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视角

2018-01-17博士生导师

财会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均值规模制造业

,(博士生导师)

一、文献回顾

并购是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等系列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通过并购获取互补性资源,包括前沿技术、核心人才等。并购已成为企业加速缩小与行业前沿技术之间的差距,巩固或提升其市场份额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购除了增加技术资源,是否还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影响又如何等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于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Ahuja、Katila(2001)区分了技术并购和非技术并购,并基于化工行业并购事件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并购中获得基础知识的绝对规模能提升创新绩效,而获得基础知识的相对规模会降低创新产出。Makri等(2010)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医药、化学和电子等高技术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互补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都能促进并购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张峥、聂思(2016)基于负二项回归经济计量模型,实证研究认为技术并购能促进公司提升创新绩效,且目标公司知识基础绝对规模对并购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温成玉、刘志新(2011)通过对2001~2008年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为主并方的96起技术并购事件的实证研究,认为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的创新绩效影响为正,非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王宛秋、马红君(2016)基于2007~2012年上市公司发生的技术并购事件,实证研究了并购主体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行为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资源的吸收整合和文化融合程度会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直接研究并购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文献较少。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1.研究方法。基于DEA模型的BCC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价规模收益可变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比DEA-CCR模型,该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无“相对有效性”假设条件,应用的实践性更强。该分析方法中,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其中,技术创新综合效率表示对企业研发资源配置能力和研发核心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实力;纯技术效率是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不变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情况;规模效率表示实际研发投入规模与最优规模的差距,反映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变化对综合效率的影响情况。若综合效率为1,说明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实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若综合效率小于1,则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弱有效或无效,某些研发投入要素存在冗余。若纯技术效率的数值小于规模效率,则表示综合效率的低下主要是由技术无效导致的,反之则是由规模无效导致的。本文据此逻辑,通过比较各细分行业企业在并购前、中、后期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基于DEA方法的BCC模型计算并评价企业在并购前、中、后三阶段技术创新效率。

2.指标选择与说明。鉴于已有相关文献指标选择和指标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研发经费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企业专利拥有量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经费等转换为资本存量的计算,本文参照戴魁早、刘友金(2016)采用的测算公式进行处理:

其中,RK表示各企业研发资本存量;E表示当期企业研发经费实际支出;δ为折旧率,按惯例设定为15%。基期的RK0由计算公式RK0=E0/(g+δ)确定,g为各企业研发实际支出的算术平均增长率。企业专利拥有量以专利的年度申请数据为准,考虑到专利成果产出的滞后性,本文对专利数做滞后一期处理,即t年计算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取专利数使用t+1年数值。

3.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3年宣告并购的沪深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作为初选样本,对样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①选择交易地位为买方的并购企业;②选择买方企业在并购公告中提到以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某种技术资源等为主要目的的并购事件;③剔除并购交易后收购方未获得目标企业绝对控制权的样本企业(并购后收购方股权比例不足50%的样本);④对于同一企业在同一年份发生的多起并购,保留企业当年所完成的第一起并购,这是因为本文考察企业是否发生并购,而非并购次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⑤剔除按照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目标企业属于金融类的样本;⑥剔除数据缺失样本。由于本文需要获得样本企业并购前2年到并购后2年的指标数据,以及专利数据的滞后一期处理,所以实际运用样本数据跨度为2007~2016年。经过上述筛选过程,最终从1452个样本中获得259个符合研究要求的样本企业,共涉及21个细分行业。

包含企业数量最多的前六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7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8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7家),通用设备制造业(2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1家),医药制造业(14家),共181家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0%,且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符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政策要求。下文将重点分析并购与该六个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购样本、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研发经费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万得资讯金融客户端及上市公司各年的年报,专利申请数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和佰腾网。表1为样本企业发生并购的年度分布情况。

表1 样本企业年度分布

三、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分析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P 2.1,采用以产出为导向的DEA-BCC模型,计算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通过比较企业在并购前、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情况,研究并购与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

1.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动评价。表2为六大分行业在并购前2年、并购当年和并购后2年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计算结果。基于表2,计算出整体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并购前、中、后的均值分别为 0.129、0.135、0.132,0.185、0.206、0.174 和0.719、0.723、0.759。由此可以看出,并购导致了企业纯技术效率损失,但促进了企业规模效率的提升,且对纯技术效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对规模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我国实施的各项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虽然实现了企业研发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并没有让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分析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收购方通过并购实现了对互补性资源的获取,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没有实现前沿技术知识的积累,即在并购过程中,企业的整合吸收能力较弱;二是收购方可能已具有行业前沿技术知识,目标企业不存在更优的核心技术或其他创新资源,并购只是收购方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或响应国家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化解产业严重过剩的产能。

表2 各细分行业并购前、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及分解

2.纯技术效率(PTE)的比较分析。基于表2数据可以算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PTE在并购前、中、后的均值分别为0.161、0.156、0.127,专用设备制造业的PTE均值分别为0.299、0.319、0.2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PTE均值分别为 0.150、0.136、0.082,通用设备制造业的PTE均值分别为0.202、0.205、0.2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PTE均值分别为0.134、0.141、0.145,医药制造业的PTE均值分别为0.165、0.278、0.202。经比较发现,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PTE均值高于其他行业,说明其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强于其他行业;仅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在的PTE均值在并购前后保持上升趋势,其他行业企业在并购后均出现下降,尤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并购后的PTE均值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为更详细地反映企业在并购前、中、后的纯技术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本文绘制了图1。从各分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值在并购前后的比较和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并购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会造成这两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损失;并购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负向作用。

