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吟秋先生
2018-01-18陈艺
陈艺
蒋吟秋先生(1897—1981),原名翰澄,字镜寰,别署吟秋,号平直居士、沧浪旧侣、梅花知己,室名有吟碧斋、四宜轩、平直草堂、碧秋吟庐、秋庐等。江苏苏州人,1897年9月22日生于凤凰街金雀弄故居,住平桥直街42号。七岁背诵唐诗,十二岁能为人写楹联、匾额。青年时代得沈眉若、金松岑、汤定之、丁二仲亲授,进步尤快。其作书四体皆工,尤擅篆隶,擅画梅花,出笔有寒香之雅,风格超隽。篆刻追宗秦汉鉥印,颇有古趣。民国时期他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并先后兼任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河南大学、社教学院、华东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时期,为保护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古籍珍藏善本19800余册,冒着生命危险,拼死保护。八年抗战胜利后,所藏古书完璧归馆,为苏州的文化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37年策划举办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吴中文献展”。他与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一起被苏州市文化艺术界尊称为“吴中四老”。1923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立苏州市图书馆编目部和推广部主任、苏州美专教授、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解放后曾任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江苏师范学院秘书科长。他是苏州市文化教育界的老前辈,为我市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书法教育与创作、沧浪诗社的创建等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历任苏州市政协一届特邀代表、二届委员、三四五六届常委、民进苏州市委常委、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诗人、金石学家。
开通民智 殚精竭虑
蒋吟秋先生于1922年7月进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工作,初任本馆官书局印行所主管员,后历任编目、总务及推广诸部主任,1935年12月起任馆长,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离职。他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官书局印行主管时,先后整理修补馆藏书板七万多片,并征集到《又满楼丛书》、《峭帆楼丛书》、《群碧楼丛书》、《聚学轩丛书》、《暖红室传奇》等书板,还编印了《江苏省第二图书馆官书印行所核实书籍价目》一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任编目部主任时,主持编制了《十进分类法》,并对《杜氏著者号码编制法》进行补正,使本馆图书分类排架更趋科学合理,该分类法一直延用至今。
接任馆长后,蒋吟秋先生对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大胆革新,并开辟了不少新的领域。他以“开通民智,发明文化,阐明科学”作为办馆宗旨,认为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育重任,应该设法让民众充分利用,让图书馆代替茶坊酒肆的不良习尚和无谓消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尽管接任馆长时的1936年只有25名馆员,还是在已经建有两个分馆、七个民众阅览处、七组巡回文库,并用三轮车载书流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两所民众夜校、一所民众识字班,以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不仅为已有的读者竭诚服务,而且注重培训潜在的读者。为增强读者兴趣与欣赏艺术水平,蒋吟秋先生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先后举办了“梅展”和“吴中文献展览会”,引起华东地区很大的轰动,不但增加了民众对图书馆的了解,而且宣传了图书馆,本馆业务由此蒸蒸日上,跻身全国著名图书馆之列。
陈艺与恩师蒋吟秋在苏州公园合影
