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以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为例

2018-01-18曾小飚

农产品加工 2018年7期
关键词:百色校企协同

曾小飚

(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以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为例

曾小飚

(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协同育人是转型期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的建设提出了有效推进协同育人的思路,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转型;协同育人;地方本科院校;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前身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催生的产物。2014年3月教育部联合4个部门颁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从政策层面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老本科院校实施“错位竞争”,要求转型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5年2月10日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桂政发[2015]6号),强调将地方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当前广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强基创优、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5]49号)中也明确将“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强基创优计划”的主要内涵。2015年10月,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可见,通过产教融合,实施校企、校政、校所、校校及学校和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已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亦是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

1 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1 协同育人理念还未深入到教育者的思想中去,尤其缺乏具体落实

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育人理念。当前许多地方院校(如百色学院等) 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受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束缚,仍有许多教职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协同育人的内涵了解不深,未能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些理念,有必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强调转变观念与贯彻落实。

1.2 师资力量不够,尤其缺乏实践型教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连年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受地方政府关于人事人员编制的限制,师资队伍人数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硕士以上学历或具备高级职称的要求是高校招聘教师的硬指标,导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却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很难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新入职的教师大都刚从高校毕业,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当前高校大多推行教职工工作业绩分成教学、科研等条块量化考核,在这种机制下,教师一般很难有大量时间到企业进行社会践习,从而影响了实践型师资队伍的成长。

1.3 育人平台不足,尤其缺乏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

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地方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实训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协同育人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像百色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坐落于贫困山区,当地大型企业数量不多,专业对口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积极反哺社会、支持协同育人的企业更是缺乏。为数不多的校企合作企业多是靠亲朋好友关系来维持,实践育人平台明显不足。

1.4 地方政府支持不够,缺乏引导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担负宏观调控职能的地方政府更多注重人民脱贫致富,而对转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重视不多,支持、引导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功能,没有很好地构筑校企间联系的桥梁,疏通沟通障碍,没有很好地规范协作各方行为,有效维护各方的切身利益;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投入资金不足,也不能较好地利用财政及税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不能充分调动协同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效。

1.5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缺乏动力机制

当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共建教学实习就业基地,由企业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给学生进行实习、见习或者就业,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地将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1]。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尽可能降低人力成本。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需要补贴一些实习费用,还要安排人员培训实习生业务,并参与监管实习生的工作生活,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运营风险,与企业的追求目标不匹配。地方院校基础差、底子薄,多数教师科研服务能力较差,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企业往往不重视科研,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难投入大量资金给高校开展科研,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的动力不足,阻碍了协同育人的推进。

1.6 育人体制落后,缺乏实效

地方高校连年扩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能完全满足协同育人要求,导致育人效果不佳[2]。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过于单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不少毕业生学历高、能力低,缺乏个性与特色,用人单位不满意。也影响教师深入企业践习的积极性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在时间上往往存在冲突,不能很好地满足合作企业的需求,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 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有效推进协同育人的思路

百色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因此,作为广西首批4所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的百色学院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涉农本科专业,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被广西教育厅立项为广西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进行建设,已初步形成“一体(生物技术专业)两翼(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有机复合体。由于学校座落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较为艰苦,该专业群要想快速转型成功,提升办学特色,必需努力优化办学环境,充分利用周围办学资源,与地方行业、企业、政府、科技园区及科研院所等探索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1 构建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协同育人机制

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是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属性有机整合而成。然而,作为新设专业群,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都不尽人意,故通过校企、校政及校所等在专业共建、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及社会培训等方面合作,开展协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合作不稳定、融合模式单一、合作不深入、协同渠道不畅通及企业观念倦怠等障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故要科学构建协同育人的各项机制,才能提高专业群协同育人实效。

2.2 构建适合专业群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当前,该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协同育人要求,需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群具体的办学情况和其他办学主体的需求,按照“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对接、专业技能与人才规格相对接”的原则,积极引导协作主体参与课程设计;通过工作项目向教学项目的内化转换,构建真实情景教学案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一方面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之间的课时分配,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实际需求,引入新的理念、知识、技术和工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能符合岗位要求。

