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2018-01-17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杭州湾新区庵东镇三农办315327
胡 芳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杭州湾新区庵东镇三农办 315327)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新时代,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庵东镇的农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加快了对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使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农民增收,笔者分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并依此提出了农民增收的相关对策建议。
1 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逐年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显著。据庵东镇农村经济统计年报数据显示,1992~2017年农民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为6 68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3.84倍;其中2006~2015年农业经济发展飞速,农民年人均农业纯收入超过10 80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6.83倍。其中种植业每667 m2平均纯收入增长显著,据庵东镇农业统计年报数据显示,1992~2017年种植业每667 m2平均纯收入5 60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2.66倍;其中2006~2015年农民在种植业上每667 m2平均纯收入超过8 90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4.82倍。农民在其他农副业上的纯收入也迅速增加,据庵东镇农业统计年报数据显示,1992~2017年家畜禽业、水产业和其他农副产业等人均纯收入为1 260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10.5倍。
2 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2.1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庵东镇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年龄较大,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理解效果较差,对现代农业优高技术应用推广的接受较慢,无法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门路。据庵东镇农业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10~201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15多万人,在文化程度上,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10.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5%;在年龄结构上,平均年龄为65.6周岁,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占80.8%,50~60周岁的占14%,50周岁以下的仅占5.2%。
2.2 农业政策力度不大
近年来,个别地方领导仅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资金的投入比例较小,导致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缺乏资金支持,农业设施设备陈旧破烂且得不到更新等,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以及创新渠道的开发和发展空间。据庵东镇农业经济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12~2016年23个行政村平均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仅占总投入资金的13.2%,比2012年前平均少5.2%,其中以科研经费减少最多。
2.3 农田基础设施较落后
虽然庵东镇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农业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如水利灌溉设施及现代农业先进机械设备数量较少,河、路、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了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直接造成农作物产量低下、农民收入较低。
2.4 部分土壤贫瘠、肥力差
庵东镇原是海边盐场,其大部分土地于20世纪70年代由盐田改为农田,其中约有266.7 hm2的盐田是1999年才改为农田,改农田时间较短,土壤贫瘠、肥力较差,土壤耕作层含盐量较高,只能种植较为耐盐的作物,且产量和复种指数均较低,经济效益也较差,制约了农民增收。
2.5 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业增效空间越来越小,农民净收入减少,而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的上涨。据庵东镇三农办对2016、2017年102户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调查发现,2017年平均每667 m2生产成本比2016年增加11.3%;同时对庵东镇农资和种子公司出售的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发现,201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2016年平均增加7.12%。
2.6 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缓慢
近年来,庵东镇虽然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调整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个别偏远村的农民自身对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旧以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进行农业生产,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耕作,品种结构和规划布局不合理,品种单一、雷同性大,品质一般,名特优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农产品积压滞销,复种指数低,产量低,效益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2.7 经营规模较小
庵东镇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缺少土地调换和流转意识,没有特色优势和影响力,不能形成农业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不强,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据庵东镇2016年农业普查统计显示,全镇面积在333 m2以下的零星分散田块有3 000多块,总面积达73.3余hm2,涉及农户300多户。
2.8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但基层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特别是县、镇、村、农业企业、规模经营户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网络服务人员不配套,向农民传递和提供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业新品种、生产新技术等较少,使农民接收信息不及时,没有商品意识,农产品质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制约了农民增收。
3 促进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真正学到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1)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大力开展“农民双证制”“绿色证书”培训工程;(3)政府出资,输送优秀农民和农企人员到农业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深造,同时利用中央农广校进行函授学历教育;(4)有条件的村可创办农民图书馆,购买农业书籍、报刊等,给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5)充分利用乡镇有线电视开设的农业专题栏目、农业技术部门咨询服务、农技简报及浙江“农民信箱”等,及时进行技术推送。
3.2 积极推动新型农业产业化,提高产出效益
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完善合理的产业链,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包括:(1)着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科教示范场(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社会化水平;(2)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给农民树立样板;(3)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业注入新活力,创造新型农业产业,加快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科技转化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3.3 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全面推广大棚设施栽培以及大棚田园管理机、微喷滴灌设备、微耕机、臭氧病虫害防治机、频振式杀虫灯、电子除雾防病促生机、二氧化碳气肥器等设施的应用,有效提高设施内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
3.4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体系建设
为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等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农技队伍。同时,基层农技队伍要提供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并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开展试验示范。此外,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农技队伍的功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增强他们为农服务的意识,争做农民的知心朋友,为农民办实事,送科技知识到田头,给农民传经送宝,向农民和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并有重点地为农业产业化园区、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服务。
3.5 加快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产出效益
农业要面向市场经济,就要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向多样化、高效益、高档次方向转变,调整品种品质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各产业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可采取“典型引路、稳步推进、合理规划”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约规模经营,以“一村一品”提升整体竞争力。还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如大棚茄果类蔬菜产业带、大棚葡萄产业带、大棚草莓产业带等,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
3.6 加快土壤改良、提高肥力,为发展优高农业奠定基础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必须具有肥沃的田地,对庵东镇尚未成熟的盐地土壤要加快改良,实行水旱轮作、灌水泡田洗盐、降低耕作层盐分等。另外,要增施有机肥及农家肥料,采取秸秆还田措施等,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
3.7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农村建设对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积极支持与鼓励农民踊跃入股参股,尤其是面积分散、种植和养殖水平都较低的农户及一些贫困农户。对入股参股者,要尊重其意愿,不能强求,切实使参股农民增加收入。对合作社来说,要夯实经济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要夯实人力基础,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转;要夯实技术基础,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要完善组织机制,树立风险意识,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创新渠道和发展空间。
3.8 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促使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的必然方向。要鼓励企业和农业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并有序合理地返聘农民,在企业或农业能人的带动下,农户可以快速掌握农业科技,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民增收。
3.9 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信息平台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各种农业信息,以合理安排全年计划,布局种、养业结构及品种,寻找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熟悉价格行情。政府要为农民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网络建设,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3.10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是弱势产业,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示范、试险、推广的科研经费,并出台扶持贴农、补农政策,使农民有创新渠道和发展空间。政府还应替农民支付和承担一定的生产费用,切实有效地降低农民负担,同时应帮助农民解决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