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刺颈三穴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78例
2018-01-18石建太
石建太
(甘肃省白银市中心医院 宝积山医院,甘肃 白银 730913)
颈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局限性疼痛及其相应压痛点,X线片上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和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化的颈肌症候群。笔者自2016年以来,采用针刺颈三穴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例,女75例;年龄25岁~6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 a。
2 治疗方法
①采用俯卧位后,0.30 mm×40 mm毫针针刺颈三穴(天柱、新设、颈百劳)、颈夹脊、后溪、阿是穴。随症选穴:头痛加风池、太阳;耳鸣加翳风、中渚;失眠加神门、太溪。每日针刺治疗1次,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次,5 d为一小疗程。②在针刺留针时,用TDP治疗仪照射颈部30 min,以温热舒适为度。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所有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正常;好转:所有症状明显好转,颈部活动能明显改善;无效:所有症状及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过≤4个小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痊愈59例,占75.64 %;好转19例,占24.36 %。总有效率100 %。
4 典型病例
贾×,女,26岁。主诉:颈部酸痛,头胀痛3个月。病史:3个月前渐感颈部酸痛,并出现头部两侧及枕部胀痛,经朋友介绍于个体诊所按摩治疗后,稍有缓解。但之后颈部酸痛及头痛又逐渐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查体:颈椎棘突及椎旁压痛明显,颈部前后屈伸受限,左右转侧受限。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C6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形成。诊断:颈椎病(颈型)。治疗:按照上述方法选穴以双侧天柱、新设、颈百劳为主,配风池、后溪、阿是穴针刺,针刺风池时使针感上传至枕部及头侧,每日1次;再加TDP治疗仪照射颈部30 min。并嘱患者不要做损害颈椎的动作、姿势,如长时间玩手机、电脑等,连续治疗5次后,患者颈部酸痛及头胀痛明显消失,颈部活动自如。随访3个月未复发。
5 体 会
颈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颈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①风寒湿之气侵袭颈部经络,以致邪气凝滞、痹阻经络,不通则痛。②生活体位姿势不当、枕头高度不适、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或劳累损伤以致气血不和、瘀血内生,阻滞经脉而不通则痛。③肝肾不足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导致颈部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疼痛不适。现代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由颈部肌肉、关节、韧带等慢性损伤所致。颈肌的劳累或者颈部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导致颈椎小关节失稳,多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初始阶段,重视者不多。本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关联:①年龄:颈型颈椎病在青年中并不少见,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同时因为退变因素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②职业及生活习惯:颈型颈椎病好发于低头族,如学生、教师、编辑及长时间看电视、喜欢高枕睡眠者等。颈部肌肉韧带持续紧张、疲劳产生积累性劳损,肌肉、韧带老化而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再者风寒湿的外因刺激诱发软组织炎症,产生充血、水肿等病理变化而发疼痛。③外伤史:颈型颈椎病患者部分有外伤史可询,如颈部急性损伤多可致局部充血、水肿、渗出,治疗不及时进一步可机化粘连导致颈部疼痛。④解剖变异等其他因素:椎体融合、畸形等也是颈型颈椎病发生的因素。颈部检查时棘突及两侧可有局限性压痛。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无异常。现代医学多对症治疗。中医针刺天柱、新设、颈百劳、风池、颈夹脊、后溪、阿是穴等可畅达气血、通经活络。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部的穴位,是治疗头颈部疾病的首选穴,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新设是经外奇穴,出自《新针灸学》,在第3、4颈椎之间,旁开1.5寸,针刺可祛风邪,利颈项,主治颈项强痛、头痛;颈百劳为经外奇穴,出自《穴名标准化方案》,大椎穴上2寸旁开1寸,针刺可舒筋活络,主治颈肌紧张疼痛;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是治疗头颈疾病的常用穴位;颈夹脊可治疗颈部及上肢疾患;阿是穴“以痛为输”,通调气血。配合TDP治疗仪照射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性疼痛。现代研究表明[1],针刺有利于软组织水肿消散和炎症的吸收,促进修复,消除症状,从而恢复关节功能;还能显著提高痛阈,缓解肌肉痉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体液等镇痛系统,从而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本方法内外结合,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化瘀止痛及改善功能的功效。随症加针穴位,可辨证施治,灵活用穴。本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可在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冀来喜.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增生症[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