2.3 创新专业群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地方应用型院校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缺乏行业特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且基础设施和办学理念落后,无法满足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要求。可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推动学期改革,构建“任务驱动+真实情景”的校企合作型教学模式。如作物生长的季节和农产品加工的淡季和旺季,合理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安排学生集中专业实习和企业见习;将部分实验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结合,企业车间真实的环境中进行。

2.4 构建胜任专业群协同育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不但要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还要能够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前沿的行业信息,有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面向市场的产学研合作能力。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比较单一,无法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效整合。可通过系统培训、企业挂职践习、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改变教师初始学术倾向,提高实践与职业技能,鼓励教师参与生产,从事一线工作,促进教师角色转换,最终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吸引优秀的企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挂职、自由流转”机制,实现“外聘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生产化”。

2.5 搭建能满足专业群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开展协同育人的前提,也是实施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可结合地方资源、产业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就业平台、科研平台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平台,以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协同育人平台运转正常后,甚至可以尝试和探索共建二级学院,以实现生产化的教学和教学化的生产。如在学校创办“关键工作过程教室”,在企业中设立“学习岛”,“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

3 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探索协同育人的成效

几年来,该专业群在办学条件较为艰苦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与地方行业、企业、政府、科技园区及科研院所等探索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成效。

3.1 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群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考虑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专业发展要求,构建了“5+5”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及实践创新平台体现了对大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专业发展平台中不同的课程模块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了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增加了本专业群与区内外高校相同专业学生间的识别度,增强了学生职业发展适应性,突出了本专业群人才的个性与特色。

3.2 建立健全了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校企长效合作

3.2.1 构建政府调控育人机制

通过政府对整个协同育人过程进行宏观调控,搭建各方联系的桥梁,引导开展协同育人。

3.2.2 构建党政联动管理育人机制

坚持党政联动,保障教学中心地位,党政合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教育教学观念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党政齐抓共管,监督教学,全方位地服务和保障教学[3]。

3.2.3 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一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教学案例的方式编入教材或融入课堂教学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知识与现代科技前沿、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技能及创新思维能力。

3.2.4 构建动力驱动机制

构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动力驱动机制,调动各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

3.2.5 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社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生产、行业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向实践型教师蜕变。让教学贴近现场,使学习活动实践化、学习环境职业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

3.3 通过“外引”“内培”构建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学习,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转型;另一方面从企业、行业吸纳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技人员及从科研单位、高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加入团队,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近年来该产业群已被学校新认定10名双师型教师,有8位教师被百色右江区科技局选定为科技特派员到各乡镇进行科技支农服务,形成一支能有效推进专业群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

3.4 搭建了一批实践育人平台,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自建+共建”的方式搭建了一批实践育人平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近年来,获学校拨款150万元建成了药食用大型真菌研发及实训、创业训练中心,先后同广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华润五丰(百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显著改善了产业群的实践教学条件。

3.5 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该专业群的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多项,累计经费近250万元。在中科招商投资集团及学校的支持下,有2个团队注册成立了公司,分别为百色市药宝农业有限公司和百色创发食品有限公司。近几年的毕业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黄牧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以华软学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实践基地为例 [J].当代教研论丛,2015(4):136-138.

[2]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7(2):27-28.

[3]朱绍友,孙伟,章孝荣,等.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1-4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Subtropical Agro-specialty Group in Baise University

It is important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local transformational university.The problem was analyzed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the effective idea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as brought up for construction of subtropical agro-specialty group.Moreover,the practical effect was better.

transform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local university;subtropical agro-specialty group?

G648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8.04.027

1671-9646(2018) 04a-0091-03

2018-03-09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Z161;2017JGB387);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百色学院亚热带农业产业专业群(桂教高教[2015]41-66)。

曾小飚(1971— ),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百色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红色情 百色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攻坚百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