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肠止泻丸致严重肝损伤一例
2018-01-18吕静
吕 静
(丹东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部,辽宁 丹东 118002)
1 病例资料
某男性患者,35岁,无过敏史,无其他原患疾病。因“腹泻、腹痛及腹胀”于2016年3月3日在丹东市同济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结肠炎。临床医师给予口服固肠止泻丸1次4 g,1日3次,口服。用药至4月13日,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皮肤瘙痒及尿呈浓茶水色等症状,发热已5 d,最高体温38 ℃。由于患者服药期间未服用其他药物,怀疑不良反应症状与用药有关,故停用固肠止泻丸。4月23日在丹东市传染病医院行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 198 U/L,总胆红素(TBIL)50.5 μmol/L。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甲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阴性。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BP,收缩压/舒张压)115/74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急性肝炎(病原未定)。4月23日—5月12日,治疗如下:(1)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 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2)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3)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5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注射前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冲管5 min),1日1次,静脉滴注。5月4日,患者ALT 82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84 U/L。5月13—15日,继续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5 ml促进肝功能恢复。5月19日,患者ALT 46 U/L,AST 21 U/L,血糖 14.2 mmol/L,TBIL 26.9 μmol/L,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固肠止泻丸为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和延胡索,具有调和肝脾、涩肠止痛之功效,多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该患者连续服用固肠止泻40 d,且服药期间未服用其他药物,无其他原患疾病,故考虑肝损害与应用固肠止泻丸有关。目前,尚未见该药致不良反应的报道,且方中乌梅、黄连、干姜、木香及延胡索均无致肝损害的报道。但曾有文献报道,含有罂粟壳的复方制剂可导致胃部不适、恶心、头晕及乏力等不良反应[1]。罂粟壳中含有的吗啡、可待因等成分可提高胃肠道及括约肌张力,减少消化液分泌,延迟便意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吗啡、可待因及罂粟碱等成分也可引发毒性反应,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等。其中,急性中毒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头晕及心动过速等,中期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呕吐及全身乏力等,继而发生嗜睡、紫绀;后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体温下降、皮肤湿冷和瞳孔对光反射等各种反射均消失,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多表现为食欲减退、便秘、早衰、阳痿及消瘦等。
该患者的肝损害可能为应用固肠止泻丸时间过长,罂粟壳中有毒成分在体内积聚所致[2]。因此,该药不可过量久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妇女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应用,避免过量。婴幼儿神经系统不稳定,体质量轻,机体代谢旺盛,对吗啡等物质比较敏感;中老年人中枢神经反应迟钝,代谢功能降低,分泌及排泄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恢复慢;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可能对胎儿及婴幼儿的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且妇女在月经期间、妊娠及哺乳期免疫功能降低,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同时,建议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注意事项】中明确标注“本品不可过量、不可久服,特殊人群慎用”等内容。
[1]张林平.中药罂粟壳致不良反应1例[J].医药产业资讯,2006,3(3):111.
[2]孙定人,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2-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