蒋吟秋先生具有先进的图书馆理念,早在1929年初他就曾在中华全国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宣读了《图书馆之使命及其实施》的论文,对图书馆承担的使命及图书馆工作的实施方法作了精确的论述,他认为办好图书馆必须具有“革命精神”,“馆中服务人员,更宜不厌烦琐,不嫌清苦,牺牲心力,放弃名利,为群众谋幸福,为社会做工作。有持久之耐性,做终身之事业。凡革命应有之精神,吾图书馆同志俱宜有之。”这种图书馆服务理念和图书馆精神,在现在仍有指导意义。蒋吟秋先生服务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近30年,为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为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临危不惧 移藏国宝
蒋吟秋先生一生清廉,德高望重。一生与苏州的文化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和苏州人民留下了许多碑刻和书画艺术珍品。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时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的蒋吟秋先生为保护48箱、1558种、19874册馆藏的宋、元、明古籍和清代的精刻本等(即今苏州图书馆镇馆之宝),冒着生命危险,精心组织,巧妙掩护,展开了长达近十年之久的保护国宝的游击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我国抗战史谱写了一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他对祖国文物的无比热爱之心,高风亮节,为后人永志,令世人景仰,堪称苏州文坛的抗日名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敌机对我国狂轰滥炸,苏城岌岌可危。成立于一九一四年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内。其馆藏十分丰富,有一大批宋、元、明古籍和清代的精刻本,有些是海内孤本。抗战期间,日寇对这批珍本早已垂涎三尺。为免受损失,蒋吟秋馆长与徐治本、陈子清、陈子彝等人于1937年8月3日召集馆务会议,决定必要时将善本图书及重要文件移藏安全地带。
8月12日即与馆中员工将已经提选之首批善本分装八箱,计360种。雇船只于13日一早雇小火轮从太湖驶向东山,将珍贵典籍伪装成货物,护送人员打扮成商人。不料日寇的飞机已在湖面上盘旋,幸亏岸边绿柳成荫,小火轮迅即钻进树荫下,避开了日机的视线,非常惊险的一幕呀!古书运到东山杨湾的鉴塘小学(即今杨湾明善堂),悄悄地放在朱家祠堂停棺材的密室,派员驻东山保管。
9月3日战局日紧,图书馆又将特藏书库所有善本分装40箱于4日用大船押运到西山梅益村包山显庆寺,藏在满月阁里,派员驻守妥善保管。据说9月28日又往西山运去第三批古书。这样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图书48箱、1558种19874册及重要文卷装箱分三批全部移藏至安全地带。
9月26日苏州城沦陷,图书馆留馆工作人员全部离城。东山藏书由徐治本负责保管,西山藏书由山寺住持代管并派员照顾。
9月24日蒋吟秋馆长经苏赴沪担任学校教职,徐治本留苏任上海与两山之间的联络人。(注:从1937年12月至1944年8月的敌伪时期蒋不担任馆长之职)
铁蹄蹂躏 艰苦抗战
蒋吟秋馆长因时局紧张经苏赴沪避居上海租界沪西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养和村17号。以自己在沪多处任教兼课的微薄薪金和典卖自己的衣物、书画作品所得,按月接济留守东山、西山人员的生活费用和藏书屋租金及农民的保管费等。尽管困难重重,蒋吟秋馆长依然在竭尽全力地保护着祖国珍贵的古籍善本。
日寇的铁蹄踏进苏州城后,直往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内搜寻古书,其马队占用了该馆,大批馆藏木刻书板被丢弃,碎页飘满图书馆旁的池塘,图书、报刊被撕毁擦刺刀,一片狼藉的景象可以想见。
当日寇得知一大批古籍珍本已被转移,气势汹汹地派出大部队前往东山搜书,将东山16岁至60岁的男子全部赶往席家花园训话,又挨家挨户地搜查。东山前山未搜到,马上扑向后山杨湾,鉴塘小学校长周知辛想转移时已来不及了,急中生智想到村上有个叫叶功甫的教授,在日本任教过而正巧回乡避难。更巧的是,此次带队搜书的日本军官黑田恰好是叶功甫的学生,碍于老师的面子,黑田只得下令停止搜查,悻悻离去。
第二年春天,日寇又派出奸细前来打探消息。一天中午杨湾来了一个外地口音的磨剪刀人,长得细皮白肉,鬼鬼祟祟,东张西望,向人们打听谁家有古书出售,说话时露出一副烟熏的黄牙,人们推测其是日寇派来的密探。果然三天后,一支日寇爪牙的敌伪部队驻扎到杨湾。
