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2018-01-17王春雨王春南李洁林年年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30期
关键词:生存质量脑瘫

王春雨 王春南 李洁 林年年

[摘要] 目的 探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进行常规系统观察,给予营养、防病等指导;观察组(60例)采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发育商(DQ)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观察两组脑瘫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 两组患儿干预前DQ、GMFM、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后12个月,两组患儿DQ、GMFM、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应用在脑瘫患儿中,可以提高患儿的发育水平,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纽安垫;被动操疗法;脑瘫;发育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0(c)-0075-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ew ann mat combined with passive exercise therap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13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Shenyang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analyzed,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rvening measure. In the control group (53 cases), routine systematic observation was applied, and nutri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were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6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new ann mat combined with passive exercise therapy. The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scor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score and life quality score of childre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12 months after birth,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ldre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Q, GMFM, life quality score before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 i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12 months after birth, the DQ, GMFM and life quality score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ann mat combined with passive exercise therap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ldren, gross motor function and life quality,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New ann mat; Passive exercise therapy;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 quotient;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Life quality

我國小儿脑瘫的发病率约为5‰,随着新生儿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极低体重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被抢救成功,儿童脑瘫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2]。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康复,可使众多高危儿不发生脑瘫,降低残疾发生率并减轻残疾程度[3-4]。围生期窒息和早产是高位神经发育伤残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5-6],2007年对中国7个省市3万余名1~6岁儿童的调查显示,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29.13‰,是足月儿的25.16倍,每年由早产所致的脑瘫患儿达2.9万。随着早产发生率逐渐上升,脑瘫患儿数也随着进一步上升,所以早期筛查、预测及干预尤为重要。早期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被动操、音乐、纽安垫,但是对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医学科11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11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儿均为早产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各个部位的大关节呈屈曲、内旋、内收模式,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变小,关节活动的方向固定,出现运动障碍,异常的身体姿势。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的患儿;②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如脑水肿、肝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各类疾病等;③具有出血倾向或者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④皮肤破损、湿疹等无法采用被动操疗法的患儿。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干预措施将纳入的113例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0~6个月,平均(3.1±1.3)个月。观察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0~6个月,平均(3.3±1.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系统观察,给予营养、防病等指导;观察组采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治疗。

1.2.1 纽安垫

在患儿愉悦的环境下使用,为患儿提供丰富多变的感觉经验和运动模式,尽可能减少单调刻板的运动表现。①自由活动:帮助新生儿和婴儿仰卧或侧卧在垫上,通过婴儿的自发性身体动作完成练习。②输入各种波动感觉:在婴儿活动时,训练人员用手掌轻推垫,在婴儿相对安静时,训练人员握拳轻叩或用手指/指尖关节轻轻点触垫,输入适宜的多变感觉刺激。③个体化训练方案:根据婴儿的个体特征,训练人员在垫上协助婴儿获得身心放松,逐步发展出四肢躯干多变的运动顺序、中线运动、身体侧转等丰富的感觉经验和运动模式。

1.2.2 被动操疗法

操作前保证工作衣、帽、鞋穿戴整齐规范,保持治疗室干净整洁、光线适中、温湿度适宜,准备手消液、润肤油、抚触球、音乐。操作时应技术熟练,手法轻柔,符合操作规程;语言亲切,音乐柔和,体现人文关怀,与患儿有效沟通。被动操锻炼前、中、后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以及患儿的反应和面色,一旦发现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低于90%,立即停止锻炼。

