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系统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1-17刘妍
刘妍
乳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有较高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 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1,2]。基于此, 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同时还应配合系统化的护理, 依靠护理巩固疗效,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3]。本文结合本院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 探讨系统护理乳其在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经患者同意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46.5±11.1)岁, 病程3~10个月, 平均病程(7.1±1.4)个月。观察组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46.2±10.9)岁,病程3~11个月, 平均病程(7.0±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 涉及到饮食护理、引流护理、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围手术期实施系统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及时对不同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并了解不同患者异常心理缘由, 进而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心理疏导效果对心理护理方法进行调整, 综合安慰、劝说、鼓励、类比等方法帮助患者建立自信, 确保患者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②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册、院内健康板块、观看健康教育视频等方法进行常规乳腺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同时注重对患者癌因性疲乏方面的健康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定义以及对应的症状表现, 如:无力、虚弱、嗜睡、疲劳等, 并告知患者在癌因性疲乏诊断方面应从躯体疲乏、情感疲乏以及认知疲乏等方面进行早期诊断;告知癌因性疲乏对乳腺癌患者所产生的危害等, 依靠对癌因性疲乏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重视,有利于患者配合护理人员及时对癌因性疲乏进行干预;③饮食护理:在饮食方面应坚持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保证摄入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在此基础上, 结合患者日常饮食爱好, 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将饮食需要与患者饮食习惯相结合, 并纠正患者存在的不合理饮食问题;④运动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治疗情况, 鼓励患者进行小幅度、耗氧量较小的有氧运动, 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参与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肌力训练等, 20~30 min/次,3次/周, 根据不同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运动干预, 具体需要遵医嘱, 对于合并相关运动禁忌症人员应避免;⑤疼痛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缓解疼痛, 同时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方式进行疼痛护理, 对于疼痛严重的则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给予对症处理, 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 还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帮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休息;⑥日常生活训练, 鼓励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开始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如洗脸、刷牙、吃饭、梳头、穿衣等, 由患者自行控制训练强度, 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训练中建立自信,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随访(6.0±0.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癌因性疲乏指标评分及随访期间的生活质量评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使用Piper疲乏评估量表(PFS)实施评价, 包含22个条目 , 其中无: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4]。使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满分60分, 其中良好:51~60分;较好:41~50分;一般:31~40分;差:21~30分;极差:<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因性疲乏评分 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为(3.85±2.26)分, 对照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为(6.51±2.42)分, 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8,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随访后,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5.3±3.2)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34.2±4.7)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0,P<0.05)。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开展的心理护理较为笼统, 缺乏针对性, 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也是泛泛而谈, 不具有系统化特点, 常规护理中也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患者个体差异, 造成不同患者实际护理效果受到影响[5,6]。
考虑到常规护理方法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对观察组乳腺癌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 在护理过程中进一步对不同常规护理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 并充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 将临床护理需求与患者治疗实际情况相结合, 如心理护理能够动态性的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确保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以乐观积极心态接受治疗;健康教育中重点强化对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教育, 提高患者对癌因性疲乏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配合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 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康复, 消除不同因素对患者认知、躯体以及情感方面的影响[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乳腺癌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后, 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更低,术后生活质量更高[9]。说明系统护理能够对癌因性疲乏中患者在认知疲乏、躯体疲乏以及情感疲乏方面发挥作用, 依靠系统护理提高患者认知以及情感状态, 并客观地改善患者躯体状态, 降低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评价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患者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 系统护理中涉及到的护理项目能够帮助患者逐步形成一种习惯, 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可以继续保持, 比如规律的体育活动以及日常生活训练等[10]。
综上所述, 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系统护理干预, 有利于对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达到预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