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引领 演绎课堂研究

2018-01-17朱庆国

关键词:实验探究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朱庆国

摘 要:本课通过创设一个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开展主题式研究。教师利用导学单,精心设计系列实验活动,以此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信息资料的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建构,强化“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关键词:问题情境;蚯蚓形态结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96-2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七下第12章第1节“土壤中的小动物”中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二是探究蚯蚓在不同材料表面的运动状况;三是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其中第二、三两个方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情境导入

1.猜一猜:“除将热土更无求,壤下时光岂枉流!百节微躯酬地母,耕耘到死不曾休。”描写的是哪种动物?

2.想一想:上节课在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时,你在什么环境中最容易发现蚯蚓的踪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学生“想学”的意识,从生活经验走进生物研究。)

二、生物在線

【活动1】 说说蚯蚓的故事……

1.组织学生围绕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知的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交流阐述。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与人类关系密切(主要三方面:①处理垃圾能力;②改良土壤能力;③很高的药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主动联系生活经验积极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中感受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不排斥、不害怕,不伤害,提高保护蚯蚓的意识。)

三、实验探究

【活动1】 演示“探究蚯蚓的呼吸”实验

1.创设问题情境:蚯蚓要在土壤中生活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被沙土掩埋会如何?为什么?并进一步质疑:蚯蚓为何“要”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它是如何来完成呼吸的?在干燥的沙土中蚯蚓能否正常生活?

2.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探究干、湿沙土对蚯蚓呼吸的影响”演示实验,实验可以在实物投影下进行。让学生直观感受蚯蚓在干燥沙土中出现痉挛的现象,然后教师对痉挛的蚯蚓进行水洗,再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痉挛现象消失的原因。

3.在学生交流蚯蚓呼吸离不开湿润的环境这一事实性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大雨过后,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为何又纷纷爬上地表?组织学生先讨论,后查阅教材信息库知识并交流。

4.教师利用课件微观演示蚯蚓的体表呼吸过程。小结:①蚯蚓的呼吸离不开湿润的环境,②蚯蚓依靠体表呼吸,③蚯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设计意图:该演示实验在教材内容中并没有,补充该实验是为了给学生直观体验,真实的感受蚯蚓的呼吸离不开湿润的环境,从而对其生活环境做出合理解释,同时也为下面学生实验的有效开展做准备《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活动2】 自主探究蚯蚓适于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1.创设情境:利用课件投影《蚯蚓的日记》一书中的图片(蜘蛛学钻土),问:蜘蛛为何无法钻土?蚯蚓为何“能”在潮湿、疏松土壤中自在的生活?

结合图片学生自然会想到从形态和运动方式等方面去比较两种小动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导学单自主探究。

2.实验探究活动

要求:2人一组,合作分工,一人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合作完成观察、探究活动。

实验材料和用具:活的蚯蚓2条、解剖盘、烧杯、镊子、光滑玻璃板、磨砂玻璃板、餐巾纸、玻璃棒等。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提示学生:围绕蚯蚓的体色(背腹面)、体形、前后端、体表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完成现象记录:体形呈()形状;体色呈()颜色,背腹体色是否相同?();体表特征是();其它方面:。

想一想:如何辨认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说一说:蚯蚓的外部形态方面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2)观察探究蚯蚓的运动

观察蚯蚓运动时的体形变化: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端固定,身体(前、后)端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前、后)端固定,身体后部向前运动并逐渐变(粗、细)。

分析结果:说明蚯蚓体壁具有发达的,蚯蚓的运动与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两项学生实验活动,主要利用导学单设计了一些问题和填空,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科学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有效观察及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会学”。)

四、总结评价

1.问题创设:通过实验你对蚯蚓适应环境、适应土壤生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引导各小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探究结果进行组内交流,完成概念图。(设计意图: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从整体知识框架中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全面建构“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核心概念,使学生真正“学会”。)

3.小组代表交流得到的结论,相互点评,完成导学单上小组星级评价。

五、学以致用

1.创设情境:达尔文把蚯蚓称为“土壤的耕耘者”,现代人们又把它称为“环保卫士”,与人类“绿色生活”关系密切,那我们又能为它做些什么?

2.链接网上新闻报道《加州环保有新招 蚯蚓上班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课后对蚯蚓该如何处理?交流如何帮蚯蚓设计一个舒适安全的“家”。

(设计意图: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爱护蚯蚓的情感,同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体现从生物走进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