消息传到蒋吟秋馆长的耳朵里,他立即从沪赶到东山,与周知辛校长等保管员商量,决定将古书化整为零,分散保管。夜深人静时,他们进入阴森森的停棺密室,把藏书编号后交给四个人保管,其中最重要的一箱由蒋吟秋馆长设法秘藏。第二天,天刚亮。敌伪就以寻找所谓的“赤匪书籍”为由,到周知辛校长家搜书,周已将书装进箩筐,藏在放猪食的西厢房里使了个眼色,让家里的大黄狗不停地向敌伪人员狂吠,搅得他们心烦意乱,匆匆忙忙地向西厢房里瞄了一下,看到里面到处是烂菜霉糠,箩筐上又都是腐烂的果子,臭气熏天,就骂骂咧咧地走了。事后,周知辛校长把古书用牛皮纸包好,然后在西山墙东侧砌了一堵墙,把书藏在两墙之间。一个领到任务的老李则把书埋在破坟里,也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在那西山包山显庆寺内,住持方丈则干脆将古书藏进满月阁里,还砌复壁再用佛联障之(注:满月阁已拆除)。半个月后这支名为“清乡”实想劫书的伪军见找不到古书的半屑纸头就灰溜溜地撤离了。这都是图书馆保管人与当地保管员周密考虑的结果。知情人与老百姓严守秘密、团结一心,一致抗倭,坚如铜墙铁壁,其力坚不可摧。日寇几次三番想出许多花招,可蒋吟秋馆长都不为所动。一天傍晚,一个自称是同乡的男子找到蒋的寓所,刚谈了几句话,男子就从怀里掏出一大把钞票,厚颜无耻地说,日本人很器重蒋吟秋馆长的才学和威望,想重金聘他回苏州当伪图书馆馆长,蒋吟秋当即严词拒绝:“我要做人,不愿做狗。”事后有人放出谣言,说蒋吟秋馆长把那些珍贵图书全部带到上海变卖,换取巨款后在十里洋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江苏省教育厅一官员受命前往上海探听虚实,当发现蒋吟秋馆长生活俭朴,每周要兼42小时的课程时,深受感动。
日寇见造谣诬蔑不成,又心生一计,蒋吟秋收到了几封所谓“朋友”的劝告信,说日本人得罪不起,还是看风使舵、交出古书为好。蒋吟秋馆长掷地有声地回复他们:祖国的珍贵文籍都藏在中国人的心中,就是要了中国人的命,也休想得到片纸只楮。蒋吟秋馆长的回答是何等的铮铮铁骨,坚强不屈,掷地有声啊!
狡猾的日伪官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任用熟悉馆藏图书馆的伪派人物徐某为图书馆长,通过他们去东山、西山迁回图书。有一次已指派水警船队准备行动了,幸亏蒋吟秋馆长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地方人士,以太湖秩序不稳定,不如藏在山里安全等理由推托,才得以保全。
蒋吟秋馆长在沪期间生活异常艰苦,但是仍然时时刻刻地惦念着藏在东山、西山的古籍。是否蠹食,是否霉烂,是否被敌侦知劫掠而去?
他以教书、卖字画为生,一周上课无数,终日奔波在沪西私立国华中学(著名作家郑逸梅介绍执教)和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当时改名为正养中学)以及东吴大学上海分校等大中学校之间。连寒暑假与节假日都在家中教授国文与书法。以此微薄薪酬坚持八年之久,以保管费的形式每月分付苏州东山、西山的保管者。
在沪期间,每逢节假日蒋吟秋先生在家中上课时,总是端坐在桌首授课。其学生则分坐两侧,因其形如庙里老和尚做法事,故每每上课前,总爱戏称:“摆老和尚台子哉!”
在抗战期间,上海城隍庙与租界划为楚河汉界,致使许多善男信女无从烧香膜拜,那时的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大动脑筋,想以搭布景的方式在法租界内辟一个新城隍庙,可是独缺一块堂皇的巨匾,以壮胜景。得悉蒋吟秋先生擅擘窠大书,便请他挥毫。苦于没有大笔,为此蒋吟秋馆长动足脑筋,他把纸铺于地上,叫工友扛出一袋米来,他抱着米袋用米粒逐笔逐划地拢成字体,然后整体看一下,再稍加点拨。最后取铅笔沿大字四周勾一框廓,移去大米,就框廓填上墨。巨幅匾额就赫然在目了。此事在上海书画界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后,蒋吟秋馆长返回故里,10月复任馆长职务。馆员们陆续回馆分任各部工作,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当月23日起恢复对外开放。
1946年4月11日由图书馆总务主任徐治本、典藏部主任陈啸秋与干事陶为潞同至东山,于15日运回善本图书8大箱。
1946年四月19日由图书馆总务主任徐治本与干事陶为潞等再雇数艘大船至西山杨湾,于28日将西山藏书悉数安然运回,连同文件计装船两艘,凡40箱。至此八年来秘藏的所有古籍善本终于归藏馆库。
1946年5月1日蒋吟秋馆长会同馆员对运回的所有古籍启封开箱查点,除移藏东山部分因曾分藏居民家中,长期掩蔽不免着潮略有伤残外,所有西山部分完好无损。共计:48箱、1558种、19874册。
1946年7月31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特藏图书目录缮印完成并即提选陈列公开向社会展览馆藏珍籍。
自抗战初期将图书馆特藏图书移藏洞庭东西两山至抗战胜利后运回馆中,历时八年。在如此漫长岁月中,经历了不少困难,蒋吟秋馆长感受最深难以忘怀者有五点:
1、当沪战剧烈、苏城受炸时,全馆员工一面冒着危险抢运善本,一面维持馆务,直至沦陷前夕,然后下乡集中共商善后。其中以徐治本、陈子清、陈子彝诸君致力尤多。
