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病因及防治手段
2018-01-18万玛吉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畜牧兽医站810499
万玛吉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99)
近年来,由于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造成的死亡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该病严重的影响了生产效率和养殖户的利益。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免疫失效、饲养管理不良以及综合防治不理想等。该病的发病不分性别、年龄,也不受季节的限制,对牦牛健康的威胁较大。需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接种以及加强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手段进行防控。
1 发病诱因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多杀性巴氏杆抵抗力差,常规消毒药物即可对其有良好的灭菌作用。多杀性巴氏杆在患病牦牛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血液、体液中都存在,其分泌物及排泄物也存有部分,感染后容易造成大量传染,引起牛群整体患病。
1.1 免疫失效
目前,高原地区缺乏专业的兽医人员,对牦牛进行免疫接种的工作通常是由牧民操作。由于防疫人员为非专业人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科学指导,没有相应的知识,造成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注射剂量不足,导致牦牛在注射疫苗过后,仍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没有相对应的抵抗力[1]。甚至有部分的非专业人员在防疫的时候担心注射疫苗后牦牛的疫苗反应,人为的降低接种计量,导致免疫失效。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操作不正确的情况普遍存在, “打飞针”造成牦牛疫苗漏种的情况。疫苗保管不当导致疫苗失效也是造成免疫失效的主要原因。此外,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研发的水平较低,无法有效应对当前的疫病形势,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
1.2 饲养管理不良
牦牛常年在高原地区放牧,牧民通常不重视补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牦牛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犊牛,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以及充足的母乳,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如果牦牛的养殖环境条件过差,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此外,环境中应激因素过多,导致牦牛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也能够增加该病的发病率。
1.3 综合防治不理想
目前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单纯依靠免疫接种,忽略综合防治的重要性,缺乏基础的消毒设备,无法及时的处理病死牛的尸体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识薄弱。
2 流行特点
患病牦牛是主要传染源,能够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将致病菌排出体外,污染牧草、水源、器具等,健康牛接触致病菌通过消化道感染。患病牦牛咳嗽、打喷嚏也会通过飞沫的形式传播该病。健康牦牛除了通过消化道感染以外,呼吸道、受损的皮肤、蚊蝇叮咬等也能够感染患病。不同性别、不能年龄的牦牛都能够感染该病,但在犊牛中的发病率最高。该病的发生没有典型的季节限制,但春季和夏季是高发期 [2]。
3 临床症状
牦牛发生出血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水肿型发病。死亡率较高,呈急性发病,患病牛的头部、颈部、咽喉及胸前的皮下组织在短时间内即发生炎性水肿,在患病初期,水肿部位的温度高、有痛感、质地硬,随着病情发展,水肿部位温度降低,痛感减轻,脖颈僵硬,口腔内黏膜发红,舌头肿大,吞咽困难或无法吞咽。流口水,并呈长条状。呼吸不畅,喘鸣,有时会有呻吟的状态,烦躁不安。病情严重的患病牛的肛门、外阴、肢体等部位也有水肿症状。
4 治疗措施
4.1 对患病牛的治疗病牛
患病牛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进行解热镇痛治疗,消除水肿的症状,同时给予抗菌消炎药物。如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每天1次,待临床症状消失后再注射1次,加强治疗效果。肌肉注射安乃近治疗高温患病牛。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能够减轻水肿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注射至呼吸恢复正常[3]。
4.2 对疑似患病牛的治疗
对牛群中的疑似患病牦牛肌肉注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每天1次,连续治疗3d,能够较好的控制隐性感染。同时紧急接种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苗预防发病。
5 防治手段
5.1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包括牛舍和放牧场地,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并加强营养以提高牦牛的抵抗力。提高牧民的科学养殖意识,及时补饲,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重视补饲的重要性。
5.2 免疫预防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免疫接种预防,保证接种的疫苗质量合格,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免疫失效。在周围地区有出血性败血症威胁时,应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做好疫苗免疫工作是预防牦牛出血性败病病的关键。
5.3 加强消毒管理
加强消毒管理工作,保证环境能够卫生清洁是控制该病继续传播的必要措施,也是日常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环节。发生疫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并进行紧急消毒。日常消毒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交替使用多种消毒药物。除了牛舍以外,水源、草场等牦牛活动或能接触到的区域都要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