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临证心得*
2018-01-18付源鑫杨喜兵姚娅丹罗开涛
付源鑫 杨喜兵 姚娅丹 罗开涛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临床研究发现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在缓解疼痛、止疱、结痂、脱痂等方面较西药及其他针刺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治疗本病多使用火针疗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相关心得介绍如下。
1 阿是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
《备急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时阿是穴是针刺的主穴,具体表现为神经痛所在之处、局部皮肤疱疹等,针刺阿是穴可迅速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祛邪止痛,促进水疱的破溃排泄、结痂、脱落。同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的不同,可结合辨证选穴,以增强疗效,如脾胃湿热加阴陵泉、内庭,肝火郁结加行间、侠溪,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肝脾不和加肝俞、脾俞等。
2 围刺法为主
围刺是现代针灸临床常用的针刺方法之一,是由《灵枢·官针》中的“扬刺”和“豹纹刺”演变而来,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疏经通络等作用。带状疱疹的皮疹沿神经节段呈带状簇集样分布,边界较为明显,故可用火针围刺治疗。施术时选用中粗火针或三头火针沿疱疹边缘正常皮肤呈15°~20°刺入,针尖朝疱疹的中心方向,针刺数量应根据疱疹的大小灵活掌握,疱疹区小可刺3~4针,疱疹区大可刺6~8针,针间距在1cm左右,同时用火针直刺疱疹,放出疱液,促进皮肤的修复。围刺法以病灶为中心,多针齐施,直达病所,以阻断邪气的扩散,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3 火针操作要做到“红、准、快”
火针在临床上一般是采用快针法,不留针,具有“红、准、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术者施针时全神贯注,心无杂念,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其中“红”是指一定要将火针在火焰的外焰烧红至白亮为佳,一者可以将针充分消毒,防止感染,二者可降低火针进针时的阻力,减轻针刺的痛感,三者可提高火针的疗效。《针灸大成》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准”是指要准确地刺入所选穴位,避免误伤正常的组织。“快”是指进针拔针要迅速敏捷,快入疾出,整个过程在1/10秒内即可完成,如此可使烧红后火针保持足够高的温度,防止针尖温度下降过低,影响进针而发生滞针,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效果。带状疱疹的一大特点就是神经痛,剧烈的烧灼样疼痛是患者急切需要祛除的症状,因此火针治疗本病时更要做到“红、准、快”,高温的火针准确无误地刺入疱疹中可杀灭一部分病毒,降低火针针刺的不适感。否则,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并伤及正常皮肤,徒增患者痛苦。
4 针刺深度以达到皮肤基底部、皮肤微出血为度
火针的针刺速度非常快,因此火针的针刺深度是火针操作的一大技术难题,没有足够的指力以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是很难驾驭的。《针灸大成》云“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特别是带状疱疹的水疱凸起于皮肤,局部皮肤不平整,故火针的针刺深度更难掌握,很容易发生针刺过深或太浅的问题。太浅则不利于湿热瘀毒的排泄,太深则创伤较大容易留疤,严重影响美观。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火针治疗本病的深度以达到皮肤基底部为佳,这样可使皮肤微微出血,给机体留足排邪的通道,同时又避免因针刺太深而出现疤痕。同时,可联合拔罐,利用火罐的负压增加湿热瘀毒的排出,增强疗效。
5 针后护理
火针治疗后的护理是带状疱疹快速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点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针的疗效。除了常规的护理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针刺部位24小时内不要沾水,要保持清洁干燥,勿搔抓以免伤口感染;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刺激、寒凉油腻之品,可适当补充一定量的优质蛋白,以提高营养;生活起居要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因神经痛是本病的最痛苦的症状,容易使患者焦虑烦躁,肝郁化火而使病情加重。
6 典型病例
陈某,男,49岁。农民。2017年3月29日初诊。主因“左肩背疱疹、疼痛4天”就诊。患者4天前出现左肩背部散在疱疹,疼痛剧烈,呈阵发性抽痛,眠差,无明显畏寒发热,食可,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型)。治疗:患者取坐位,左肩背部疱疹分布区用碘伏消毒,术者右手持酒精灯,左手握笔式持三头火针,将三头火针置于酒精灯外焰烧红至白亮后,以疱疹为中心围刺至皮肤微微出血为度,快入疾出,同时用火针直刺疱疹,放出疱液,针刺深度以针尖到达皮肤基底部为佳,然后闪火法在针刺部位拔罐,留罐5~10min,火罐取下后,皮损区用碘伏再次消毒。患者自诉疼痛明显减轻。嘱患者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干燥,24h内勿沾水;清淡饮食,勿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劳累。隔3天治疗1次,治疗2次后疱疹干涸结痂,治疗4次后疼痛消失,结痂脱落。随访3月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