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桐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1-18李清娟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油桐黑褐色木质部

李清娟

(淅川县林业局 河南 淅川 474450)

油桐枯萎病又称“桐瘟”,是我国油桐栽植地区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发病历史长、危害重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上需注重该病的预防工作。

1 症状

病菌自根部侵入木质部导管,向上扩展到主干、枝、叶、果,使整株或部分侧枝枯萎死亡。剖开根、干、枝的木质部,从下到上成条带状变褐或黑褐色,其对应的叶、果变枯黄萎缩。雨季在有病的干、枝皮部,长出大量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树皮呈条状开裂,枯死下陷。

1.1 根部染病。病菌从根部侵入后,病根腐烂,皮层剥落,木质部和髓部变褐坏死。根部腐烂与枝叶枯萎、枝干维管束坏死有明显的相关性。

1.2 枝干染病。病树枝干在染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嫩枝梢部先呈现赤褐色,后为黑褐色湿润状条斑,最后枯萎。

1.3 叶部染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叶脉及其附近叶肉组织变褐色或黑褐色,主脉稍突出,形成掌状或放射状的枯死斑,病叶枯黄皱缩,但多数不脱落;慢性型的病叶或叶柄逐渐黄化,叶缘向上卷缩,继而叶柄萎垂,病叶逐渐干枯,也不脱落。

1.4 果实染病。病果初期黄化,继而有紫色带或褐色带产生,并逐渐干缩,最后果实完全变黑褐色,继而干枯,成为树上的僵果。

2 病原

该病病原为镰刀菌属中的尖孢镰刀菌。该病病菌的菌丝呈白色棉絮状,菌落基质桃红色至紫红色。小型分生孢子着生在气生菌丝上,多为单胞,少数为双胞,呈卵形、椭圆形等,直或稍弯。大型分生孢子的形态呈弯月形、镰刀形或纺锤形,多细胞。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双层壁,淡褐色,近圆形。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病株或土壤中越冬。枯萎病的发生和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当气温在23℃以上,湿度在75%以上时,发病最为严重。每年3~4月土温达15℃以上病菌从伤口侵入根部木质部导管中,并向上部扩展,5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10月以后停止。枯萎病的发生和地形、地势及土壤条件也密切相关,高山地区发病轻,丘陵地区及平原地区发病重;红壤土较石灰岩质土和黄壤土发病重,因为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土壤的性状对病菌的繁殖与侵染有很大的影响,红壤土的pH值等性状较适宜病菌的繁殖,因此,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另外,不同的油桐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也不同,一般来说,千年桐抗性最强,3年桐抗性较弱。

4 防治方法

4.1 进行嫁接繁殖。以千年桐为砧木,3年桐作接穗进行嫁接,以防治该病。嫁接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一般在3~4月,秋季一般在9~10月。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千年桐作砧木,再从3年桐优株或丰产的3年桐母树上,截取树冠中部外层1年生、生长健壮、腋芽明显且饱满的枝条做接穗,随采随接,确保接穗新鲜。嫁接时,要求操作熟练、快速,切口光滑平整。通常采用方块芽接,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接穗上选一个饱满的腋芽,取芽深度以刚达木质部为宜;然后,在砧木上开一个相等大小的接口,再将接芽补贴在砧木上,用塑料带扎缚,露出接芽,包紧,使接芽与砧木紧密接触;最后,将砧木的芽切去,此种嫁接方法操作简单,嫁接成活率较高,生产上较为常用。嫁接后10 d左右,愈合组织形成,成活的接芽新鲜饱满,没有成活的接芽为暗褐色干枯。此时,可在另一面进行补接,也可留到下年再接。半月后腋芽萌动,应将扎缚物解除。经常除去砧木上的萌条,促进接芽健壮生长,并注意整形。

4.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栽植抗病品种。在枯萎病发生严重的红壤土地区,应以发展千年桐为主,或者营建千年桐与3年桐混交林,以避免病根接触健树根际传播。同时,加强林区抚育,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在3~5月份病菌侵染期,实行免耕作业,防止伤根,减少侵染。

4.3 其他措施。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并烧毁,以彻底清除病原;同时,病土要用石灰处理,杜绝病害扩展蔓延。对初期染病的树,可用抗菌剂“401”800倍液或50%托布津400~800倍液进行包扎和淋根。

[1]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病理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2]秦正学.油桐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J].现代园艺,2012(12):159.

猜你喜欢

油桐黑褐色木质部
又见油桐林
樱花谷
不同品种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的观察与比较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珍奇的贝壳
风中的舞姿
镉污染来源对萝卜镉积累特性的影响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
盐分胁迫对2种杨树次生木质部导管特征的影响
油桐低产林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