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掠影1996
2018-01-16路易斯·卡斯特涅达
路易斯·卡斯特涅达
Q:首先就这些照片谈谈你在印尼的拍摄经历吧。这一组照片拍摄于哪年、是怎样的拍摄机会?这些照片在这些年来曾经被怎样使用,媒体还是商业用途?
A:当年去印度尼西亚的那次拍摄,是我第一次来到亚洲国家。在此前我到过南北美和欧洲,但都在西半球。印尼的风景、文化、民风都令我着迷,我预感到一定会再回到这里拍摄。
1996年我受雇于柯达公司,带领一组业余摄影爱好者到印尼进行十天的拍摄,我们乘坐大巴从雅加达穿越爪哇岛最终到达巴厘岛。当时我只用徕卡相机和彩色反转片工作,但当我离开雅加达之后,我意识到这次拍摄对我来说最好是使用黑白胶卷。不到五天的时间里我把带的所有黑白胶卷都拍掉了。我让本地向导帮我想办法搞来了一些本地生产的柯达黑白胶卷,但回去冲洗后,我被这些胶卷粗劣的品质惊呆了。这些底片被我保存在一个盒子里很多年,一直也没能印放出照片来,直到近年我用数码技术对底片进行扫描和修复。现在我正在计划出版这些作品,当时拍的几十个彩色反转片都给了当时我的图片社,但这些黑白底片属于我自己。这些年我也没把照片用于商业用途,现在是否能找到出版机构支持我做这本黑白照片书吗?我也不知道,让时间给答案吧。
Q:先谈谈你最熟悉的实际操作问题吧,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到这个国家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拍摄内容,怎样表现和拍摄会比较有趣?
A:首先我想引用十七世纪西班牙诗人佛朗西斯科·狄·克维多(Francisco de Quevedo)说过的,“资深的旅行者总会重走自己的路线”。刚到一处地方,所有信息对你来说都是新的,随着你二次到来,乃至多次重访,你越来越有选择性,更多聚焦于某些特定的事物。知识是重要的因素,尽管不是决定性的,读一些与目的地相关的书籍或资料總会有好处,不过也要做好遇到出人意料事情的准备,真实经验是书本知识难以替代的。首次旅行,我建议轻装而行,带越多装备,你能看到、拍到好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小。顶多带两台相机,最多两三只镜头。我喜欢用途广泛的变焦镜头,一般来说,两只变焦头可覆盖广角到长焦的范围,再有一只大孔径定焦头,用于夜司和暗光条件下的拍摄。对于今天的摄影者来说,手机能完成大部分随机拍摄,弄几个附件也是不错的。
Q:从小样中,我看到你拍了这个国家具有典型性的几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你拍了风景、肖像、物品的特写等角度,多方面反映你眼中这个国家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你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A:一般我初到某地时,是没有任何拍摄计划的,我拍摄经过眼前的一切值得拍摄的东西。我会一直拍一直拍……会有选择,但,首先是持续不断地拍。回到家里之后我开始思考和分析我拿到的材料,希望可以从中创造出一种逻辑来。用影像讲故事,如同书写一样,也许这些习惯是源于早年我作为摄影记者为画报工作的经验吧,也就是“图片故事”的训练。今天这个习惯仍然存在,不幸的是今天几乎没人在乎这门手艺了。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再遇到一位图片编辑,让我用这手艺再干一票!
我做摄影记者的第一个十年,总是随身带三台相机拍摄,胸前挂两台,一台用35mm镜头,另一台用50mm镜头,肩上挂着第三台是90mm镜头,那个年代很多西方摄影记者都是这样工作的。里面都是黑白胶卷,随时保持拍摄的敏感。街头是我的战场,令人兴奋,你要做的就是不停拍摄,然后找到最好药水,磨炼你的拍摄和冲洗技艺,拿出最棒的照片。当彩色胶卷出现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变化了……对我来说是朝着不好的方向变了,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Q:中国的摄影师退休后,有些人从事教学,有些人整理自己的作品,重新编辑后出版或展览,你那边的情况怎样?步入晚年之后,创作和整理类型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A:是的,我发现当一个专业人员无法继续做专业了,那么他似乎只能靠成为老师才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也能!但我能教给别人的只是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摄影师。很多人觉得买了很好的相机就成了摄影师,然后就可以很轻易地从我这里学到我的“秘密”。真这样简单就好了,这也是为什么我难以成为“好老师”,因为我不会装作很快就能教会你这些东西,那都是演戏而赚快钱的手段。正因如此,我还没自视为“退休人员”,只要还能拿得动相机,我就会坚持拍照。我自己花钱出了几本摄影画册,但这个没法赚钱,这是个投入很多时司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的事,我参与一些展览,也只是为了表示我仍然在创造。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代理我作品的图片社,但你看今日的世道,全世界图片社的经营都惨不忍睹,我真正能把握的快感只有拍照,问题接踵而至:我怎么用这些照片赚钱呢?还是那样,我能把握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地按下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