2、在苏城沦陷后,日寇屡次入山挨户搜查而东西两山广大群众均能坚守秘密,绝不泄漏。同以保全祖国文物为应尽天职。
3、于日寇即将到山时,小学周校长建议化整为零,得免劫夺。山寺僧人当机立断在包山寺满月阁砌筑复壁保障安全。
4、伪职人员先后多次欲入山取书邀功媚敌,幸正义人士设计制止。
5、地方父老、爱国人士对移藏图书非常关心。吴江知名人士天放楼主金松岑先生、吴县潘由笙先生尤为深切,闻图书运回无不喜形于色。金先生特为写“完书记”以彰其事,潘先生工楷书之,鸣琴室主杨鑑庭先生复为刻石,藉永纪念前辈热爱文物之至诚,令人难以忘怀。(此石后由蒋吟秋先生捐赠给苏州图书馆,今被安置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长廊里)
蒋吟秋馆长在后来给上级的报告中说:“虽敌伪威胁利诱,无所不至,而苦心保藏,百计维护,未敢少懈。保管期内经费支绌,先则借贷,继则典质,终则变产,且环境之恶劣,情势之困厄,时而清乡,时而搜查,历时之久,次数之多,应付之难,非可缕述。幸赖地方人士协助,维护保管,周仁之坚贞不移,率得在千万危险之中,安渡难关,成全始终。”可见,蒋吟秋先生在逆境之中,保持民族气节,保全祖国的珍贵文献资料。真可谓: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功臣,苏州文化界的抗日名士。
蒋吟秋先生自作诗篇:“吴中古籍早驰名,抗战迁藏百里程,八载同心勤掩护,运回完璧笑颜盈。”他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工作至苏州解放,将近三十年,是不辞辛劳、不遗余力的三十年,是功绩卓著、可歌可泣的三十年。尤其是为保护近两万册古籍文献,历尽艰危、备尝险阻,呕心沥血。为新中国建立初苏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拳拳爱国之心、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不愧是在文化战线上保护珍贵古籍文献的忠诚卫士!为后人留下了这批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苏州人民写下了一段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光辉历史篇章。
“此骨岂寻常,日夕思报国。” 这就是蒋吟秋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诗书画刻 一代大家
蒋吟秋先生自幼酷爱书画金石,家学渊源、师承名家。早年受业于金天翮、胡石予、汤定之。书法擅各体,尤以篆、隶为精。早在1937年草篆中堂就入选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1949年后,作品多次入选在日本举办的书法作品展,1963年在南京、杭州、沈阳、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苏州沧浪亭、徐州凤凰山、苏州虎丘山、苏州大学和北寺塔等处均有其题写的碑文、亭记及匾额。著有《沧浪亭新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文选书录述要》、《版本学答问》、《苏州景物诗选》、《完书图记》、《秋庐杂咏》、《秋庐吟稿》、《吟秋书论》等。
蒋吟秋先生多才多艺,尤擅书法。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均有很高造诣。他在古稀之年为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书写“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与题记”,开创了简化字隶书的先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陈毅元帅曾把蒋吟秋的书法作品与周瘦鹃的盆景艺术及苏州园林一起并称为“苏州三宝”。
解放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蒋吟秋先生为代表的苏州书法名家们,在苏州率先举办各类书法教育讲习班,为苏州书坛培养了众多书法英才,使苏州成为全国少有的没有断代层的书法精英团队。而今活跃在苏州书坛许多颇有建树的中年书法家,大多出自当时这些书法名家的门下。为2008年苏州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名城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蒋吟秋堪称是完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家,他对苏州的图书馆事业、书法的繁荣、古典诗词的振兴倾注了毕生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将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