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蒸煮包装常见问题及检测方法介绍
2018-01-18彭俊阳益阳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彭俊阳 杨 泉 益阳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耐蒸煮包装流程主要包含制袋、装袋、抽真空、热封、检验、蒸煮、加热与灭菌、干燥与打包。在整个包装流程中,蒸煮、加热与灭菌是核心工序,直接影响着包装质量。由塑料所制作成的包装袋受热之后,分子链运动会逐步加剧,且材料的物理性能会出现热衰减现象。在此次研究中,就耐蒸煮包装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了耐蒸煮包装的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1 耐蒸煮包装常见问题分析
1.1 包装袋发皱
耐蒸煮包装极易出现包装袋发皱现象,其一,包装基材发生纵向、横向或不规则皱痕与褶皱;其二,每个复合层均出现皱裂现象,且平整度较差;其三,包装基材发生收缩现象,且收缩复合层和其他的复合层呈现分离状态,表现为条纹状。
1.2 脱层
脱层就是指包装材料各个复合层发生彼此分离现象。轻微脱层是包装受力区域出现条纹状的凸起,此时,剥离强度会逐步降低,用手即可撕开。情况严重时,蒸煮后,会让包装复合层发生大面积的分离。一旦发生脱层问题,包装材料各个复合层之间的物理性能协同加强作用会逐步消失,阻隔性能、物理性能等会逐步下降,会严重影响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
1.3 轻微漏气
轻微漏气具有较长潜伏期,产品流通与存储过程中,产品的真空度会降低,等到包装袋内存在明显的空气时才被发现。耐蒸煮包装一旦漏气,极有可能使蒸煮袋耐穿刺性差、热封不牢固。
1.4 蒸煮后出现异味
耐蒸煮包装经过蒸煮之后出现异味也是突出的质量问题之一。蒸煮完成后,异味和包装材料溶剂超标、残留等问题有关,还与选择的材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将PE膜作为高温蒸煮袋内封层(温度≥120 ℃),在此种温度条件下,PE膜就会出现臭味。
2 耐蒸煮包装检测方法
2.1 蒸煮试验
试验仪器:HST-H3热封试验仪、安全智能型的反压高温蒸煮锅。还要准备3个相同的耐蒸煮包装袋试件,分别记为1号、2号与3号。
试验步骤:试验员应把浓度为4%的乙酸装入蒸煮袋内,装到蒸煮袋容积的2/3,不可污染封口位置,以保证封口牢度。装好乙酸后,可使用HST-H3热封试验仪封口,制样12个。封口时,尽可能地把袋内空气彻底排出,防止在蒸煮时发生空气膨胀而威胁测试值精准度。把处理好的试样放到蒸煮锅内,而后开展试验。蒸煮时,蒸煮温度应设置为121 ℃,而蒸煮的时间应控制在40 min,其中,6个试样进行蒸,6个试样则进行煮。蒸煮试验的开展,应密切关注蒸煮锅内温度、气压的具体变化实况,要求温度与压力能维持到规定范围以内。
试验结束之后,需冷却至室温标准,将试件取出,观察试件是否存在脱层、皱痕与破袋等问题。通过相应的实验,1号、2号试样蒸煮完毕后,表面比较平整,且未出现脱层,而3号试样被蒸煮后,出现表面不平整现象,边缘位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翘曲。
2.2 拉伸性能比较
取出蒸煮前后的包装袋,截取横纵向为15 mm×150 mm长方形试样,每种5条,在温度24 ℃、湿度60.0%的条件下调节4 h。此时,在200.0 mm/min环境下,使用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测试断裂伸长率与拉断力,进而计算拉伸性能下降率。
2.3 剥离试验
截取长度为150.0、15.0 mm试样,要求试样要保持横向、纵向上各取5条。顺着试样的长度方向来预剥离复合层,将试样加入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之中,可在300.0 mm/min条件下对剥离力进行测试。通过一定的试验,1号、2号试样在蒸煮前后均使用乙酸乙酯溶剂进行浸泡,都无法予以剥离。3号试样在蒸煮前后,利用乙酸乙酯溶剂浸泡完毕后无法予以剥离,等到蒸后纵向的平均剥离力是5.679 N,而横向的平均剥离力是4.921 N。
2.4 热封强度试验
在试样的热封区域,应截取宽度为15.0 mm试样,将试样打开后呈现180°状态。把试样的两侧装夹在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上,要求在300.0 mm/min条件下对最大载荷进行测试,而后计算热封强度下降率。
从上述试验来看,3号表面发生褶皱,断裂伸长率下降大,耐高温介质不合格,不适合应用到高温蒸煮食品包装中。2号试样蒸煮完成后,拉伸性能下降,且横向拉伸性能要比纵向拉伸性能明显,特别是蒸试样,横向断裂伸长率的下降幅度达到一半,因此,2号试样不可用到高温蒸煮食品包装中。而1号试样具有很好的耐高温特性,介质优异,可被应用到耐高温蒸煮食品包装中。
3 结语
耐蒸煮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为保证食品质量,避免食品变质,应严格把控高温蒸煮袋的生产与加工工艺,这就需要选择科学而高效的耐蒸煮包装检测方法,开展相关的蒸煮试验,而后就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研究,以提升耐蒸煮包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