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的影响
2018-01-18涂丽芳
涂丽芳
妊娠期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妊娠期并发症。若孕妇的血糖水平在怀孕期内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则有可能引发流产、羊水过多、早产等,危及母婴生命健康[1,2]。相关研究指出, 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配合予以饮食、运动等护理方法, 能够有效控制孕妇的血糖水平, 改善其分娩结局[1]。为此, 本研究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选择82例妊娠期糖尿病作分组研究, 以探究系统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到本院就诊的8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首次妊娠, 宫内单胎, 孕妇和家属对本研究表示知情, 并签订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妊娠并发症, 或伴严重精神障碍, 依从性较差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1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7.65±4.11)岁;孕周24~36周, 平均孕周(30.83±2.39)周。研究组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27.79±4.20)岁;孕周24~36周, 平均孕周(30.92±2.42)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产科护理, 即告知孕妇相关孕期保健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 并介绍孕期饮食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孕妇的血糖等。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孕妇给予系统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大部分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了解不足,再加上对胎儿健康的担忧, 极易出现紧张、焦躁等不良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孕妇沟通, 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并以“一对一”的形式向孕妇介绍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 同时向孕妇和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 增强其自我管理行为[3]。此外, 向孕妇列举同类病情成功分娩的案例, 以增加孕妇的自信心。
1.2.2 饮食干预 告知孕妇合理饮食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并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孕妇的饮食爱好及饮食习惯, 再结合孕妇的空腹血糖值、体重增加、腹围等指标综合评估其营养情况, 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 嘱孕妇遵循少吃多餐, 多补充维生素, 孕中晚期适当增加热量的饮食原则[4, 5]。
1.2.3 运动干预 护理人员适当指导孕妇进行体操、散步、游泳等运动, 具体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根据孕妇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嘱其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避免因运动不当造成子宫收缩。
1.2.4 病情监测 护理人员教导孕妇正确使用血糖仪、血压仪自测血糖、血压, 并嘱其做好每天的血糖值的记录。同时, 教导孕妇监测体质量指数(BMI)的方法, 嘱其每周定期定称测量BMI情况, 做好记录,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1.2.5 电话随访 孕妇出院后, 护理人员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 了解孕妇用药、生活、血糖控制状况, 针对性给予指导和建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FPG、2 h PG、HbA1c变化情况, 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护理前后相关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孕妇FPG为(7.29±1.15)mmol/L、2 h PG为(11.41±0.96)mmol/L、HbA1c为(10.68±1.36)%;对照组孕妇FPG为(7.32±1.09)mmol/L、2 h PG 为 (11.38±0.92)mmol/L、HbA1c为(10.59±1.40)%;护理前, 两组孕妇FP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0.144、0.295,P>0.05)。护理后, 研究组孕妇FPG为(5.13±0.72)mmol/L、2 h PG为(8.51±0.74)mmol/L、HbA1c为(7.32±0.79)%;对照组孕妇FPG为(6.47±0.86)mmol/L、2 h PG为(9.59±0.93)mmol/L、HbA1c为(8.97±1.05)%;护理后, 研究组孕妇FPG、2 h PG、HbA1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孕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50、5.819、8.040,P<0.05)。
2.2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研究组孕妇中, 37例(90.24%)自然分娩、4例(9.76%)剖宫产;对照组孕妇中, 29例(70.73%)自然分娩、12例(29.27%)剖宫产。研究组孕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26<0.05)。
2.3 两组围生儿结局比较 研究组巨大儿发生率为4.88%(2/41)、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7.32%(3/41), 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26.83%(11/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0、5.513,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调整,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 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危害, 如果在孕期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孕妇极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进而导致胎儿早产、巨大儿等, 危及母婴生命安全[6-10]。因此,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除了药物治疗外, 还需加强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免发生意外。本研究为能够更好地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 对研究组孕妇给予以心理干预、饮食、运动指导、病情监测、电话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护理干预, 力求从各方面满足孕妇的需求, 减轻其心理压力, 并提高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认识, 促使其自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药物、饮食、运动的依从性, 同时通过病情监测、电话随访以助于医护人员动态了解其血糖情况, 适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 更好地改善孕妇的血糖水平。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研究组孕妇FPG、2 h PG、HbA1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孕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50、5.819、8.040,P<0.05)。研究组孕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26<0.05)。研究组巨大儿发生率为4.88%(2/41)、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7.32%(3/41), 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26.83%(11/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5.513,P<0.05), 与杨魁红[10]的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予以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 降低相关妊娠并发症发生, 利于母婴健康。
[1]孙金燕.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0):93-95.
[2]林小凤.血糖有效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0):105-107.
[3]王桂华.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的影响.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6):215.
[4]温绿清.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0):91-92.
[5]林英英, 周丽端.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结局的影响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101-102.
[6]李芳, 夏凤.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及新生儿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1):134-135.
[7]韩思敏, 许波, 李浩生.不同时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效果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7):1451-1453.
[8]杨琴.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78-80.
[9]盛佳, 张俊平, 王靖.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控制血糖的影响.上海护理, 2009, 9(6):27-29.
[10]杨魁红.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