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年制和学分制条件下学情基本状况的比较研究

2018-01-17李碧虹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学业

帅 英,李碧虹,胡 雯

一、问题提出

学分制作为一种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比学年制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逐步推行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表明,一些重点院校在学分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对于一些地方高校而言,由于无法破解选课制的难题,加之在教学督导和学生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与学分制不相适应的方面,导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1-3]。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反映高校学风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创建优良学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从正、反两个维度,选取与大学生学习情况相关度较大的关键因素,建立相应的综合指标体系,以不同教学管理模式下,某一专业四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以学年制和学分制为研究视角,利用正指标和负指标,综合分析两种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希望通过比较研究,从一个侧面呈现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改进教风、学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安徽建筑大学某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该专业综合排名在该校属于中等水平,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2009级和2010级实行的是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2011级和2012级实行的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基础数据采集等方式收集了反映四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原始统计数据。有效样本总量为357人。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分布情况

(二)研究内容

从正、反两个维度,选取与大学生学习情况相关度较大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综合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数据采集、资料分析、效果评价等环节,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图1 学生学习情况综合指标体系

三、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计算机水平考试一次通过率

图2 各年级英语、计算机省水平考试一次通过率

由图2可见,学分制与学年制条件下,该专业各届学生计算机安徽省二级一次通过率均在95%左右,差别不大;英语四级和六级一次通过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学年制条件下,学生一次通过英语四级的人数比学分制条件下平均要高两个百分点;而英语六级一次通过率,则是学分制学生比学年制学生平均高两个百分点。

(二)奖学金资格率

由图3可见,该专业2009级到2012级学生在校期间七个学期奖学金(含一、二、三等)平均资格率分别为74.36%、73.25%、57.01%、46.74%,总体看来,学年制条件下,有资格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学分制条件下,这种趋势在低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一等奖学金资格率显示,学分制条件下有资格获得该项奖学金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学年制条件下。数据对比显示,与学分制相比,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更好,但是学分制条件下,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够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获得更高的成绩。

注:奖学金资格率:指学习成绩满足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有资格获得相应等级奖学金的学生比例;具体获得奖学金的人选是在满足资格条件的前提下,综合素质测评较高的同学,且比例固定。图3 各年级奖学金资格情况

(三)考研录取率

图4 各年级考研录取情况

如图4所示,学年制条件下,两届学生考研平均录取率为15.43%,而学分制条件下,则为7.44%,录取率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排除2012级学生有30%学生转专业,导致报考率下降等客观因素外,总体来看,四届学生的考研录取情况有下降的趋势。结合学生奖学金资格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的层面看来,在报考率相当的情况下,专业总体学习效果相对较弱,公共基础课学习效果不佳,是导致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考研录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毕业生质量

图5 各年级毕业率及学位授予情况

由图5可见,学年制条件下,该专业学生的平均毕业率为96.21%,学分制条件下为97.18%,两者差别不大;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学年制学生为89.58%,而学分制学生则为86.47%,相差三个百分点。可见,在学分制条件下有相对较多的同学因为学习原因不能获得学位,这一方面跟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弹性学制”,学生没有修满学分可以延长毕业,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在学分制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下,更加容易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导致学业不佳。

(五)补考率

图6统计了该专业各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各学年平均补考率情况,此处补考率是指学年内专业平均补考人次与专业总人数的比值。总体看来,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的补考率呈近似正态分布状,一年级、四年级补考率较低,而二、三年级相对较高;而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一年级阶段补考率普遍较高,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图6 各年级各学年补考率

从学生每学期补考情况看来,在学分制条件下,低年级学生的平均补考率比学年制条件下要高30个百分点,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差距会逐渐减小。这说明在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弱化,集中管理困难,低年级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方面比学年制学生要弱。此外由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补考未过可以选择重修,学分未修满,可以选择延长学制,学位压力相对较小,导致学生对补考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所下降。可见,未来抓低年级学生的适应教育、养成教育和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学风建设的工作要点。

(六)学籍警示率

图7 各年级累计受到学业警示的人次

本研究学业警示率是指四年累计受到学业警示的人次与专业人数的比值。由图7可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受到学业警示的人次明显增加,调查数据显示,两种教学管理模式下,累计受到学业警示的人数占专业总人数的比重变化不大,甚至在学分制条件下,某些年级在校期间受到学业警示的人数还有所减少,但是具体到学生个体,学分制条件下,学困生在校期间累计受到学业警示的次数明显比学年制条件下要多。可见,学分制条件由于集中管理难以实现,导致那些学习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个体的学业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七)各年级总体学业成绩情况

