腔。
所以明代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在他的《南词引证》开头说,“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正声,指古代用宫廷语言唱的歌,也称“雅”,用方言唱的就叫“风”,所以《诗经》分“风、雅、颂”。这是因为,黄幡绰是陕西人,不会吴语,只能用宫廷语言教唱歌谣了。
据昆曲研究者探索,黄幡绰的歌调传承几百年后,被元末顾瑛草堂雅集的才子佳人名工名伶继承,切磋打磨成一种新腔,称为昆山腔。近代戏曲理论家赵景深也认为:“在魏良辅前,已有昆山腔。”后世戏剧班子乐工用的一长两短三块册板,因黄幡绰善用,被叫作“绰板”。
因此,黄幡绰对我国昆曲产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历代戏曲界的推重和纪念。
据《吴门表隐》记载,从前苏州司抚衙旁有老郎庙,供的是老郎菩萨唐玄宗,有李龟年、雷海青等十人陪祀,黄幡绰也在其中。
黄幡绰葬的绰墩山,后来成为江南戏曲班子“朝宗”之地。每年春二三月,各地戏班都要来绰墩山搭台演戏,表示对他的缅怀,叫春台戏。
春台戏延续到近代,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信义志稿·风俗》记载,四乡有台戏,惟绰墩最廉,有时还不收,皆因是黄幡绰葬地。信义,是正仪的古称。
我孩提时随大人去看过,戏台搭在山坡上,看的人很多,河浜里停满戏船和看戏人的船。记得我妈有一远房亲戚,送我们一种自制的油氽薄饼,用面粉打成八结,上洒芝麻,名曰巧果,吃起来很脆很香。中午还留我们吃饭,叫吃戏饭,也是当时一种风俗,所以招待很隆重。
关于黄幡绰墓
都说黄幡绰葬在绰墩山,但只见古人凭吊的诗文,却找不到墓,所以,多少年来,黄幡绰墓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谜。
我小时候听说山上洞穴中有用铁链吊着的黑漆棺材,昆山县志上也有这记载,棺材里睡的是不是黄幡绰?却没有说,给后人留了个悬念。
那末,这个洞穴到底是不是黄番绰墓呢?
成书于清末的《信义志稿》提供了一个疑似的信息,说:“长洲(今苏州工业园区范围)高栒伟言:“康熙辛卯(1711)十二月初六日,有寺僧(在绰墩山)择葬,因大石碍道,与人移至他所。(发现)下有一穴如隧道,窥之深奥莫测。乡人持炬宛转深入,正当庙址之下(上有真武庙)。有石门,门内窟室两楹,四面砖石,雕镂精工,但空洞无物。后有一窦,大如斗口,泥壅不可入,或疑即黄番绰葬处也。”
看来,洞穴之说事出有因,其“后有一窦,大如斗口,泥壅不可入”的说法,又留给了后人猜测,也许黄幡绰的棺槨在很深的地下。
1983年,附近村民在绰山边办土窑,取山上黄泥制砖,只两年,绰山被夷为平地,可是,“黑漆棺材”和“隧道”都找不到踪影。
21世纪初,苏州市博物馆在考古队长丁金龙带领下,对绰墩史前文化进行了全面性发掘(也就是通过发掘,绰墩遗址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发掘,在绰山原址东南方地下,发现了两座疑似合葬的船形唐墓,可借墓顶已毁,墓室内空无一物,仅有三枚“开元通宝”古钱和几百块残砖。有几块砖刻了“天子问十”、“调”等字样。这就引发了大家热议,“十”,在古代与“杂”通用,可解释为杂戏、杂剧,就是古代的滑稽戏。之所以砖上有刻字,因为从前有身份的人多定制墓穴,也许制砖人知道入土为安者生前常给皇帝演滑稽,就刻了“天子问十”在砖上。在绰墩,谁能给天子演滑稽呢?那只有黄幡绰了。“调”,可解为曲调、腔调,参军戏傀儡戏都是有说有唱的剧种,这也符合黄幡绰的身份。再联想前面说的洞穴、隧道,应该是从上而下的盗洞,所以墓顶已毁。
至此,黄幡绰墓的谜底终于揭晓,考古队因为墓已被盗空,找不到直接证物,但也认为墓主可能是黄幡绰。
如今,旅游业兴起,那儿建了绰山公园,还塑了黄幡绰石像,供游人玩赏。可惜那座彰显古代文明的绰墩山消失了,要是绰山还在,那种两湖夹一山,风光旖旎的景色,必将成为游人如织的风水宝地。但是,现实没有假如。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愚昧常会做出以牺牲沉重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的蠢事。绰墩山的消失就是一个例子,当年取土烧砖的人还在,也许他们在想,那时卖砖换来的不是钞票,而是今天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