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17昂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1期
关键词:伊立吉奥氟尿嘧啶

昂冰

临床上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化疗方案诸多, 但其对于转移性大肠癌而言均有其不同的适应性及有效性, 故本次研究中以双盲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 并予以其不同的方案治疗, 对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作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 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8.53±5.0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 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91±5.1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选入对象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证实, 就诊入组前未接受过化疗/以一线化疗未见效却未以C P T-11/S-1治疗(化疗未见效者上次化疗时间相距此次研究入组时间≥4周), 其预计生存期>3个月,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变化,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晓,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将合并其他癌症的患者剔除, 将合并心血管、体循环及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 将具有肠梗阻及肠麻痹的患者排除, 将具有先天性精神异常及听力与语言障碍的患者排除, 将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者排除。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第1天以CPT-11[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4572, 规格:5 ml∶0.1 g×2支/盒]治疗, 180 mg/(m2·次),为患者静脉滴注90 min;第3天以S-1(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802, 规格:20 mg)治疗, 40~60 mg/次,让患者口服2次/d, 早餐与晚餐后约1 h时用药;应依患者体表面积控制用药剂量, 持续给药3周为1个疗程, 5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为患者第1天给药CPT-11, 180 mg/(m2·次 ), 第 1~14 天给药 S-1, 40~60 mg/次 ,亦是持续给药3周为1个疗程, 5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1]。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判定本次临床治疗效果[2]:完全缓解(CR):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均消失, 持续≥4周时间未见新的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患者经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程度≥50%, 持续4周时间未见新的病灶出现;稳定(SD):患者经治疗后肿瘤两径相乘后结果增加<25%或减少程度<50%或未见显著变化及新病灶;进展(PD):患者经治疗后见其肿瘤体积增大程度>25%或见新病灶出现。总缓解率=(CR+P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CR 21例、PR 7例、SD 2例、PD 0例, 治疗总缓解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CR 19例、PR 13例、SD 3例、PD 3例, 治疗总缓解率为84.21%;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441,P>0.05)。

2.2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1例粒细胞减少、1例血小板减少、1例肝功能受损,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发生3例粒细胞减少、3例血小板减少、4例肝功能受损、2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8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421,P<0.05)。

3 讨论

大肠癌为人体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病情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 临床上治疗早期大肠癌时, 大都选择以手术方式直接切除病灶组织, 该方式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生存率, 但患者病情发展至晚期转移的情况下, 其大都已经没有了相应的手术指征, 故患者常需接受化疗以延缓或控制病情发展, 特别是病灶转移性患者, 其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务必科学有效[3]。

氟尿嘧啶为临床上治疗大肠癌的首选药物, 通常患者均接受氟尿嘧啶类药物与CPT-11、S-1结合治疗, 此为目前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4]。通常为患者给药氟尿嘧啶时, 均通过持续性静脉滴注, 虽可获得相应的效果, 但患者经治疗后发生静脉炎或者形成血栓等方面异常情况的几率很大, 故当前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此药[5]。S-1为氟尿嘧啶衍生药物, 此药中含有替加氟及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 通常口服给药的血药高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并使得化疗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减轻[6]。CPT-11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给药后能够代谢为7-乙基-10-羟基喜树碱, 并通过与肿瘤细胞DNA上的拓扑异构酶I结合而起到阻断DNA双链,促使肿瘤细胞逐渐死亡;该药是通过羧酸酯酶代谢, 但氟尿嘧啶及(或)其相关衍生物会对羧酸酯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 随之出现CPT-11抗肿瘤效果降低。本文中以改良伊立替康与替吉奥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 强调序贯方法给药,于第1天给药CPT-11, 再到第3~16天给药S-1, 经此方式给药后不会出现S-1抑制CPT-11效果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为93.33%, 略高于对照组的84.2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6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4421,P<0.05)。

综上所述, 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疗法与常规疗法对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疗法的安全性更高, 更利于患者健康恢复,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伊立吉奥氟尿嘧啶
莫瑞吉奥·卡特兰:愿你在此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的近期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用氟尿嘧啶注射液联合蔷薇红核植物抑菌液治疗跖疣的疗效观察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
替吉奥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