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痔病的源流与发展
2018-01-18曾慧明李忠卓
曾慧明,李忠卓,杨 丽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痔疮、痔核,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临床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肛肠疾病中痔的发病率高达87.25 %,居首位,故古有“十人九痔”说法。多见于20岁以上成年人。痔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其中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痔核脱出、便血及肛门不适感,可并发排便困难、血栓及嵌顿;外痔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混合痔临床表现具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可想而知,痔病给广大患者带来或多或少的痛苦,许多人受过它的折磨,而祖国医学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展,不断研究其有效治疗方法,其中除了汤液丸散及敷膏等主流治法外,针灸疗法亦得到广大医家和患者认可。针灸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四诊、八纲、气血、经络、脏腑理论,通过辨证,确定对应的处方配穴,依方施术,选择针刺或者火灸,也可刺灸结合,温清并用,兼施补泻,扶助正气,祛邪外出,促使脏腑阴阳调和、气血经络疏通,实现治愈疾病的目标。根据其针刺、艾法种类的不同,以及针灸操作方法的不同,可针对性地治疗各类痔病,对于其典型症状的改善更有明显效果。古人创立的诸多痔病针灸治疗方法,辨证取穴、针法灸法、补泻配穴,具有操作便利、收效颇丰、安全实用、适应性广泛等优势,数千载以来深受众医家和患者的青睐。针灸乃为古人给后世留下的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1 痔的历史源流
痔的病名首先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1],书中记述许多动植物食之已痔。《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肠澼为痔”,在历史上率先对痔的病因病理做出解释。《神农本草经》[2]载有“槐实味苦寒……补绝伤,五痔”,记录有十几种药对痔、肠澼、下痢脓血等行之有效。隋朝巢元芳《诸病源候论》[3]详载5种痔病证候,概括隋朝之前对痔的看法,分别阐述五痔的分类方法及特有症状。内、外痔病名首载于唐朝王焘《外台秘要》[4]。宋代《圣济总录》[5]“大率皆饮食饱甚……积而为痔也”,进一步解释痔的病因,并载有食治五痔之方。金代《格致余论》[6]叙述“为病深矣,……为内痔”,阐述内痔发病的原因;首先对肛门直肠疾病以痔疮、脏毒开篇论说的是明朝陈实功的《外科正宗》[7],还记录了三品一条枪的制作及使用方式在痔的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清代唐宗海《血证论》[8]提出痔漏下血多以治肺、治胃之法治之,使痔病治法有了新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痔的认知和探讨不断深入,对枯痔散、枯痔钉疗法的钻研取得良好成绩,史兆岐的消痔灵和尹伯约的消痔丸都在痔病治疗中发挥重大作用。在中医结扎法的启发下,发明了不同的套扎器,当前广泛用于临床的RPH4就受此启迪。近年来,痔的术式一直在改良,并发明了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痔病,PPH术和TST术、RPH术等术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2 针灸的历史源流
针灸疗法约莫开始于我国新石器时期。《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小大。”如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记述:“内考五脏六腑……而针道生焉。”为说明创制九针之缘由,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序》[9]记载“创制九针……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这些都是古代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我国在内蒙古和山东省相继发现新石器时期使用过的砭石,砭石实物的发掘,使针灸源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说法得到佐证。针灸是一种临床实用的治疗方法,包含针刺疗法和灸疗法。
2.1 针刺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针具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说文解字》[10]说:“砭,以石刺病也。”这是关于针刺工具最早的记载。《内经》是对战国及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的总结,创立了针灸体系。《灵枢·官针》言:“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记载有9种不同针具长短、形状和主治并说明九针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特点,为临床特色针刺技术奠定基础;东汉张机创立了六经辨证,主张针药并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直接与针灸相关的原文就有60余条。三国时期华佗确立“夹脊穴”。晋朝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录349个穴位的名称、定位、归经等,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再一次大的总结。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录发现并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北宋王惟一撰成,由政府颁布并雕印刻碑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还制作了两尊针灸孔穴铜人模型。明代杨继洲编撰《针灸大成》[11]载有359穴,收集整理了历代针灸文献。民国时期,承淡安开办针灸杂志,还于1934年东渡扶桑考察日本针灸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临床特色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眼针、浮针、腹针技术等相继创立并得到广泛运用。针灸在现代医学中更受重视,至2011年底,已颁布22项针灸技术操作国家标准,并逐年增加标准化项目。目前,全世界开展针灸医疗的国家和地区就达160多个,有20万~30万人担任针灸专职医师,可见针灸疗法在当今疾病治疗中饰演着重要角色。
2.2 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庄子·盗跖》[12]曰“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这是最早关于“灸”字的记载。《说文解字》中记载:“灸,灼也”,说明灸与火有关。《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可知灸法与北方严寒环境相关。《孟子·离娄》[13]云:“今之欲王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14]是针灸广泛用于防治急症最早的著作,载近百条灸方,其论:“灸十宣穴治卒心痛。”范汪在《医心方》[15]载有治中风舌强不语灸廉泉为灸法在临床的特色技术,唐代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中灸例篇较详细记述了灸法的具体应用。南宋王叔权《针灸资生经》[16],提倡针药并用,重视灸术。元朝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17]里记述艾灸天井治瘾疹、瘰疬,体现了金元时期针灸医家应用灸法治病的特点。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18]载有“命门灸寒热多效”说明其灸法治疗仍是单一。灸法到了清代发生变化,以针为灸的太乙神针法大行于世,如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19]载有“雷火针法”“太乙神针法”。民国时期承谵安有灸身柱治7岁以下伤风发热不爽,灸合谷治面部人中疔有特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得以传承,并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三伏天、三九天天灸疗法;20世纪90年代陈日新提出热敏灸疗法并在临床上得以运用和推广。到2014年年底我国已公布包含艾灸、毫针刺灸等手法在内的2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3 针灸治疗痔病的起源及发展
