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视野下的改编

2018-01-17张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武生哑巴媒介

摘 要:比较了小说《白狗秋千架》及其改编的电影《暖》在跨媒介改编中遇到的问题。首先,中日之间观念的冲突,其次,这是一部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戏剧冲突非常淡化,情节也不曲折,要改编成长达100多分钟的电影难度是非常大的。再次,《白狗秋千架》的故事背景是山东高密的秋天,北方的秋天拍摄起来是很粗硬的线条,这也是客观环境的限制。最后应当值得思考的是,在跨媒介过程中,这种艺术片是否能实现艺术性与商业化的统一。针对这些问题,电影《暖》的幕后工作人员是怎样通过跨媒介来改编。它的成功给我们当今跨媒介改编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 《暖》 跨媒介

一、小说跨媒介改编电影存在的问题

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一直就是影视圈的宠儿。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标清到高清画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也随之发展改变着,可以说,影视劇的发展离不开跨媒介的支持。“所谓‘跨,即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合、扩容转向,兼容并包。跨媒介英文为Cross—Media、Transmedia,指跨媒介娱乐经营,即运用科技、网络、游戏、出版等多媒介呈现经验故事”[1]中国的四大名著,就小说文本而言,是经典中的经典。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从开播到现在30多年了,还是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这不得不说是跨媒介成功的尝试。跨媒介不仅出现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受欢迎。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改编成电影《简爱》,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情人》,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电影界的神话。莫言的小说也不是第一次改编成电影,在之前就有《红高粱》巨大的成功的尝试,囊括国内外多项大奖。《红高粱》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一座高峰,更是为中国当代电影赢得世界赞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些成功的跨媒介改编的背后,深藏着种种困难。下面以电影《暖》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

2003年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是根据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跨媒体是否能够成功,不仅取决于小说文本,还在于编导的艺术功底。导演如何运用跨媒介的优势来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成为这部电影的亮点和优势。因为这是一部中日合拍的电影,首要问题是中日之间观念的冲突。其次,这是一部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戏剧冲突非常淡化,情节也不曲折,要改编成长达100多分钟的电影难度是非常大的。再次,《白狗秋千架》的故事背景是山东高密的秋天,北方的秋天拍摄起来是很粗硬的线条,这也是客观环境的限制。最后应当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跨媒介过程中,这种艺术片是否能实现艺术性与商业化的统一。

二、跨媒介改编的解决办法及优势

在拍摄电影之前,剧本的列目提纲到电影局报备。电影局提出很强烈的问题:“第一,这个小说的调子非常灰暗,里面写了一个大的哑巴和三个小的哑巴,而且女主人公是独眼;第二,女主角是独眼形象,不会有演员愿意配合;第三,就是小说的结尾,这个哑巴跟这个女主人公结婚生了三个孩子之后,女主人公见到了她当年的恋人,提出自己想跟他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的要求,这不又成了‘野合了吗?但是,日本的投资商坚持说,之所以选这部小说来拍,就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结尾非常有力量,表达了一个农村妇女最朴素的、最低级的要求——我想要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竟然不满足我。”[2]中日之间的观念冲突和分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决定了这个电影是否能开拍或者拍摄之后能否上映。第一点,涉及到这个小说的主题意蕴还有整体基调是偏黑暗的。经过导演和编剧的努力,把大的哑巴的戏份压缩了,也把三个哑巴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个美丽可爱会说话的小姑娘。给沉闷的气氛增添了一抹亮色。第二点,把女主人公的独眼换成腿瘸了。这样改编既符合电影剧情的需要,原著中女主人公的独眼是荡秋千摔倒而导致的,也解决了女演员面容不美观的问题。把片名取名为《暖》给人以温暖回春之感。其实,整部片子用温情去淡化残酷故事的内核。结局的改编也是特别艺术化的一点。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应就是害死我了。有一千个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3]女主公暖和哑巴结婚后生了三个小哑巴,暖本来能歌善舞,艺术才华横溢,当年在村里是一枝花,引得很多青年后生爱慕。现在面对四个哑巴,再美的歌喉给谁听,形成一种绝美的讽刺,命运无常的人生惨剧。暖人生的希望只剩下生一个会说话的小孩。她让“我”(就是井河)选择,她不要拒绝的理由,就算不答应也不可以。答应就是救人,不答应就是害人。这明显违背了人伦纲常,所以结局改了。应日本投资方的要求,需要改的震撼人心、有力度、要深刻。最终,影片的结局是这样的:暖跟着井河一起朝前走,哑巴抱着孩子静静的在后面跟随,随后哑巴追上了他们,哑巴很急躁用手语不停地比划,他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和暖一起跟着“我”去城里生活。以这样的结局收尾,也许哑巴是幸福的,也许暖是幸福的。哑巴一开始知道井河是暖昔日的恋人是不开心的,是愤怒的,但是他从心底里喜欢暖,愿意暖跟着井河去城里过好日子。电影拉回了故乡美景的拍摄,在井河对自我剖析中渐渐结束。

