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老年人群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
2018-01-17王树青王小龙
金 虹,王树青,程 萍,钱 珺,迟 静,王小龙,王 轶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本研究调查分析皖东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为老年人群社会支持照护方案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皖东各县市区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非机构养老的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对象要求:①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言语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②排除自我认知障碍和临终者;③愿意配合。统计收回调查问卷622份,其中有效问卷602份,应答率92.61%,其中男性300例,女302例;年龄60~95岁,平均71.12±6.29岁。
(二)调查内容
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及居住区域;②社会学资料包括月收入、宗教信仰、子女数、是否与子女共同居住、是否需经济援助等;③社会支持现状。
(三)测量工具
选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适合我国人群使用。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4条)、主观支持(3条)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计分方法:第1~4、8~10条,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分别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计几分。10个项目计分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满分为66分,总分≤22为低等水平,23~44为中等水平,45~66为高等水平。
(四)调查方法
由课题组成员和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卫生类专业专科二年级学生)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活动场所或入户进行问卷调查。
(五)统计分析
对完成的调查问卷进行编号,采用EXCEL 软件双人核对录入,利用人工和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核查,去除无效样本全部数据,导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F检验、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被调查的602例中47%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或退休前职业前3位分别是农民(28%)、工人(20.2%)、个体经营者(10.1%);13%的老人居住在乡村,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居住者比例相当;婚姻状况中丧偶者占17.6%,同居、离异或分居比例分别为2.3%、2.2%;独生子女家庭占9.9%,未与子女共同居住者占56.3%;有宗教信仰者占15.1%;无收入人群占15.1%,收入低于2000元者占53.2%,需接受经济援助者占42%。
(二)社会支持状况
皖东地区老年人群社会支持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见表1,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常模[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客观支持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7%的老人社会支持等级为高等,社会支持较为充分,遇到困难可从周围获得帮助;65.9%的老人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2.3%的老人社会支持水平为低等,缺少社会支持,无有效减压方法。
表1 社会支持得分情况(X±S)
(三)老年人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群社会支持均数比较
续表2
(1)与组间各组比较 (2)与≥85比较(3)与专本科比较(4)与本科比较(5)与专科比较 (6)与公务员、个体比较(7)与教师、个体比较(8)与个体比较(9)与离异/分居比较(10) 与≥2000~<3000比较(11) 与≥2000及以上比较,p<0.05
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及宗教信仰有无老人的社会支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和居住区域者的客观支持、不同年龄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居住区域在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老年人社会支持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
表3 老年人社会支持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区域、月收入、宗教信仰、居住方式和经济援助为自变量的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援助、居住区域和居住方式进入模型,回归模型统计学检验F=29.757,p<0.01。
三、讨论
近年采用同一量表评定的国内老年人群社会支持总分调查结果有33.22±5.36[3]、34.45±5.79[4]、35.95±6.94[5]、35.44±7.56[6]、39.67±6.59[7],大多高于常模33.03±7.16[4],相比较皖东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较好,总体水平与北京市西城区[7]类似,社会支持各等级分布与河北省[8]情况类似。皖东地处苏皖交界,具区位优势、总体社会发展态势较好,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安徽省前列,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2元。值得关注的是2.3%的老人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因多种原因无法入住机构养老,生活在社区,亟需各类可及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该人群总数与同期入住当地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老人总数相当;虽占比不高,但老年人口基数大,应高度重视此类人群的社会性帮扶。
男性客观支持优于女性,得益于其获得的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相对较女性广,在回归家庭角色后其社会优势便趋减弱,因此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并无性别差异,与黑龙江的调查结果一致[3],有别于银川市老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性别差异[5]。≥85岁老人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均最高,与高龄老人获得的家庭、社区、社会关注度高及地方高龄老人普惠政策有关。76.4%已婚比例接近全国基线调查76.1%[9]的调查结果,2.3%的老人选择同居形式未再履行婚姻的法律程序。婚姻状况对社会支持程度影响显著,有配偶者的社会支持支持状况最佳,离异/分居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最差,老年夫妻间的互动、分享、分担和支持,可提升应对实际生活或环境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包括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三个方面[10],经济基础关乎个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老年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对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教育反映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经济资本情况[10],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环境感知及调适能力。