3.1 针灸治疗痔病的起源
相对来讲,针灸疗法用于痔病的治疗上,其历史渊源就比针灸和痔病的出现晚了许多。犹如当世中医发展宏景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实践经验累积而成一般,一类治法针对一种疾病的疗效也是需要历史来评判的,而针灸治疗痔病亦是如此。通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时至西晋终于出现了书面文字的记载。皇甫士安《针灸甲乙经》[20]首载针刺穴位治疗痔疾的方法:“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这是对痔病采取针灸治疗最早的记录。
3.2 针灸治疗痔病的发展
由唐至宋,针灸治疗痔病的特色重在灸疗法,如唐代妙应真人《备急千金要方》载曰:“劳宫主热痔”“肠痔痔血……皆灸绝骨五十壮”。可知取劳宫穴和灸绝骨穴可治疗痔病中的热痔和痔血。宋朝王璆原《是斋百一选方》[21]中记录用麦粒灸在鸠尾骨尖少偃处施术,疮发即安,可除根本,使用麦粒灸治疗痔病。朱震亨在《丹溪心法》[22]记录“外以附子末……做饼再灸”,在当时附子饼灸外用于痔病治疗中。窦汉卿《针经指南》[23]记述“列缺穴,主痔痒痛漏血,大肠”,可见在元朝针灸治疗痔病也颇有研究。
3.3 针灸治疗痔病的高潮
明清时期辨证施治规律被不断总结,针灸特色技术出现丰富多彩的局面。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24]对明代以前针灸各家学说做了总结,“二白:四穴,即郄门也……治痔,脱肛”。记载了经外奇穴在痔病治疗中的新运用。明代朱橚《普济方·针灸》[25]云“痔漏:穴攒竹治五痔痛……宜灸回气三七壮。”在痔病经穴组方上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归纳。日本针灸名家原昌克撰《经穴汇解》[26]记录“肾俞(素问)一名高盖,按通评虚实论云:丈夫痔下血.脱肛……皆灸之”。可见针灸治疗痔病的技术已经传至国外并得到运用和认可。
3.4 针灸治疗痔病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技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其疗效之佳也是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此时的针灸疗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针刺和艾灸疗法,针对痔疮的针灸特色治疗的方法也增添了许多,如穴位注射、耳穴压丸、电针、火针、铍针、三棱针挑刺等疗法,其中大部分治疗方法都在临床上运用并取得确切效果,给当代痔疮患者带来福音。还有针灸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痔疮也取得良好的疗效,如朱晓秋[27]将976例痔疮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组及对照组各488例,对照组实施中药熏洗治疗,针药组则实施中药熏洗联合针灸疗法。结果:针药组有效率为96.10 %,对照组有效率84.40 %,中药熏洗联合针灸疗法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杨康等[28]在查询并研究了30本现代针灸课本中治疗痔疮的同功穴达36穴,经脉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部位以腰背及臀部、上下肢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GB/T30233-2013)》[29]中主治痔疮的腧穴有11个穴位。
4 结 语
针灸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的传世经典之作,并不断创新与发展,针灸治疗痔病以其简便易行、疗效快捷、标本兼治、安全可靠、而痛苦小而为患者所乐于接受,就痔疮是而言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今西医学针对痔疮一病除手术治疗外,并无其他良法,而针灸疗法经过历朝历代的凝练与改进,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以及各类经验针灸处方对于痔疮不同症状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已是相当成熟。今人当以此为基,将针灸疗法传承下去。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痔病,应掌握各个穴位的适用范围、施术操作方法和应用机制,临床上除了局部用穴、经验用穴,更应注重经络的辨证,在临证中灵活选穴,提升治病效果。除观测其治疗效果,还应从针灸方向去探索痔病发生的中医机制,逐步探索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优势对比,加强精准化治疗钻研,联合肛门直肠疾病病因学的特征,可探寻更多门路、更加有效地针灸治疗痔病的方法,在痔疮萌芽之际当予防治等理论上有所创新,通过针灸治疗平衡脏腑阴阳,补虚泻实,促进肛门部气血经络的运行,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退,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的临床思维,彰显中医诊疗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 向,刘 歆.山海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7.
[2]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0.
[3]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91-192.
[4] 王 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07.
[5] 赵 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5-1616.
[6] 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
[7] 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9-160.
[8] 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
[9]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10] 许 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99.
[11]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5
[12] 庄 周.庄子·盗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167.
[13] 孟 轲.孟子·离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137.
[14] 葛 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7-40.
[15] 丹波康赖.医心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3.
[16]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6-137.
[17]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52.
[18] 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03.
[19] 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60.
[20]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5.
[21] 王 璆.是斋百一选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1.
[22]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7-119.
[23] 窦汉卿.针经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09.
[24]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4-365.
[25] 朱 橚.普济方·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44-445.
[26] 原昌克.经穴汇解[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117
[27] 朱晓秋.探讨中药熏洗法联合针灸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151-156.
[28] 杨 康,王富春.基于现代针灸教材关于痔疮的“同功穴”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176-2179.
[29]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