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策略及应规避的问题

2018-01-17赵文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中职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中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立以下基本理念: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蕴含基于情境建构的现代课程观念,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彰显专业特色的现代课程文化,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优化课程关系的现代课程实践。在开发实践策略中,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应运用好文化策略、职业策略、优势策略、对接策略、服务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28-05

【作者简介】赵文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222)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德国职业教育研究。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遇到一些困惑,比如:一些专业课程的开设滞后于当前职业发展新动向;基础课程有学术化倾向,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本校专业课程与其他学校专业课程雷同,没有体现出本校的定位与特色;农村地区与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推动课程建设,而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发好校本课程。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它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一般来说,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使之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需要全面理解、把握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理性的认识、看法和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普遍观念、理性化的想法。那么,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就是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理性化认识,旨在从理性的高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价值立场的导向性问题。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情境建构的现代课程观念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1]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中职学校特定情境的课程建构,孕育着丰富的基于情境建构的现代课程观念。从课程本质观来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课程是一种资源,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特定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课程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经验体系。从课程实施观来看,课程实施不是按照计划原封不动地执行,而是一种课程创生,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和需要来灵活变通计划、开发校本课程。从课程开发观来看,不能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制校本教材,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开发仅仅理解为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课程行为。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首先要树立好课程观念,明确中职课程是一种基于职业活动的职业经验体系,中职校本课程是中职学校基于办学理念、深化专业内涵、凝聚专业方向特色的一种个性化课程。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彰显专业特色的现代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2]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彰显着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预先固定好的方案,是公共的标准体系,是静态的。当前,课程也可以是过程中生成的内容,是个性化的經验体系,是动态的情境化的产物。首先,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凝聚着学校专业的独特目标价值。中等职业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仅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积淀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而且自觉地对接经济建设的前沿,及时吸收发展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创建新的学校特色。其次,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地方和区域,服务岗位方向,深化了专业服务特色方向。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及时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校本课程成为当前广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内涵质量建设的核心。最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奠定了基础。技术技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个性化的成长,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对不同的岗位方向,需要具有个性化的技术技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职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特殊的具有特色的技术技能,夯实自身的职业能力。总之,个性化应成为中职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优化课程关系的现代课程实践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关系优化的课程实践。当然,这种课程关系的优化主要是解决诸种矛盾关系,增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适应性。一是解决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矛盾。当部分课程教材不符合学生学力实际,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繁难、理论化,教材体系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储备待用,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时,校本课程开发就需要解决上述难题。二是解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即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岗位方向的需求。三是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课程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梳理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简课程内容,实现范例教学。四是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经常变化与课程体系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满足最新的人才需求。五是解决科技知识迅速增长与课程内容滞后之间的矛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将最新的技术信息纳入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在具体的课程开发实践中,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为了开发而开发,也有的学校存在找不到自己的思路而“人云亦云”的跟风现象。那么,中职学校究竟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根据实践观察,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供借鉴。

(一)文化策略

所谓文化策略,是指以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并将文化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和突破点,走文化发展的道路。此时,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文化发展,使之具备并发展某方面的文化素养,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比如,有学校针对建筑专业,在语文课程中补充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建筑师》等文学作品。其中《建筑师》讲述了索尔尼斯自学成才的故事:他年轻时不曾进过专业学校,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建筑学,但是他依靠超人的天赋智慧、非凡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终于获得极大的成功。像这样的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又如,汽车维修专业开设“汽车文化”或“汽车技术演变史”等校本课程,从技术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角度丰富了专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再比如,某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当地少数民族舞蹈和民族工艺制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深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内涵。这种策略将校本课程视为一种文化载体或文化产物。课程绝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二)职业策略

所谓职业策略,是指以职业发展新动态、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参照,寻找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其存在的差距,将缩小或消除这一差距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拟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点。这就需要在专业建设中关注最新的职业發展动向,特别是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审视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否融入了最新的职业发展需求;研究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比如,在传统的技术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对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有的学校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尝试整合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紧跟职业发展新动向。再如,浙江永康有多家当地企业拥有电动工具,但掌握电动工具的技术工人十分缺乏。尽管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课程,但是永康的电动工具是如何生产的、需要哪些技术、是如何销售出去的、有哪些种类与型号、存在着什么问题等内容在现行的课本中是没有的。学校一位教师到企业挂职后,详细研究这些问题,编写了《电动工具》这一教材,就特别受企业欢迎。职业教育课程是基于职业的课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策略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点。