53%的调查者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相比成都市77%[3]、全国基线调查78%[8]、营口市47.5%[9]的调查结果,文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一半老人受制于文化水平低,接受知识类公共资源信息相对障碍。文化程度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呈现出文盲、小学、初高中、本专科四阶梯式的变化,不同文化程度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的组间差异较其他维度突出,且社会支持程度与文化程度呈现同向变化,即文化程度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对社会支持总体水平的影响显著,但其影响非单一性,其对老人社会支持水平的预测并不佳。无业者社会支持程度最低,其次是农民,总分前三名是个体职业者、教师、公务员,职业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体现了职业的社会属性,并通过影响个体社会经济地位间接达成其作用。15.1%的无收入人群低于50%的全国基线调查结果[9],需接受子女经济援助的老人达四成,低于营口市58.4%的调查结果[11],无收入、无职业、乡村老人、85岁及以上、小学文化程度、丧偶者和与子女同住者接受经济援助的比例分别是80.2%、70.4%、65.2%、61.5%、60.8%、59.4%、51.1%。收入水平对社会支持的影响非单向性,对社会支持水平的预测性不佳。无收入人群和月入1000元以下者的社会支持与其他组间的差异显著,显然个体基本的自我经济保障能力对社会支持状况至关重要。
调查者中的小学文化程度者、女性、收入在1000元以下者、居住在乡村者、无业者、同居者的宗教信仰的比例在20.5%~35.7%之间,相对较高。有研究显示宗教信仰老年人的幸福感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老年人,其社会支持与其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12]。宗教信仰老年人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优于无宗教信仰者,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者。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是知觉和情感(施莱尔马赫),宗教信仰并未提升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不同居住区域的老人客观支持维度虽有差异,但社会支持总分和其他维度并无差异,与黑龙江的调查结果有异[3]。皖东城镇化建设发展快,城乡差别渐趋缩小,乡村老年人群近半数亦已移居,相比较陕北地区居住在乡村的老人日渐减少[6]。不同居住区域老人除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居住区域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程度位于经济援助、文化程度之后,高于居住方式对其的影响。调查显示独立生活的空巢老人超半数,高于成都市33%的调查结果[4],老年人是否与子女同住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无关,城镇及乡村区域、无收入者、文盲和技术人员与子女同住者比例较高,分别占55%、58.2%、60%和66.6%。分析表明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低,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当下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家庭成员,空巢老人客观上获得子女提供日常照护的可及性虽降低,但并未对其社会支持产生消极影响,体现了空巢现象既是个体价值观及家庭内部状况的外在体现,亦与社会流动及发展密不可分。
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96、0.939、0.536,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统计学推断结果高度一致,揭示主观支持与总体社会支持水平最密切,评估主观支持可较好预测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客观支持即老人所接受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受其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主观支持即老人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除性别、居住区域因素外的人口学特征息息相关,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对老人的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和参加活动等社会支持利用度影响明显。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的是文化程度、居住方式、配偶是影响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的主要因素[3],经济状况、居住区域与社会支持关系同样密切,显然配偶提供的感知和实际性的支持对老人甚为重要,文化程度影响着个体构建社会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社区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对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影响明显。
四、结论
皖东地区老年人群社会支持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城乡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无差异,主观支持状况和总体社会支持水平最密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影响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有无配偶、居住区域及居住方式对社会支持水平的预测性佳。
[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2] 王身祥,夏冰,肖启,等.杭州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54-456.
[3] 刘新研,王春颖,王靖宇,等.黑龙江省617例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9):13-14.
[4] 李磊,施帆帆,张强,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6):412-415.
[5] 宁艳花,张琳,姚丽,等.银川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87-490.
[6] 庞宝华.陕北地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1387-1388.
[7] 谢朝辉,郭惠平,李硕,等.北京市西城区社区老人社会支持随访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4):251-255.
[8] 陈长香,冯丽娜,李淑杏,等.家庭及社会支持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494):30-33.
[9] 丁华.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5-547.
[10] 赵晓航.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健康水平——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J].老龄科学研究,2014,2(5):63-73.
[11] 姜向群,郑研辉.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 (5):186-192.
[12] 付爱兵,张灵聪.宗教信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