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1-18秦战强黄振仪刘仁鑫何秀文李艳大舒时富陈立才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插秧机农艺江西省

秦战强,黄振仪,刘仁鑫,何秀文,李艳大,舒时富,陈立才*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省弋阳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西 弋阳 334400;3.江西农业大学 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0 引言

江西省是水稻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30万hm2[1-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移,导致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攀升,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现代稻作技术[4-8]。2017年江西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6.16%,其中机械化种植率为31.15%,虽然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但和耕整地、收获环节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9]。育插秧机械化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和水稻增产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减轻劳动强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12]。近些年,江西省政府和各地农业农机部门高度重视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积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机插育秧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工作,调动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广泛参与,使得插秧机保有量、机插面积和集中育秧面积都逐年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得到稳步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和实现[13-14]。育秧和机插作为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中重要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其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育插秧、后续田间管理等作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江西省水稻育插秧生产环节现状,分析了其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推动和促进江西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支撑。

1 江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现状

1.1 水稻育秧技术与装备

育秧是育插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直接影响机插作业的质量和效率。育秧机械化技术是将诸多现代化农机装备应用到育秧生产中,可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工完成做床、铺土、播种、洒水等工作,培育出满足机插要求的秧苗,保证水稻高产。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育秧机械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①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用工量;②育秧时间短,抢农时,培育出的秧苗整齐、均匀、健壮;③秧苗有效分蘖率高,产量高;④育秧方便管理,利于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

水稻育秧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育秧场地的不同,可分为田间育秧、场地育秧和设施育秧,设施育秧又分为大棚育秧和工厂化育秧;根据对水分需求的不同,可分为湿润育秧、旱育秧和水育秧;根据保温措施的不同,可分为薄膜育秧、露地育秧;根据育秧基质的不同,可分为营养土育秧、基质育秧和无土育秧;根据育秧秧盘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硬盘育秧、软盘育秧[15]。

床土在育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基质育秧在现代育秧中越来越普遍。许多研究表明,采用基质育秧,培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盘根能力强,出苗迅速、整齐、健壮,移栽返青快,分蘖力强,穗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增产明显,能有效减轻或避免病虫草害[16-20]。它与泥浆、营养土育秧相比,有以下优点:①搬运方便,机具负荷小,机插空穴率低,省工节本增收;②能有效缓解取土困难,保护耕地土壤;③便于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废弃农作物利用率。但如果对技术掌握不过关或管理松懈,易出现不出苗或出苗不齐现象;同时基质空隙较大,起秧易散落,机插易断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工厂化育秧是现代育秧技术中机械化程度最高,育秧效果最好的一种。它是利用机电、自控等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生产,秧苗生长易控制,培育出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不仅能节省秧田,而且能有效规避早稻育秧中“倒春寒”及烂秧的影响[21]。工厂化育秧涉及的设备较多,主要有脱芒机、种子清选机、碎土筛土机、土壤肥料拌和机、床土输送机、育秧架、发芽台车、塑料大棚、供水设备、加温控温设备、破胸催芽室、秧盘播种流水线等。从2014年开始,江西省加大对高标准育秧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并大范围推广集中育秧[22]。2015年底,江西省共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总面积共3440 hm2,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400套[23]。但工厂化育秧设备投入多,工序长,技术难度大,回报利率低、周期长,适用于大规模化经营;培育出的秧龄是不超过30 d的带土中、小苗,难以充分发挥双季稻区杂交晚稻的生长优势,且晚稻育秧多在大田中进行,导致工厂化育秧设备空置,降低了利用率。

现代育秧技术中摆盘播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方式有机械、人工两种。机械播种有移动摆盘机和摆盘育秧流水线。移动摆盘机有导轨式和履带自走式,导轨式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潘松等[24]研发的自动摆盘育秧播种一体机,结构简单,播种均匀度合格率≥85%,每小时纯工作生产率≥600盘,能有效提高摆盘速度、质量、精确度,减少用工量;履带自走式为台式一体机,结构紧凑,价格适中,但效率较低。摆盘育秧流水线能完成供送秧盘、铺底土、播种、覆表土、洒水等工序,各机构独立依次置于机架上,生产效率高,适用于规模化、大批量育秧,但设备投资较大[25-26]。

1.2 水稻插秧装备与技术

机插秧具有插深、株距、取秧量可调,定行、定穴移栽,机插质量好、效率高,可代替人工作业,能缓解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矛盾和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是现代稻作技术中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毯苗和钵苗是机插秧中最常用的两种秧苗。毯苗是在传统育秧方式上改进形成的,与机插移栽农艺融合度高,应用广。但毯苗根系都是杂乱盘结在一起,插秧时秧针强行将其分离,易伤根伤秧,延长了水稻缓苗期和生育期。钵苗根系盘结于钵中,机插按钵取苗,带土移栽,伤秧伤根率低,机插后返青快,发根分蘖早,抗倒伏能力强,与毯状苗相比,播种精准,播种量少,移栽漏秧率低,机插均匀[27-29]。但钵苗插秧机结构复杂,制造困难,成本高,配套农艺缺乏,推广面积有限[30]。

在政府和推广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江西省插秧机数量、机插面积和机插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2016年末,江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201.62万kW,有自带动力驱动作业的水稻插秧机7932台。目前,在我省使用的插秧机多种多样,根据行距不同,主要有23.3、26.6、30 cm行距;根据行走方式不同,主要有手扶步进式和乘坐式;根据插植行数不同,主要有4、6、8行等;根据品牌不同,主要有“常发”、“富来威”、“东洋”、“久保田”、“洋马”、“井关”等国内外品牌[31]。