图8 各年级总体学习情况统计

本研究按照学生所修课程考试成绩,将学生学习效果划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学年制条件下考试算数平均大于75分为优良、60分到75分之间为合格,小于60分为不合格;学分制条件下平均学分绩点大于2.5为优良,1.8到2.5之间为合格、小于1.8为不合格。图8显示,学年制条件下70%以上的学生考试成绩能达到优良的标准,只有极少数人成绩不合格,而学分制条件下,能达到优良的人数平均约为46.00%,约有42.00%的学生处于合格水平。结合一等奖学金资格率和补考率数据,可以看出,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那些积极性、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水平,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也表现得更加出色;而那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加糟糕。可见,未来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

四、学分制下影响学情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就学习情况而言,相对于学年制管理,学分制条件下呈现出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低年级补考严重、年级间学习情况随机性增强等新的特点。以下从学生个体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学生个体方面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此前考上大学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至于上大学之后要做什么,要怎样去做,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很多低年级同学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体现在学习方面,就是补考科目较多。

2.自我管理能力弱。相对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军事化管理,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更容易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消遣、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导致学习投入不够。

3.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不能快速适应学分制条件下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在选课制条件下,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同学,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课堂学习容量大,需要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多,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同学,习惯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因而很难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

相反,与学年制相比,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适应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好、学习方法得当的同学,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个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这就是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

(二)学校管理方面

1.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不到位。当前,地方高校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存在教务管理系统运行不畅、教学资源短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师教育理念和水平落后等情况。在实践层面上,学生选课成为“抢课”,盲目选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想选的课程选不上、心仪的老师课已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针对性。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协调好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社会需要成了大学教育的航标,学分制是大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局势[4]。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一些高校尚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点、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在学分制的构架下,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业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

3.专业导师制施行不到位。学分制离不开导师制,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很多时候,学生因为自身的不成熟性和经验的缺乏,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选择权,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学业发展规划不合理等现象。而专业导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程选择和学业发展的问题。但是一些学校缺乏导师制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没有实施合理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导致专业导师的对学生的学业指导难以落到实处。

五、改善学分制下学情的主要建议

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的质量。本研究在定量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学分制条件下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在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2,5]

1.构建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根据学分制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转变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适应地方高校学生发展的学分制管理和运行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教学资源、扩充师资力量、改善硬件条件,着力解决选课制的困境,多角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促进个性发展的差异化;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行政班教学模式,加强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把专业特点、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热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展学分制条件下新生始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始业教育,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列专业入培养方案,加强该方面课程体系建,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案;以专业和行业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建立健全与学分制相匹配的专业导师制。专业导师制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保证, 地方高校应建立切实有效的专业导师培养、选拔、聘任、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求职、考研、学业咨询等方面能够得到有效指导;明确专业导师主体责任,把因材施教、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专业导师的工作目标,在实践中,能够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专业辅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学生管理层面上[6-7]

1.对学生实行有差异的分层教育。研究显示,学分制条件下,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但成绩中等及以下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基于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改变以往“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提倡“抓中间,促两头”,激发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2.以个体学习监控带动整体学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要克服学分制条件下学生集中管理困难的现状,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辅导员-专业导师-授课教师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建立班级、个人学习情况跟踪数据库,实时监控学生个体学习动态,出现问题及时预警;在低年级实行“早锻炼”制度、“晚自习”制度,帮助适应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以寝室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班风形成。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弱化,寝室作为一个小集体的作用凸显,学生管理应降低工作重心,把学生工作的触角伸向学生宿舍,建立辅导员-班级-寝室三级管理工作网;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如开展文明宿舍展演,“学霸寝室”“党员寝室”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4.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内容按照不同的功能整合为创业就业、科研创新、科技竞赛、人文素养等训练模块,制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完善第二课堂学分评价标准和管理运行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和功能互补,以良好的学风引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结语

考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风情况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质量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只是该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本课题选取的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研究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尚不能全面的反映学分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全部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有关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1] 尹天光.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动力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3):11-12.

[2] 程家福,谢建,范海洲,等. 学分制下地方院校选课制运行瓶颈与突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1):13-16

[3] 朱雪波.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

[4] 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5] 贺翔.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46-47.

[6] 王玉忠,谢志芳.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24(3):64-68.

[7] 帅英,李碧虹.基于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41-45.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学业
艰苦的学业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