就小说文本而言,本身就不太适合拍摄成为电影。字数一万余字,矛盾冲突不明显,情节并不是有多么的曲折。所以,导演和编剧,策略性的增加了电影的故事情节,对部分人物形象也进行了改编。暖的初恋对象本应该是军队里的文艺军官,电影里改编成了省剧团里的当家武生,他们的爱情用传统京剧形式来表现更加唯美感伤吧。哑巴是剧本里改动得比较大的一个人物,他不再是一个远离村庄的陌生人物形象,而是和暖、井河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这使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四角恋爱结构,平添了许多故事情节,也使故事变得更加丰满了。

四角恋爱关系构成电影的叙事基础。暖对小武生是青春期对帅哥的一见钟情,她更想通过他成全她去城里的梦。本来县剧团来村里招生,暖是可以去报名的,但是她还心心念叨的省剧团的小武生,一直奔着省里去。可是呢,小武生无心带她走。小武生代表着她的梦想,可望不可及。井河与暖是青梅竹马,两人暗生情愫,但却从未表达。哑巴欺负暖,井河就帮暖出气,赶走哑巴的鸭子。井河去上大学,暖又一次重复了等待,如同当时等待小武生一样。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信件了。井河寄来的信被她撕了,哑巴看到暖是那么伤心难过,哑巴撕了井河以后写给暖的每一封信,至此,暖和井河失去了联系。暖从小就害怕哑巴,哑巴从小就喜欢暖,他喜欢暖,却用欺负暖这一方式表达出来,或许更能引起暖的注意吧。哑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暖,暖瘸腿之后给暖一个温暖的家。暖没有等到小武生,也没有等到井河,井河虽然在事过10年后回乡,身份地位也和暖有天壤之别,已经回不去了。endprint

电影一直在现在和过去这样的双时空进行转换,流畅的电影语言将过去与现在连贯的衔接。从井河回乡,目之所见,尤其是看到暖之后,更勾起了他回忆中的点点滴滴。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通过回忆的美好和现实的无奈揭露了命运面前人们爱情的渺小,就像一曲悠扬的小调回荡在我们心头。爱情的悲剧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回旋却又无力改变现实。

导演霍建起学美工出身,对色彩的把握能力是非常强的。用他所感知的色彩来构建出《暖》里的色彩世界。《白狗秋千架》故事发生的是在山东高密的秋天。导演最终没有决定在故事的原发地拍,而是去江西的婺源拍摄。“影片拍摄时已是秋天,秋天的北方是很难看的,因此我就把故事发生地挪到了南方。选择了江西古徽州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都特别好的地方。”[4]导演的独具眼光,构建了《暖》里面的山水世界。《暖》拍的时候是在秋冬之际,山东高密一片荒凉,为了画面的美丽,最终把拍摄场地选为江西婺源。南方丰收的田园,黄橙橙的稻谷,稻谷场上的秋千,蜿蜒清澈的河流,漫天飘絮的芦苇,青砖石瓦的徽派建筑,蜿蜒盘旋在群山之间土黄色的路上。构建出一个如同爱情一样纯美的世界。电影力求古典水墨画般唯美意境,很多幕也都有留白,极具张力。比如暖与井河一起荡秋千不慎跌落后的场景:雨中空了的秋千兀自摇晃着。又如暖在没等到信时,靠在墙上凝视远方的特写表情。那一大片高高的芦苇荡,我不很高很高,风吹着,人走在一片白茫茫的飘摇世界里,看不见别的,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走着,幸福总是与迷茫掺杂的,如同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一样,可见还是不可见呢?导演没有给出答案。每个观影人心中的答案或许会不同吧。电影中表现出许许多多这样的小细节。比如,对哑巴的场景冷色调画面的处理,因为哑巴的爱是深沉静谧的,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哑巴只能对着暖荡过的秋千比划着一个所有人都熟知的手语——我爱你。这一段画面是冷色调的蓝色。哑巴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快乐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爱,可惜暖并不知道,画面中充滿暗恋的苦涩。相反,哑巴的热情只会得到暖的冷漠和反感,而不会得到温暖,这是《暖》中少有的冷色调镜头。对比色彩浓厚。

《暖》延续了霍建起导演《那山 那人 那狗》的风格,故事缓慢,情节简单,画面唯美。一个老邮递员希望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的工作,儿子却有着自己的理想。故事很淡,颜色却很美。青山依旧,夕阳几度,那狗宛在。

导演在采访时也表示,商业不商业并不是拍片的初衷。提出要尊重电影本身。在当今社会,跨媒介的融合,广告直接插入影视剧使得影视剧越来商业化了,广告植入无孔不入,生硬地照搬广告。最近热播剧《欢乐颂2》无处不在的广告,吃的喝的住的用的,贯穿了整个剧。就连古装剧也直接插入现代广告。魔幻大剧《青云志》中也有康师傅,感冒灵等各种商业广告。面对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获得商业利益是投资方的利益要求,拍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要求。电影的票房高虽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电影受到民众的欢迎,但绝对不是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所以,霍建起在拍电影的时候,有意淡化商业元素,回归电影本身,整部电影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美。《暖》获得了一系列大奖:2003年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香川照之、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市场开拓奖。事实证明,《暖》并不逊色于其他的商业大片。

注释:

[1]凌逾:《跨媒介香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出版社,2015年版。

[2]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04期。

[3]莫言:《白狗秋千架》,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4]霍建起:《思芜<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电影艺术,2004年,第01期。

(张欣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生哑巴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哑巴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父子俩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刀马旦
刀马旦
刀马旦
理发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