图1 并购前、中、后各行业的PTE变化示意图

结合上述分析,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吸收整合能力较强,能促进目标资源转化为收购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纯技术效率均值的比较可知,通用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原始技术基础,这能强化其对互补性资源的吸收整合能力,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对目标资源低层次地吸收整合,就能实现其并购后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和原始技术知识的积累。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均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并购后出现的效率损失,究其原因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动评价”中的分析一致,即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吸收整合能力较弱,或企业并购的目的侧重于扩大市场份额或产业内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并购前后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且后者在并购后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表明并购不能改变这两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衰退趋势,企业纯技术效率的提升需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目标资源的吸收整合。

3.规模效率(SE)的比较分析。基于表2相关数据可以算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SE在并购前、中、后的均值分别为0.635、0.698、0.726,专用设备制造业的SE均值分别为0.702、0.722、0.7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SE均值分别为0.764、0.781、0.814,通用设备制造业的SE均值分别为0.696、0.694、0.76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SE均值分别为0.714、0.713、0.747,医药制造业的SE均值分别为0.804、0.732、0.753。医药制造业并购前的SE均值处于下降趋势,但并购后第二年转为上升;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均值在并购前出现小幅下降,在并购后转为大幅上升,且并购后的均值高于并购前。图2详细反映了企业在并购前、中、后规模效率的变动情况。从各分行业的规模效率值在并购前后的比较和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并购对该六大行业的规模效率具有正向作用,有利于规模效率的大幅提高。

图2 并购前、中、后各行业的SE变化示意图

结合上述分析,医药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获取目标资源,能有效地提高其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规模效率的大幅提升。基于上述对医药制造业纯技术效率分析可知,该行业虽然具有较强的纯技术效率,但规模效率较低,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并购重组有助于其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和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拓展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空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虽具有较低的规模效率,但其并购的目的侧重规模效率的提升,基于其纯技术效率的分析可知,考察期内,该行业内的企业是以纯技术效率损失换取规模效率的持续提高,侧重在已有技术基础上不断优化研发投入配置。另外也说明,该行业企业较注重市场规模的扩张,已有的技术能力足以满足该行业现有的市场需求,即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张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高于通过核心技术能力提升所带来的利润,而这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关键。

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能利用并购同时实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注重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强化对目标资源的吸收整合。对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并购有利于该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已有自主创新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并购能实现其原始知识的积累,通过消化、吸收,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虽然优化了研发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效率,但若能同时强化其吸收整合能力或持续地提高纯技术效率,将更利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扩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最高的规模效率,结合其纯技术效率的分析发现,该行业过度注重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忽略了技术创新核心能力的提高,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相似,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4.技术创新综合效率(TE)比较分析。根据表2相关数据可以算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TE在并购前、中、后的均值分别为0.122、0.146、0.133,专用设备制造业的TE均值分别为0.123、0.150、0.13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TE均值分别为0.188、0.149、0.157,通用设备制造业的TE均值分别为0.176、0.142、0.15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TE均值分别为0.068、0.076、0.070,医药制造业的TE均值分别为0.096、0.148、0.148。经比较发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TE均值最低,说明其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弱于其他各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由并购前TE均值的下降趋势转为并购后的上升趋势,医药制造业在并购后的TE均值由并购前的上升趋势转为平稳状态,其他各行业的TE均值则均由并购前的上升趋势转为并购后的下降趋势。图3反映了各行业企业在并购前、中、后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变化趋势。

图3 并购前、中、后各行业的TE变化示意图

综合上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并购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的正向作用,强于对其纯技术效率的负向作用;并购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该分析验证了前述并购对各行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分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第一,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整合行业资源、获取某种技术资源等为主要目的,而发生并购行为的前六大分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它们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符合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要求。第二,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要是由企业纯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导致的。第三,并购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的正向作用,强于纯技术效率的负向作用;并购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换言之,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资源具有较强的吸收整合能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过于注重对已有技术的开发,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层次较低导致的;医药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率较低,并购利于其优化资源配置,能更好地促进其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的提升。

2.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层面。政府可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增强行业内生产性资源和新知识的流动性,加速企业对行业内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加企业对新知识和技术创新资源的原始积累。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宏观创新环境,建立创新的税收补贴制度和人才引进机制等,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唯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缩小与行业前沿技术间的差距、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第二,企业层面。强化对目标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吸收整合能力,企业的吸收整合能力对并购获取的创新资源能否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融合工作,强化企业在并购后对新知识的识别、消化及吸收能力和对技术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能力。在获得一定的原始技术积累后,应积极有效地利用政府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坚持通过自主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对行业内前沿技术的引领。

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效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6(7).

王宛秋,马红君.技术并购主体特征、研发投入与并购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6(8).

温成玉,刘志新.技术并购对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5).

张峥,聂思.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6(4).

Marianna Makri,Michael A.Hitt,Peter J.Lane.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knowledge relatedness,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6).

Gautam Ahuja,RiittaKatila.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猜你喜欢

均值规模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