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对感觉的认识

2018-01-18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灵枢心神五官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医学对感觉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创新,逐步发展形成独具中医学特色的感觉理论。兹就中医学对感觉的认识略述于后,就正于同行。

1 感觉的涵义

感觉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自身体内刺激的反应,是认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精神现象[1],也就是人的心神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应,如听觉是声音刺激引起的,视觉是光线刺激引起的,嗅觉是气味刺激引起的。《辞海》曰:“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再次表明感觉属于心神活动的范畴。

2 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的引起及其内容特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感觉:以外界刺激为主要因素引起的,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痛觉、寒觉、温觉。二是内部感觉:人体自身内部刺激引起的运动觉、位置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3 感觉的生理

感觉与脑、五脏、五神、经络都有密切的生理联系。感觉离不开脑、五脏和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司和支持,更离不开心神的主宰和支配。

3.1 感觉与脑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2]脑为中枢,神明所在,一身之主,统帅全身,为精神意识等活动的指挥控制中心,主宰机体一切生命活动,当然感觉也在其主管之中。时逸人曰:“以脑前筋,主知觉。”又曰:“心神用脑,而司知觉……人身知觉运动,无一不来自于……心与脑合而知觉开矣。”[3]明确指出感觉为脑所主司。王宏翰曰:“耳、目、口、鼻聚于首,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像,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4]耳、目、口、鼻的听、视、味、嗅等感觉亦赖于脑的主导和支配,人体的感觉均是脑的功能反应。脑的功能正常是机体一切感觉活动的保障。

3.2 感觉与五脏的关系

耳、目、口、舌、鼻称为五官,五官主司听、视、味、嗅等感觉,所以五官又称为感官。《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官居于面首,五脏内居胸腔,五脏精气上通于五官[5],发挥对五官的滋养主导作用。肺气通于鼻,肺的功能正常,则鼻有嗅觉,能知香臭;肝气通于目,肝的功能正常,则目有视觉,能辨五色;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口有食欲,能知五谷;心气通于舌,心的功能正常,则舌有味觉,能知五味;肾气通于耳,肾的功能正常,则耳有听觉,能闻五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机体的痛觉、痒觉是心主管。先贤在这里诠释了目、耳、口、舌、鼻的视、听、味、嗅感觉及痛痒感觉与五脏的密切生理联系。

3.3 感觉与五神的关系

感觉是人体受到刺激的精神意识活动的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王冰注释说:“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人体的痛痒等感觉属心主司。《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说明感觉乃心神所司。心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也是感觉的主导中枢,所以感觉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心藏神,肺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类经·疾病类》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心神乃四神之首,魂、魄、意、志都属神的组成部分,并统属于神;但魂、魄、意、志仍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各有所司,分管机体内外各部位的感觉,如肺魄通鼻,主嗅觉;肝魂通目,主视觉;脾意通口,主食欲;肾志通耳,主听觉;心神通全身,主痛、主痒,且通舌,主味觉。由此表明,五神分别主司了视、听、味、嗅、痛、痒等感觉。

3.3.1感觉与(心)神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宰,心之神统御全身,是感觉活动的中枢。张景岳曰:“心为君主之官,统神灵而参天地,故万物皆其所任。”一切外界事物信息一旦反应于机体均传至于心神,形成感觉。《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心神功能正常,则心气调和,舌知五味。《素问·至真要天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味觉、痛觉、痒觉均归属于心神所司。

3.3.2感觉与魂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舍魂,魂居于肝。肝之魂是神的一部分,目为肝之官,魂为肝之神,魂的功能正常,则肝气调和,目能视。滕晶教授说:“魂游于目则能视。”魂附于目,则视觉正常。

3.3.3感觉与魄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肺藏气舍魄,即肺藏魄。魄是神的一部分,鼻为肺之官,魄为肺之神,魄的功能正常,则肺气调和,鼻的嗅觉就灵敏,辨别气味。《左传注疏》曰:“附形之灵为魄……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魄之灵也。”再次阐明耳目的听、视觉为魄所主管。张景岳曰:“魄之为用……痛痒由之而觉也。”机体的痛痒感觉由魄和心神共同主司。

3.3.4感觉与意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即脾主意。《灵枢·本藏》曰:“意志者……适寒温。”意是神的组成部分,口唇为脾之官,意为脾之神,意的功能正常,则脾和,脾和则食欲正常,饮食有味。意的另一功能是主司寒觉、温觉。

3.3.5感觉与志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肾藏志。”肾藏精藏志,志藏于肾精中,志是神的一部分,耳为肾之官,志为肾之神,志的功能正常,则肾气调和,耳能听。《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收魂魄,适寒温。”志、意共同将魂魄接纳的各种刺激信号上传于心神,由心神作出各种不同感觉的反应。同时,志、意还共同主司寒凉感觉和温热感觉。人体的神、魂、魄、意、志的精神活动,在神的统率协调下,通过魂、魄、意、志感知外界信息传输到神,再通过感官功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感觉,从而构成人体完整的独具中医特色的感觉系统。

3.4 感觉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海论》曰:“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形成了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起着沟通内外、联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递信息、反应感觉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可见视、听、嗅、味等感觉都是经络为目、耳、鼻、唇、舌传递信息的结果。《灵枢·官能篇》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卫气篇》又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表明痛觉、位置觉、寒觉、温觉、疾病不适之感觉均与经络有密切联系。机体经络纵横交错,连结贯通,使内外、上下、表里成为联系紧密的有机感觉整体。人体感知外界事物的意识活动、刺激信息,皆可通过经络这个“信息链”传输到心神调节中枢,经过分析判断,得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痛觉、寒觉、温觉、运动觉、位置觉、平衡觉等感觉。因此,感觉与经络有着不可分离的生理关系。

4 感觉的病理

《灵枢·脉度》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失去协调,则失去对五官的滋养和主导,导致五官功能失常,引起耳的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目之视力下降,或目昏、目眩,视物不清;鼻之嗅觉失灵或异常;舌之味觉失常,或食欲减退等疾病。此外,尚有其他原因也能引起五官感觉病变。如《灵枢·癫狂》曰:“狂,目妄见,耳妄闻。”《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耳为若鸣……目为之眩。”肾精亏虚或清气不升,精神失常,均可引起两耳失聪或耳鸣耳聋;气虚或元气虚脱,常可导致视力模糊或头昏目眩。《灵枢·经脉》曰:“足太阴气绝……则舌萎。”又曰:“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肝脾之气衰竭,可引起舌萎缩的重危病变,导致舌的味觉减退或失灵。《灵枢·天年》有八十岁“魄离”之谓,是说高令气血亏虚,耳、目、视、听,口、鼻、味、嗅、痛、痒都变得迟钝衰退或失常。由此表明,气、血、精是感觉的物质基础。神是主导感觉的中枢;气血不足,肾虚精亏,神之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感觉异常。

5 小 结

中医学对感觉的认识是比较全面深刻的,特别是对耳、目、鼻、舌等感官感觉的认识及论述尤为深刻。先贤从整体观出发,论述了心、脑、脏、神与视、听、味、嗅、痛、痒、寒、温等感觉的关系。论述中,充分认识到神对感觉的主宰作用,深入研究感觉意识活动及其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刘长林.内经的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4-115.

[2]陕西省中医研究所.《医林改错》评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49-51.

[3]王咪咪.时逸人医学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05-206.

[4]魏玉香.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片社,2009:5.

[5]赵棻.中医基础理论详解[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8-93.

猜你喜欢

灵枢心神五官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画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五官争美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