1.2.2.1头部 ①开天门:用双手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定位在两眉中点至前发际中点所成的直线,即额头的正中线。②推天宫:用双手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定位在自眉头起,沿眉毛向眉梢成一横线。③运太阳:用两大拇指推运,向眼睛方向推运10次,向耳朵方向推运10次。定位在眉毛末端与眼睛末端的连线中点向后一指宽的凹陷处。④推下颌至耳根处:双手拇指从下颌处沿着脸的轮廓往上推,至耳根处。⑤按承浆:用拇指指腹按压在承浆穴上,用力向下按压,力度由轻到重。定位在颏唇沟的中点。⑥揉迎香:用两手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端按揉20~30次。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1.2.2.2 上身 ①推双手经络:用拇指旋推患儿的螺纹面,或从指端向指根方向直线推动各个手指末节螺纹面。②揉内劳宫: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轻揉。定位在掌心处,屈指时中指与环指指端之间的中点。③推大横纹:用双手拇指自掌后横纹中点向两旁分推。定位在双手掌面,掌后腕横纹处。④按曲泽及肘髎:用拇指和示指放于曲泽及肘髎处轻轻按压。曲泽穴屈肘时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中,肘髎穴屈肘时在臂外侧,曲池穴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⑤沿着患儿的掌心、手臂内侧、腹部内侧、腹部、前胸、颈部外侧、手臂外侧、掌背使用抚触球,再做对侧。⑥两手胸前交叉:双手握住婴儿双手,让患儿握住操作者的大拇指,两臂左右张开,胸前交叉,重复8次。⑦伸屈肘关节:前臂向上弯曲一侧肘关节,掌心向前,每侧4次。⑧肩关节运动:握住患儿的手,由身体内侧向外侧作圆形的旋转肩关节动作,每侧2次;⑨伸展上肢运动:双手向外展平,掌心向上,轻捏患儿手臂,从上臂到手腕,双手胸前交叉,上举,掌心相对,距离与肩同宽,重复4次。⑩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患儿腹部。翻身转动:一手将患儿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另一手托住患儿的头部、颈部及肩部,向左或右转至侧卧位(如果患儿竖头不稳,最后一次可以直接翻至俯卧位训练患儿竖头)。

1.2.2.3 背部 患儿呈俯卧位。①使用抚触球在背部滚动,4次。②拿肩井:用拇指与示指、中指用力提拿或用指端按。定位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③推揉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用双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揉。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2.2.4 下肢 患儿呈仰卧位。①沿脚心、大腿内侧、对侧大腿内侧、对侧脚心、腿外侧、对侧腿外侧使用抚触球。②揉百虫:拇指指端用力按揉。定位在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髌骨内上缘2.5寸处。③揉足三里:用拇指指端稍用力按揉。定位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外侧凹陷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④按委中:用拇指、示指指端稍用力提拿或按揉穴位处。定位在腘窝中,腘横纹中点凹陷处,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⑤伸屈踝关节:左手握住患儿脚踝,右手握住患儿脚掌,把拇指放在患儿脚背距离脚趾头处,向上伸屈踝关节。每侧8次。⑥两腿轮流伸屈:两手握住患儿的小腿,一侧屈缩到腹部,另一侧伸直,呈踏车样动作,左右交替8次。⑦下肢伸直上举:将双手的大拇指放在患儿腘窝处,其余四指放在患儿膝关节处,使膝关节伸直,将下肢伸直上举(视患儿肌张力程度上举)。重复4次。⑧拉起:拉住患儿的前臂,将患儿拉起,如果患儿坐位平衡不好,可以左右轻轻摇晃患儿,训练患儿的坐位平衡。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发育商评分

参照《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发育商(DQ)评分情况[7],主要对患儿个人-社会适应、精细动作、语言和大运动4方面进行评价,其中个人-社会适应是指患儿对于周围人群的应答能力和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精细动作是指患儿看物体能力、用手取物能力、画图的能力,语言是指患儿听、读、理解的能力,大运动是指患儿坐、步行和跳跃的能力。其中DQ可以分为正常、可疑和异常,DQ评分>85分者为正常,DQ评分70~84分者为可疑,<70分为异常。

1.3.2 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主要包括5个功能区[8],其中卧位和翻身功能区51分,坐位功能区60分,爬行和跪功能区42分,站立位功能区39分,行走和跑跳功能区72分,GMFM评分总百分比=5个功能区总分/5,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越好。生存质量评分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版进行评分[9],主要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共计4个方面,总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生存质量越好。

1.3.3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疗效通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表示[10],(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①基本治愈: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接近,肌张力恢复正常状态,异常姿势完全消失,患儿进食和语言交流没有障碍;②显效: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发育水平稍有差距,肌张力改善,异常姿势仍然存在;③有效:患儿的发育水平有所改善,肌张力稍有改善;④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DQ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后12个月两组患儿D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GMFM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GMFM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后12个月,两组患儿GMFM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脑瘫是一种由于脑损伤或发育缺陷造成运动功能障碍、身体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的疾病。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康复[11-12]。

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13-14]。早期干预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感觉和运动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15-16]。0~6个月是婴儿大脑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这时期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17-18]。研究发现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程度,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19-20]。有研究明确指出应根据0~3岁婴幼儿体格、动作、感知觉、语言、注意、记忆、思维记忆情绪、情感的发育规律,结合婴儿操,分阶段对婴幼儿进行教育训练[21-22]。出生后2个月在视、听、触、味、嗅觉以及运动等方面给予婴幼儿丰富的刺激。1岁以内,以感知觉和动作训练为主。