(三)优势策略

所谓优势策略就是研究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是什么,一般来说,有师资优势、竞赛优势、环境优势等。一是专业师资队伍优势。这主要指充分利用教师技术进行课程开发。比如学校有教师是当地有名的“网络维护大师”,于是充分发挥这位教师的优势,鼓励他将多年来所遇到和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网络维护典型问题及技巧”的校本课程。二是竞赛优势。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学校充分利用大赛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优势,开发相应的课程,不断传递优质的技术技能。三是环境优势。比如长春是我国的汽车城,建设了汽车博物馆,于是不少当地学校的汽车专业充分利用汽车博物馆的环境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其实,优势策略往往也能够推动专业形成特色。

(四)对接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仅仅是开发新的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也是校本课程开发。面对诸方面的新发展,将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以对接新的需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策略,即对接策略。基于现实办学中已经积累的成果,存在三种对接:课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基于新技术发展的课程对接。课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主要解决的是过去的课程体系因过于学术化而与现实的生产和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校本化改造。比如某财会专业,过去的专业理论课包括“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预算会计、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经济法、统计学原理、税收、管理会计、财务分析”,专业技能课包括“珠算、初级电脑、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社会实习”。进行改造后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岗位技能课包括“出纳业务处理、财产物资业务处理、总账业务处理、财务成果核算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业务处理、债权债务核算业务处理”,通用技能课包括“点钞、账簿书写、中文打字、会计电算化”。显然新的课程体系更符合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需要开发一些能够有效衔接的课程。基于新技术发展的课程对接,主要是将最新的技术引入课程之中,或者直接开发面向新技术的新课程。

(五)服务策略

服务是校本课程存在的本真意义之一,找准服务定位也就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之一。中职校本课程能提供哪些服务呢?首先,开发校本课程推动专业课程服务市场。其次,开发校本课程推动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比如,有的学校面对现行中职教材存在的太深太难的问题,开发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问题。过去,教授法律知识通常是讲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学生不喜欢听,什么也记不住。于是有学校就对法律教材进行改编,加入大量的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感悟法律。再次,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需要为学生个性化的技能品质形成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撑。如何开发出供学生选择的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当前中职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3]

上述理念和策略的落实,最终寄托在教师身上,需要中职教师具备相应的课程能力。比如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要能够融入最新的技术工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向学生传授过程性知识,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内容。[4]当然,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教师的职责,还需要学校、企业的多方面协作。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应规避的问题

在具体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克服“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新编教材”的狭隘认识

中职校本课程不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而是一种由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引发的基于情境的课程观念、课程文化和课程实践的体现。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过程,不能窄化为新编教材,它包括目标开发、内容开发、实施设计和评价设计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是对已有的体系或经验进行选择,包括科目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乃至评价体系的选择;也可以是对原有课程内容或计划的修改,以适应具体的特殊情境;还可以是基于特定主体的新课程创生。

(二)克服“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开设新课”的单一做法

说到课程开发,人们容易联想到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于是不少中职学校在实践中进行轰轰烈烈的新课程设置,当推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为没有可以开发新课程的空间而感到困惑。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多种做法,不只是局限在开设新课。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做一些加减法,也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随着技术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突出,某专业领域整合原有的几门课程形成一门新的整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某种综合技术素养,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再如,中职数学课程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在现有的数学课程中补充初中阶段的知识,这种课程补充也属于中职课程开发的范畴。

(三)克服“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己的事”的做法

校本课程开发确实是基于學校这一场域、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但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绝不单纯是学校自己的事情。过去存在一些实践误区:将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的企业资源,没有发挥好校企合作的力量,没有及时关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将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专任教师,没有全方位发挥校内多方面力量的作用。克服“中职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己的事”的做法,需要合理认识中职校本课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中职学校为本位,以中职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中职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开发活动,中职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件利益相关者集体推动的事情,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企业力量的介入、专业团队的合作、教师的积极推动等。

(四)克服“中职校本课程重开发轻实施”的做法

受一些观念的影响,有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只关注“开出来”这一方面,缺少对课程开发的全方位关注,比如忽视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评价等问题。广义的课程开发应包括课程需求及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运作的设计、课程评价的开展等多个方面。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开发时存在如下问题:“课程是开出来了,但是实施得怎么样就不知道了。”“课程是开出来了,但是不受学生的欢迎。”“课程是开出来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原有的课程体系整合起来运作实施。”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少对课程需求、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开发,只是开了课而没有顾及课程的其他方面。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要克服重开发轻实施的做法,应将课程开发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兼顾,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1-5.

[2]徐淀芳.从校本课程走向学校课程体系[J].上海教育,2013(1):25-26.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21-24.

[4]赵文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3(21):8-11.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