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苗素质研究与机插方式对盐碱地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
2018-01-17侯红燕董晓亮周红张茂林魏立兴毕崇明朱德峰
侯红燕 董晓亮 周红 张茂林 魏立兴 毕崇明 朱德峰
摘要:为了探讨水稻钵苗机插时适宜的机插秧盘、播种量及机插规格,以常规中熟中粳品种金粳8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钵盘钵数、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及不同机插规格对水稻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合适的秧盘、播种量提高秧苗素质的基础上,合理的插秧密度对水稻成活率、有效茎蘖数的影响均有极显著提高,选用大钵小播量育秧方式(每盘406个钵数的大秧盘、每盘干谷播种量71 g)和小密度插秧方式(14 cm×29 cm),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株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指标,从而提高水稻单产。
关键词:盐碱地;水稻;毯苗;钵毯苗;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0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8)11-0043-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le transplanting disc, seeding rate and transplanting specifications during mechanically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owl number and seeding rate on the seedling quality of rice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chanized transplanting specifications on the growth indexes and yield of ri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id-maturity and medium japonica rice of Jinjing 81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 the basis of selecting suitable seedling tray and sowing amount to improve seedling quality, the effect of reasonable transplanting density on survival rate and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of rice w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election of large bowl and small seeding rate (406 bowls per plate, 71 g dry grain per plate) and small density transplanting method (14 cm×29 cm)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of plant height, effective panicles per unit area,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seed setting rate and one-thousand grain weight of rice, thus increased the yield of rice.
Keywords Saline-alkali land; Rice; Carpet seedlings; Pot seedlings; Yield
山东省东营市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90%以上的土壤为不同含盐量盐渍土,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分布区,该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步,具有优越的稻作条件[1]。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水稻种植逐渐转向以机插秧为主,这对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保证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诸多研究表明水稻钵盘育秧方式下,钵盘的类型、播种量、成秧密度及插秧方式、插秧规格均可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性状表现[2]。利用钵盘育秧可以减少机插秧时对根系的伤害,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秧苗成活率、促进秧苗早发快生[3]。裴昌林等[4]研究认为,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具有显著影响,其随播种量增加而变差,根系生长变弱,干物质累积量减少,秧苗柔軟;中等播量的钵盘育秧方式,秧苗素质最佳,移栽插秧后水稻的茎蘖数、成穗率、产量均最佳,群体与个体的生长表现最协调。Khatun[5]、余康宁[6]等的研究中,水稻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机插密度过低不利于水稻个体和群体的生长。目前关于不同秧盘育秧、不同钵盘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机插规格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等有较多研究,但三个因素互作对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山东省东营市盐碱地为试验基地,研究三者互作对水稻各生长指标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的三者最优组合,为进一步提升东营地区水稻高效栽培水平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在2016年试验基础上,2017年安排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28村。试验田为盐碱砂壤土,有机质含量1.34 g/kg、全氮0.77 g/kg、有效磷0.10 mg/kg、速效钾65.5 mg/kg,阳离子交换量8.19 cmol(+)/kg,pH 8.1。
