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伏邪理论探讨肾病综合征发病及防治

2018-01-18肖媛沈金峰晏子友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6

中医药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伏邪正气肾病

肖媛,沈金峰,晏子友*(.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因素致使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致血中大量蛋白从尿中流失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中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伴高脂血症及水肿。目前,作为西医治疗的经典手段主要运用免疫抑制及抗凝、降脂等综合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因本病病因及病理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致使产生激素依赖、抵抗、无效以及复发和毒副作用等问题。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表现为水湿、瘀血成患,但临床以此论治疗效不佳。我们认为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及复发与伏邪潜藏有关,现从下文进行介绍。

1 伏邪学说来源及致病特点

对于伏邪致病,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认为外感六淫邪气入侵人体脏腑后,若未及时发病或病后未愈,病邪潜伏,日久而发病,被认为是伏邪学说的理论基础[1]。《羊毛瘟论》有“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伏邪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伏气解》曰:“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而《伏邪新书》曰:“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王氏医存》提出:“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瘟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伏邪”的病因虽然繁多,总而言之,不离内外两端,不仅与感触外邪有关,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或两者相兼,致使伏邪潜伏于体内,俟机而发。可见伏邪致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具有缠绵性、复杂性、艰难性[2]。

2 肾病综合征与伏邪致病的关系

肾病综合征的发生与遗传、感染、接触过敏原及代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由于这些因素遇到诱因致使免疫功能紊乱[3],诱发变态反应,导致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基底膜受损,而致血中蛋白从尿中流失,出现大量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垂直传播导致的肾病综合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中医提及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亏损,遗传母胎,先天的胎邪相似。而糖尿病、高尿酸、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引发肾病综合征与环境、饮食等因素相关,这与中医提及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内邪停聚相似,属于后天伏邪。感受六淫,伏藏于内,暗耗正气,加重脏虚。伏邪潜藏人体具有部位选择性,《素问·疟论》指出:“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先后天伏邪侵袭人体脏腑经络、致使正气亏虚,保护能力下降,伏邪侵袭肾络,肾络受损,此时未发肾病,《中医大辞典》记载:“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当感染等外邪侵犯,触动伏邪,正难胜邪,发为肾病综合征。

3 肾病综合征伏邪病理基础

在古代医籍中未涉及“肾病综合征”病名记载。但从其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可将其归于“肾水”“水肿”“尿浊”等范畴[4]。笔者认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为正虚邪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肾病综合征发病基础。先后天伏邪致使肺、脾、肾三脏受损,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致精微泄漏,水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发为本病。病程日久,正愈虚,邪愈盛,致使水湿、痰浊、血瘀、热毒等伏邪病理产物产生,这些病理产物又成为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各种伏邪产物相互影响,互相夹杂,使肾病综合征的治愈较为复杂、愈后易于复发。肾病综合征病位在肾,肾主水,若肾气亏虚,蒸腾气化失常,致水液停聚,水湿同体,湿聚成痰,痰聚肾络,病程缠绵。津血同源,《活血化瘀专辑》曰:“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水病及血,血脉不畅,致使瘀血阻滞,《血证论》曰:“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又加重水病。痰湿瘀郁久化热,化为热毒。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危险因素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酸甜失常,致使糖、脂、酸蓄积,脂邪、糖邪、酸邪使血液呈现“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加重瘀血,痰浊。故《养老论》曰:“爽口作疾,厚味措毒”。正虚致伏邪蓄积,伏邪加重正虚,致水湿、痰浊、血瘀、热毒相关交织,肾脉受损,加重肾病综合征病情进展。

4 从伏邪探讨肾病综合征防治

“伏邪”致病总以人体正气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为前提,古云“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既然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为正虚邪伏,那么治疗当扶正祛邪。

4.1 扶正首当益气

本病以脾肺肾亏虚为本,脾虚则气化津液化源不足,肾虚则封藏失摄,精微下泄,肺虚则卫气不足,肌理不固,外邪易侵。扶正当顾护肾元,健运脾气,补益肺气。我们认为肾病综合征扶正当以益气为主,以助气化、气运、提高正气,祛除伏邪。《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内经》谓 “三阴结谓之水”[5],故益气以益肺脾肾之气。脾肾肺气足,收摄有度,即可防止尿蛋白等精微流失[6],如山药具有补益肺脾肾作用[7],现代研究发现山药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促进肾脏再生修复等药理作用。黄芪具有补益肺脾肾作用[8],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肾小球滤过屏障、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水钠代谢、抑制炎症因子从而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而且能提高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并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症状。

4.2 祛邪务必至尽

本病患者常因感触六淫之气而触发,若未能使彻底驱邪外出,邪气潜伏,遇劳即发,时发时止,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气所淫,皆为肿满,但除其湿,肿满自衰。”可见水肿之因与湿相关,湿邪为内生伏邪。《景岳全书·肿胀》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停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肾病综合征往往水湿弥漫三焦,水肿明显。《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除湿以发汗、利小便,将藏于体内的伏邪因势利导,给邪出路。《内经》云:“风能胜湿”,风为百病之长,故祛湿常加风药。《活血化瘀专辑》:“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行,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内经》:“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故祛除湿邪当辅以活血化瘀。湿邪内聚,炼津成痰;若湿邪久积,易从湿化热,湿邪黏滞,缠绵难愈。当采取利湿泄浊化瘀治法。如大黄具有泻下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9]。现代医学发现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脂质代谢及清除自由基、保护肾脏,减少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进而改善肾病综合征症状。肾病综合征毕竟以虚为本,在治疗过程中既不能单独扶正,也不能过度攻邪,一味扶正恐使闭门留寇,过度攻邪又使正气耗伤,往往需要攻补兼施,标本兼顾。临床上须从辨证的角度着手,依据肾病综合征伏邪的性质,多角度,多途径,多靶点进行干预。

5 结语

我们依据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认识,结合中医伏邪理论,进一步阐述了肾病综合征发病机理,拓宽了中医肾脏病学理论,而且也为中医防治肾病综合征提供了新思路。伏邪理论作为肾病综合征发病新理论,在指导其临床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伏邪理论进一步阐述肾病综合征病理产生的机制,加深了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但是伏邪理论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尚未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对其研究仍需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及进一步论证和检验。

[1] 张继烈,鞠鲤亦.伏邪与伏毒[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153.

[2] 叶吉晃,周仲瑛.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J].中国中医药,2005,12(3):36.

[3] 何文兵,刘光陵.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免疫致病机制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3461-3463.

[4] 李福生,王茂泓.从“伏邪”论治肾病综合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092-1094.

[5] 张全乐,张红霞,关光普,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篡要[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85-88.

[6] 赵琛,高俊虹,占永立,等.肾性蛋白尿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的中西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91-193.

[7] 孙晓生,谢波.山药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3):353-355.

[8] 李静,王利,彭文,等.黄芪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7,15(1):85-87.

[9] 聂克.大黄药理作用研究及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239-262.

猜你喜欢

伏邪正气肾病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