早期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被动操疗法、音乐疗法和纽安垫的应用。其中纽安垫是一种感觉统合器材,通过强化对婴儿的感觉输入,促进处于全身运动发育阶段的婴儿健康发育,增进婴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纽安垫主要适用0~6个月龄的患儿,一般仰卧和侧卧位使用,特别适合出生后就需要进行干预的婴儿,对于体重增长不佳、敏感容易哭闹的婴儿尤为适宜。纽安垫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避免新生儿和婴儿俯卧位趴在垫上,以免口鼻受到闷压,出现危险;②使用纽安垫时,训练人员必须时刻陪伴在身边,留意观察婴儿的反应,注意安全保护;③根据婴儿的反应,适当调整各种训练方法的时间[23-25];④如果配备家庭型纽安垫,应与家长勤溝通,指导家长正确合理使用。在精力充沛的前提下每日尽可能多使用纽安垫,同时注意予以适当的休息。被动操疗法可以增强婴儿骨骼与肌肉的反应、促进新陈代谢、安定情绪、改善睡眠状态、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干预前DQ、GMFM、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后12个月两组患儿DQ、GMFM、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通过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可以提高患儿发育水平、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促使运动中枢可以更加精确的支配身体并指挥运动、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被动操疗法的长期训练,可以促使患儿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充分的锻炼,提高血液循环质量,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获得更好的身体协调性。患儿和护理人员时间的关系,是患儿社会情绪发展的基础,和患儿、母亲之间的交往一样,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目光相对,可以更好地促进患儿情绪的社会化,促使患儿感受到亲情关系以外的微笑和呵护,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促使患儿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应用,可以提高患儿的发育水平,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广佩,陈京立.被动操促进早产儿骨代谢的临床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2):163-165.

[2] Willoughby KL,Dodd KJ,Shields 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dmill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Disabil Rehabil,2009,31(24):1971-1979.

[3] Boyd RN. Functional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muscle strength but not walking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J Physiother,2015,58(3):197.

[4] 张芬,楚娜娜.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活动功能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4):154-156.

[5] Dodd H,Holty L,Rameckers EE,et al. Changes in endur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through func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Pediatr Phys Ther,2009,21(1):31-37.

[6] 耿子轩.抗阻训练在成年脑瘫患者步态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0):2522-2523.

[7] 华健,郑慕时.0-6岁发育筛查测验的编制[J].中华儿科杂志,1992,30(2):84.

[8] Slawek J,Klimont L.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 preliminary results [J]. Eur J Neurol,2003,10(3):313-317.

[9] 卢奕云,田琪,郝元涛.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3):328-331.

[10] 唐久来,秦炯,邹丽萍,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4.

[11] Thomason P,Selber P,Graham HK. Single event multilevel surgery in children with b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a 5 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Gait Posture,2013,37(1):23-28.

[12] 汪晓翠.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4):74-81.

[13] Heyrman L,Desloovere K,Molenaers G,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aired trunk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J]. Res Dev Disabil,2013,34(1):327-334.

[14] 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185-187.

[15] Hollegaard MV,Skogstrand K,Thorsen P,et al. Joint analysis of SNPs and proteins identifies regulatory IL18 gene variations decreasing the chance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J]. Hum Mutat,2013,34(1):143-148.

[16] 周旷,黎治荣.循经穴位按摩+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 31(11):63-65.

[17] 王桂贤,苏振军.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1):78-80.

[18] 王茜.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的护理优化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6):635-637.

[19] 张欣.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133-134.

[20] 李卉梅,王和强,赖新波,等.康复护理延伸训练对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4):2211-2215.

[21] Haberfehlner H,Maas H,Harlaar J,et al. Assessment of net knee moment-angle characteristics by instrumented hand-held dyna-mometr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J]. J Neuroeng Rehabil,2015,15(12):67.

[22] Kerkum YL,Harlaar J,Buizer AI,et al. An individual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ankle-foot orthoses to improve mobil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alking with excessive knee flexion [J]. Gait Posture,2016(46):104-111.

[23] 梁伟燕,吴满红,罗鑫刚,等.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12):12-13.

[24] 李桂英.康复训练结合健脾补肾调督针刺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43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2):72-75.

[25] 邢璐璐,張妍.引导式教育护理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6):173-175.

(收稿日期:2018-06-21 本文编辑:任 念)

猜你喜欢

生存质量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中医药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自拟柴芍益胃汤在老年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癌性疲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