供试品种为粳型常规水稻金粳818,201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黄淮稻区种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T1)为对照,毯苗机插,每盘干谷播种量135 g;处理2(T2)为钵形毯状机插,采用小钵苗秧盘,每盘干谷播种量135 g;处理3(T3)为钵形毯状机插,采用大钵苗秧盘,每盘干谷播种量89 g;处理4(T4)为钵形毯状机插,采用大钵苗,每盘干谷播种量71 g。不同处理秧盘播种量、插秧规格见表1。
1.3 试验管理
1.3.1 育秧 主要有以下技术环节。
秧田准备:3月旋耕秧田,使10 cm左右土层无大土块,清理水稻根及杂草,耙平地面。设置1.2 m宽的秧床,其两侧留出15 cm宽用于压塑料布和无纺布,两个秧床之间留30 cm秧沟。
种子处理:4月1日开始进行晒种、脱芒、清水选中后,用劲护3 000倍液室温下浸种5天进行消毒,每天搅动2次,种子与药液比例为1∶1.25。
机械化播种:选用寿光基质为育秧土,采用SYS-1000型播种机进行流水作业,利用稀释1 500倍的20%移栽灵进行育秧土消毒,严格按照表1设计的播种量进行播种。
育秧:将播种完的秧盘进行暗室催芽,在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破胸时,将温度降至25℃催芽,当芽长1 cm时常温下晾芽4~6 h,进行秧床上摆盘,当天浇足水,塑料布在下、无纺布在上及时盖好。出苗至1.5叶期开始通风炼苗,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温度保持25℃左右;秧苗2.5~3.0叶期至移栽前,温度与自然温度保持一致。遇到低温时,要增加覆盖物或灌水保温;雨水灌入秧床时,要及时排除积水。秧苗1.5叶期喷洒1 500倍20%移栽灵药液,预防苗期立枯病;秧苗2.0~2.5叶期,按每盘纯氮1 g、硫酸锌0.25 g的标准稀释500倍喷施追肥,之后用清水再喷一次;起秧前2~3天,用40%吡蚜酮1 500倍液喷雾,使秧苗带药下地,预防稻小潜叶蝇。秧苗起秧时要小心卷起,装周转箱后再装车运输。
1.3.2 整田与机插 含盐量3‰~4‰ 地块,晚秋收稻后土壤含水量25%~30%时翻地20 cm,冬季晾垡。3月25日旱耙地,基施磷酸二铵225 kg/hm2,翻于土中;4月20日泡田压碱洗盐,4月28日水平地。
1.3.3 大田管理 插秧前7天,调田间水层为5 cm,化学除草(用60%丁草胺乳油1 350 mL/hm2、3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 g/hm2,毒土法撒施,水稻全生育期只1次封闭除草)保持7天。5月21日进行机械插秧,严格按照表1设计的规格进行。插秧后前两天深水护秧,水深不淹过秧苗芯叶。
返青肥:插秧后3天施尿素75 kg/hm2。第一次分蘖肥:追返青肥后5天追施尿素112.5 kg/ hm2;第二次分蘖肥:第一次分蘖肥后7天追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112.5 kg/hm2。圆秆拔节肥(幼穗分化肥):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分2次追施;保花肥:圆秆拔节肥后15天追施,尿素37.5 kg/hm2。
分蘖期:灌浅水3~5 cm,晾田7天,然后复水正常管理;7月20日至8月底保证水层5 cm,扬花后至灌浆前期,间歇灌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灌浆后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收割前5天排水。
病虫害防治:8月10日,用康宽150 mL/hm2、每10 mL对水15 L喷雾防治二化螟。
1.4 技术指标测定
1.4.1 秧苗素质 在大苗期取秧盘上长势均匀的植株10株,测定株高、根长、发根数、根部长相、叶龄,每个钵盘处理重复3次;选取总体长势比较均匀的100株秧苗测定地上百株干鲜重。
1.4.2 茎蘖数 调查插秧至返青的秧苗成活率,每个处理固定10丛,每隔7天调查一次茎蘖数,直至茎蘖数不增不减为止。
1.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根据Yoshida(1981)[7]的水稻考种方法测定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最后计算出每个试验区的理论产量。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与做图,采用SPSS 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2、图1可知,各钵盘处理间秧苗株高差异极显著,相同播种量的T2和T1相比,小钵组株高比平盘组高31.3%;不同播量的大钵组,小播量株高较大播量的高11.3%;总体长势大钵苗>小钵苗>平盘苗。根长指标的差异性也极显著,T2较T1长54.3%,T4较T3长42.4%;大钵组根长﹥小钵组﹥平盘组。平盘、小钵两个处理,由于平盘的群体优势,单苗发根数、地上百株干鲜重均略高于小钵,但显著低于T3、T4,T4最优。T1、T2和T3、T4处理秧苗均表现为颈部扁圆、整齐,但T1、T2根系盘结较差,T3、T4根系盘结成片,4个处理均无病虫草害。由此可以判定T4(大钵小播量)育秧方式可以提高秧苗素质。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成活率的影响
如表3所示,不同钵盘、播种量和插秧规格间,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平盘的成活率最低,仅有81.8%;其次是小钵,成活率83.6%;大钵大播量组成活率为87.3%;成活率最高的是大钵小播量组,高达97.8%。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如图2所示, 返青期4种处理间水稻的茎蘖数无显著差异;拔节期,T1(平盘)和T2(小钵)之间无显著差异,T3(大钵大播量)和T4(大钵小播量)之间無显著差异,但大钵机插显著优于平盘、小钵机插2个处理;齐穗期,T1的茎蘖数显著低于其它3组,T2和T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4,T4的茎蘖数高于T3约14.9%;成熟期,4种处理之间的茎蘖数差异显著,T2高于T1约33.6%,T3高于T2约11.9%,T4高于T3约3.2%,而T4高于T1约54.2%。由此可以得出,T4(大钵小播量、小插秧量)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的茎蘖数。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如表4所示,不同钵盘、播种量和插秧规格间,水稻的生育期无差异。这表明不同的育秧、插秧方式对金粳818品种的生育期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