根据江西省水稻主产区及其种植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即环鄱阳湖平原双季稻种植区、吉泰盆地双季稻种植区和赣南丘陵山区单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区域种植的水稻季别不同,采用的机插行距不同。23.3 cm行距插秧机通过合理密植机插后,稻田基本苗数足,水稻有效穗数多,既可利于构建高产群体,又利于充分利用我省的光照和水肥资源,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在我省两个双季稻种植区应用效果普遍反映较好。30 cm行距插秧机机插后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及田间小气候好,株间相对湿度低,病虫害发生率低,分蘖效果好,可充分发挥单季稻的增产优势,在我省的单季稻种植区应用较多,同时双季稻区也有部分应用。26.6 cm行距插秧机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所研制的一种适用于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作业的插秧机型,研究表明,26.6 cm行距插秧机机插后水稻茎蘖数和穗数多,产量比23.3 cm和30 cm行距的高,在南方单季稻区也同样适用[32-35]。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技术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项技术,它可以通过定位、均匀、定量地将肥料深施在水稻一侧,在江西省水稻主产区试验表明,应用该技术不仅可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还能促进水稻增产,是现代机插秧技术研究的热点,但该技术仍处于研发试验阶段,还未实现大面积示范应用。

2 江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育插秧技术掌握不到位,生产管理不足

育插秧技术包括规范化育秧、机械化移栽、大田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技术内容多且复杂,不易掌握[36]。部分农户对现行育插秧技术中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控、通风炼苗等认识不足、掌握不到位,易出现烧苗、死苗、整齐度差、健壮度不一等情况;育秧时床土粉碎不完全,插秧时易出现秧针卡秧停车等情况。再加上轻视大田耕整质量,忽视大田管理,导致大田杂草杂物多,田面不平整,高差大,低处水位过高,移栽后易形成水僵苗,影响栽后秧苗生长;或打田匆忙,泥浆沉实不够,漂秧、倒秧率增加,导致机插效果不好,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秧稳产高产优势,未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

2.2 育插秧综合型人才缺乏,推广经费不足,技术保障薄弱

育插秧环节涉及作物理论、农技农艺与农机、机电等专业知识,要求农机、农技推广人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更多的实践经验。2015年,江西省农机化教育和培训机构45个,包含教师等科技人员在内269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93个,包含教师等科技人员在内342人[23]。农技推广人员群体数量不足,真正熟悉农机、农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同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示范、宣传、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等工作都需要人员和资金的支持,但地方部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人员专项经费保障工作不到位,使得技术在推广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难以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和需求。再加上插秧机的质量、售后服务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降低了农户购机的积极性[37]。

2.3 农户思想观念落后,种粮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剩余劳动力中妇女老人居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且年龄偏大,接受教育有限,传统水稻生产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现代育插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技术要求高且操作繁琐,对于土地相对较少者,更喜欢人工撒播、抛栽,而且地方经济不发达,收入单一、有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使得部分地区育插秧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同时,江西省丘陵山地多,土地分散、不连片,规模小,流转年限少,种植水稻的效益不明显,收入较低,再加上近些年江西省降水变化大,极端天气多,病虫害多,损失大,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制约了种植大户的形成和种粮积极性[37-39]。

2.4 农机与农艺融合不紧密

水稻育种、栽培的农艺研究注重高产,研究出混作、套作、密植、稀植等多种种植方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用性,给机械化生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农机则侧重于机具对作物的适用性,对区域差异关注度不高,导致机具的适用性较差[40]。农机与农艺研究人员往往只偏重于本行业研究,忽视了二者的融合性,常导致水稻品种选择、育秧质量等与插秧机不配套,农艺管理技术与农机不配套,直接影响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

3 江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发展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认知和技术掌握度

技术培训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关键。培训要抓住种植大户、农机大户、机插服务专业户等种植主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班,强化技术系统掌握,确保主体基础优势,并保证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技术宣传要向基层、落后地区深入,扩大培训人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试验、现场演示会等,做好技术示范、指导和培训工作;建立监督制度,确保水稻生产全程都有技术的跟踪指导服务;营造科学种田氛围,提高农民对生产管理规范性、科学性、精准性的认识,确保关乎水稻生产的各项技术工作做好、做实、到位[37,41]。

3.2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育插秧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推广资金、工作经费,提高推广人员基本收入和推广积极性;扩大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增强技能技术的扎实性和全面性,保证技术能得到快速、有力、高效的推广。同时,水稻育插秧环节装备多,价位较高,加上人工、秧盘、燃油、维修等费用,对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投入,以及机器利用率低、寿命短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政府应提高补贴额度,充分发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发农户购机积极性,以插秧机的普及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将秧盘、育秧设施、技术培训等配套技术与装备纳入补贴范围;健全购机信贷体系,为育插秧技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42]。

3.3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积极性

加快土地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的流转速度,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不仅利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等的形成,也利于工厂育秧、大棚育秧等现代水稻高质量育秧技术的实施,促进集中育秧和商品化供秧的规模,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育秧质量和机插质量,保证水稻高产;同时解决了现有劳动力不足问题,并对农机跨区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也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构建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土地流转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以规范和引导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39]。

3.4 因地制宜,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目前,江西省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且也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基础。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在保证机械作业质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宜本区域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技术。同时,农机与农艺等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协调,共同编制实施方案,决策农机配备,形成示范推广新型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体系,促进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效融合[40]。

4 展望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使得水稻生产更加轻简化、规模化、规范化,对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水稻种植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技术掌握不到位、生产管理粗放、技术保障薄弱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江西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发展缓慢。因此,今后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培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动规模经营、不断深入细化与整合现有的育插秧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我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插秧机农艺江西省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超智能插秧机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技术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