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的给药方法与技术(6)
2018-01-18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
4 第一次选用药物和第二次选用药物
在养殖鱼类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具有抑、杀菌效果的药物越来越少局面。如果通过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疾病的治疗初期就选用病原菌最敏感的药物,就可能随着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法再获得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使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的疾病之前,就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不同药物的使用顺序。譬如,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等比较容易引起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作为第一次选用药物,而将对已经产生耐药因子的耐药性病原菌也有杀菌效果的合成抗菌药物,如萘啶酸、噁喹酸和吡咯酸等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只对第一次选择药物失去疗效的情况下使用。在决定使用药物的顺序时,最好是能将磺胺类药物作为第一次选择用药,抗生素类药物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而将各种化学合成药剂作为第三次选择用药,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用药顺序在养殖鱼类疾病防治实践中也不是绝对的。
虽然病原菌对萘啶酸等第二次选择用药物不会产生耐药因子,但是病原菌能很快获得对这些药物的短期耐药性。因此,在实际防治养殖鱼类疾病时,应该严格控制这类药物的使用次数。当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失去效果后,还必须从第一次选择使用的药物种类中筛选有效的药物,由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性程度每年都会不断地变化,当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又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
三、药物治疗
1 拌药饵投喂药物
1)投药的标准量
首先,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决定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用药量,在各种渔药的使用说明书中经常可以看见“按每公斤鱼体用××毫克药物,拌和在饲料中……”或者“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表达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标准用药量,是指对养殖鱼类的单位重量或者单位饲料中添加药物用药的量,与实际用药量“标准用药量×饲料总重量(公斤)”之间是有差别的。
根据养殖鱼类重量计算标准用药量,虽然在养殖水产养殖的实际生产中,计算标准用药量有各种方法,但是,只有根据养殖鱼类的体重计算标准用药量,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因为在现代养殖水产养殖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需要经常对养殖的鱼类按规格进行选择,将规格大致相同的个体饲养在一起。因此,即使对于实施群体饲养的养殖鱼类,其个体间的摄食量也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
所谓标准用药量,就是根据不同的药物种类,对养殖鱼类投药后能在短时间内在其体内上升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剂量。如果超剂量地对养殖鱼类给药,使养殖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有效药物浓度,只能使养殖鱼类机体受到药物的伤害,而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此相反,如果给药量过少,药物在养殖鱼类体内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尤其是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为了推测饲养在水体中养殖鱼类的总重量,可以根据在放养时记录的总数,与每次对养殖鱼类进行选别时的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并根据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就不难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了。
根据测定药物对致病菌的MIC,表明的是这种药物在鱼类血液中能达到这个MIC的浓度,就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这种病原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人们在知道MIC后,所面临的问题是对鱼类给予抗菌素类药物,是将药物拌和在饵料中投喂的。因此,在饵料中添加多少剂量才能使鱼体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MIC浓度,是需要明确的问题。因此,根据测定MIC的结果,对不同种类药物在不同水产养殖动物中的用药量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