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2018-01-17
10月全国餐饮收入突破4000亿元
来源:新华网
据中国烹饪协会消息,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2018年10月,全国餐饮收入4006亿元,同比增长8.8%;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5.0%。2018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33769亿元,同比增长9.6%;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540亿元,同比增长6.8%。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增速相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增幅高于整个消费市场增幅(8.6%)0.2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单月规模首破四千亿。1-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增幅高于整个消费市场增幅(9.2%)0.4个百分点。中国烹饪协会认为,2018年以来,餐饮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领跑消费市场,但仍面临下行压力。下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品质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此,把提高供给侧体系的质量作为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激发餐饮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四川蔬菜直供港澳实现互利共赢
来源:食品产业网
近日,记者深入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采访。去年11月,四川全面启动推进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工作,新民场镇就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直供基地,为港澳提供物美价廉的蔬菜,而四川的菜农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这一个在香港卖14块港币吧?”记者捧起一个硕大的白萝卜发问,常常逛菜市的他有些疑惑:“这个价格并不贵,我没想到要从这么远的地方运过去,利润还有多少?”
承担川菜直供港澳的流通企业负责人曾友俊笑答:“都是友情价,利润一点都不高。”曾友俊介绍,为了确保直供港澳蔬菜的新鲜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冷链运输及仓储体系,从生产到出现在香港的菜市场,时间一般要控制在48小时以内,“就是物流成本方面,就要比一般的蔬菜高出不少。”尽管如此,四川直供港澳蔬菜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备案出口蔬菜基地3万余亩。预计到“十三五”末,四川将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每年出口香港、澳门市场1万吨、货值8000多万港元。
我国人工合成三萜酸类膳食补充剂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日前,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礼在三萜酸类膳食补充剂的人工细胞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山楂、枇杷、苹果、枣和梨等水果的表皮蜡质中含有微量的高值三萜酸类活性成分。这种成分在抗病毒、糖尿病控制和皮肤修复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是一类重要的膳食补充剂。张学礼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平台,成功鉴定出三萜酸合成途径中某些未知的蛋白,并完成了这类化合物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将来源于山楂、枇杷、积雪草和苹果的功能元件在酿酒酵母中进行重建和优化,获得了高产科罗索酸、山楂酸和麦珠子酸等三萜酸的人工酵母细胞。该研究为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用人工细胞合成三萜酸类膳食补充剂奠定了基础。
果蔬脆片深加工市场前景看好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果蔬脆片是水果脆片和蔬菜脆片的统称。目前,在国内以真空低温油浴脱水(VF)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果蔬脆片口感酥脆、风味各异,有益健康,老少皆宜。其保存了新鲜果蔬纯天然的色泽、营养和风味,又具有低脂肪、低热量和高纤维素的特点,含油率明显低于传统油炸食品,且保存期长,市场前景看好,加之其技术成熟和设备投入成本低,得到了业内投资者广泛认可。
有专家表示,果蔬脆片深加工能够减少农产品损耗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水果蔬菜消费大多停留在生食和厨房、餐馆烹饪等初级加工层面,果蔬加工业的深度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提高果蔬深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向市场,是减少农产品损耗、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机奶成“红海”中的“蓝海”?
来源:新华网
专家表示,未来5年我国有机奶粉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届时可能占到婴幼儿奶粉总市场20%。截至目前,已通过婴幼儿配方注册的有机奶粉有17个,其中进口有机奶粉有9个,占比前三的都是进口品牌。
面对有机奶粉这片“红海”中的“蓝海”,在华市占率第一的雅培选择继续加码。雅培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婴幼儿营养品销售增长达8.5%;无独有偶,贝拉米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最近发布最新股东大会信息,称将推出全新配方升级婴幼儿有机奶粉。
然而也有上市公司表示“不玩了”。日前中国圣牧公告宣布,在本年度有关认证届满后,其部分牧场不再申请有机认证。但其“话没说死”地表示——“未来若有需求,公司将可于六个月时间内透过申请有机认证并根据有关规则及准则将有关牧场转换为有机牧场。”
行业观察人士透露,有机牧场成本高出普通牧场两三成,此时继续投资高投入高消耗的有机牧场,短期没有市场红利反而徒增成本,所以“暂别”有机奶市场或是明智之举。
中国农科院研发人,让玉米“下脚料”变废为宝
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围绕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黄粉的高值化利用和功能肽产业化的技术难题,历经多年攻关,形成6项关键技术——用这种玉米“下脚料”制作出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鲜膜、醒酒肽等系列产品;解决了玉米粉加工性差、不易成型等难题,开发成功纯玉米粉主食、饮料、焙烤制品、玉米啤酒等全新营养食品。
团队玉米项目首席、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王锋研究员表示,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谷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第一的粮食作物,2017年全国总产量达到2.16亿吨;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为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据他介绍,2017年,国内淀粉产量2720万吨,其中玉米淀粉产量为2595万吨;而玉米除了含70%淀粉,还有25%左右黄粉;后者作为淀粉加工副产物,此前主要用作饲料,产品附加值低。
实现玉米黄粉高值化利用,涉及高通量梯度洗脱定向分离玉米黄素和玉米醇溶蛋白技术、蛋白质改性技术、超高压—酶解协同处理技术、自组装凝胶成膜技术、风味掩蔽技术、双级酶解调控技术等。王锋解释说,其核心就是从玉米黄粉中耦合分离到玉米黄素和蛋白质,再把获得的醇溶蛋白经过温度、压力和酶处理,改善其加工性能,制造出目标产品。制作出的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鲜膜等,不溶于水和酒精,却能溶于含水酒精,其表面质地结实、有光泽、抗磨损、抗油脂等,也能高度抗微生物侵袭。按此技术路线,未来可望开发出可食用口红、可食用面膜等日化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