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冠心病瘀毒理论与中医药干预作用

2018-01-1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学说心肌细胞硬化

,, ,

冠心病作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的特点,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炎症学说为目前较为公认的冠心病发病机制,炎症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粒细胞等黏附,启动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医的瘀毒理论,其内涵包括瘀、毒两种病因共存,在冠心病稳定期,以瘀为主,“瘀久化热则可酿生毒邪”,“瘀毒致变”引发为急性心血管事件,涉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组织坏死等病理过程,正如炎症因子释放,所致血管内皮反应。中医药通过辨证分析,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药,可能通过作用于NRG-1/ErbB2信号通路,启动信号传导以促进心肌细胞增殖而实现。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病理机制的分析,瘀毒理论的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启发。

1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随着基础研究的逐渐深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机制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炎症学说和脂质浸润学说。其中,炎症学说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是由炎症因子,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细胞黏附因子,刺激蛋白表达,启动炎性反应[1-2]。炎症学说成为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学说是在1999年 Ross 对损伤反应学说修正后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3]。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表现为易损血管的急性斑块破裂或侵蚀所致的管腔受损,正如中医的毒邪致病特点。

2 瘀毒理论及中医药干预作用

2.1 冠心病的瘀毒理论 冠心病的瘀毒理论包含“瘀”“毒”两种病因的共存及其相互转化。《灵枢·五邪》: “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血瘀作为胸痹心痛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痰浊等均可致瘀,不通则痛。《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中医学认为,毒邪在病因上有“内毒”“外毒”之分,具有骤发性、酷烈性、秽浊性、腐蚀性等特点[4]。陈可冀院士等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5]。毒邪侵袭人体,与瘀胶结,壅滞气血,损伤心络发为胸痹。而瘀久化热、酿生毒邪,瘀毒内蕴,痹阻心脉,而发真心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见毒邪致病急骤,相当于西医学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2.2 瘀毒的中医药干预作用 张军平等[6]提出从外科治疗痈的理念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正是基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的观察,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出毒邪为主要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法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相关研究表明,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疗效,从清代名医陈士铎应用大剂量贯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较剧之证中可提供临床依据[7]。张锐通过运用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65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表明,应用益气化瘀的同时加用清热解毒之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8]。宗先祯运用益气活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表明疗效优于单用益气活血法且应用安全[9]。由此可见,中医药基于瘀毒理论干预冠心病心绞痛,活血化瘀的同时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2.3 中医药干预作用靶点 NRG-1/ErbB2信号通路 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炎症因子被发现,其作用于血管内皮,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心肌细胞损伤、凋亡。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中的ErbB2作为心脏再生相关因子,通过促进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与ErbB4紧密结合,启动信号传导以促进心肌细胞增殖。NRG-1/ErbB2 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0],介导心肌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11]。相关研究表明,再表达ErbB2能有效缓解“永久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导致的心脏损伤,通过心肌细胞去分化、心肌细胞增殖、瘢痕组织生成减少等心肌细胞再生而呈现。王玲等[12]研究运用姜黄素通过调节NRG-1/ErbB2信号通路影响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干预心肌病提供了新思路。

3 小 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机制尚无定论,但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挖掘,活血解毒药物的不断研究,中医药干预治疗有望取得良好作用效果。

猜你喜欢

学说心肌细胞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心肌细胞增殖能力研究进展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