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018-01-16刘淼
刘淼
金像奖全体评委大合影 蔡元卿摄
2018年9月13日,攝影界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在燕山脚下的昌平西御园拉开帷幕。中国摄影金像奖始创于1989年,是经中央批准的,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一时间,西御园会议中心汇集了小半个摄影圈的学术精英、摄影大咖,他们既有来自于体制内的专业学者,也有新摄影群体脱颖而出的艺术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着力于甄选能够表现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本次金像奖的评选在推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方面发挥更加卓越的引领作用,也无疑给广大参评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金像奖一直着力于提高质量,力求评奖标准更加严格,评奖程序更加规范,监督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对摄影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即把个人品行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评选打分当中,评委不只看作品,还要对作者的思想品质,参与重大社会活动和公益服务、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记录等情况有所了解,保证最终获奖者不仅作品过得硬,人品也要过得硬。
在开展评选工作之前,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向大家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坚持政治意识,把握好评选导向。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评选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第二,要使评奖成为推动创作、推出精品的有力平台。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希望我们的评委在评奖过程中,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一切唯作品是评,唯质量是评,真正评出好作品。第三,坚持公正的原则和专业的标准。金像奖评奖中央重视,业内关注,群众关心,希望各位评委既坚持传统,又鼓励创新,科学审慎地把好关。
德艺双馨、艺品兼修不仅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家一生的必修课,也是人民大众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同样对金像奖赋予厚望,他提出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敢担当”,更要有“妙手著文章”的“真本领”。也就是说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他希望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更要在思想道德上追求崇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特别是要深学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身体力行、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土则、行为示范。坚持德艺双馨、艺品兼修、守正律己,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根据本刊记者连续五天的跟踪报道,无论是奖项设置还是参评规则都随着摄影事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首先是选送作品照比往年大大增多,这也就意味着比赛难度的加大;其次是评选制度的调整,评选程序更加严谨、公正;最后,本届评选更加巩固“评人在先,作品在后”的原则。可见,只有行业内真正实力强、影响大、作品优、品行好的人才能摘得桂冠。
金像奖全体评委预备会 蔡元卿摄
评委大咖云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金像奖由评委库抽签选出的25位评委,竟有17位都是往届金像奖得主,比例高达七成以上。随机抽取的金像奖评委都是由中国乃至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摄影人、策展人、评论家、文艺工作者所组成。这并非有意而为之,也间接说明了我们中国摄影金像奖在评人、评作品的成功之处,评委库随机抽选的业内专业人土、学者精英大多都曾被授予金像奖的最高荣誉。
金像奖工作人员发放选票 蔡元卿摄
程序严格严谨
本届金像奖根据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和《中国文联关于继续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发挥评奖在加强摄影队伍建设、推动摄影创作中的引导示范作用,组委会对金像奖章程、评委会设置、评奖工作程序等进行了再次修订和完善。
本届金像奖评选实行各类别评委一评到底,评委会主任参加各类别终评的方式。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各类别均确定三轮甄选与业绩材料评审两部分;各类别评选由上一轮转入下一轮前实行复议,复议结果确认后不再更改,不允许隔轮复议。并且,各类别评委在勾选推荐和打分投票评选时均实行实名制,有力地保证了整体金像奖的流程程序更加严格严谨,评选出符合德艺双馨标准,在摄影界有影响力、社会贡献大、创作水平高超、众望所归的标杆人物。
评选规则上也同样推出了三项新举措,一是中国文联机关纪委工作人员全程监督评选;二是评委实行实名选票,密封报送,统计工作全部由纪检人员操作:三是全体工作人员在评选前也签订了严守评选秘密和遵守工作纪律的承诺书,并且要求在评选期间不得进入评选现场。
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确保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工作公平、公正、透明,本届金像奖延用第十二届金像奖的“评委库抽签”确定参评评委,抽签过程严格按照评委库实施规范进行,抽签仪式进行全程录像,并邀请文联机关纪委、国内联络部领导共同见证。并且在评选之前每位评委都要签订保密承诺書,同时,评选过程期司要求所有进入会场人员将手机装入密封袋由场外工作人员看管,以确保评选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所有评委都是在评选工作开始的前一两天接到通知,才得知自己是本次评委,在匆匆忙忙中交接完手头的工作赴京参会,以至于来自同一个省份或是同一个领域交情甚好的两位评委来到评委会现场才得知对方参加。虽然这种操作在评委个人日常安排上一定程度上带来不便,但也同时确保了评选的流程顺畅和避免了过早提前透露而影响公正性。
纪录组评选现场 蔡元卿摄
在此提一个“小插曲”,也同样肯定了评选的保密性工作比以往甚为严谨。本刊记者应邀参与第十二届金像奖采访报道工作,从2018年9月12日晚抵达评选会场,到9月16日离开时,竟都还是对此次金像奖的评选结果、入围名单毫不知情。评选期司包括新闻采编人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全程回避,不得擅自进入评选现场,在公示之前不得泄露评选相关信息。
获奖难度增大
奖项设置和评奖总数与上届保持不变,但获奖难度加大。本届金像奖(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三个子项)共有参评人239人,超出上届创作类参评人数39人。本届获奖名额不超过20人,获奖比例为11.9:1;纪实类获奖比例12.4:1;艺术类获奖比例:13.4:1;商业类获奖比例:6.7:1,均低于上届。
本次共有4位往届金像奖得主(七届图书奖、理论奖各1人;八届纪实类、艺术类各1人)参评。还有多位协会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以及一些很少参与摄影评奖活动的摄影家申报参评。此外,还有1位旅日摄影家,4位港台(香港2人、台湾地区2人)摄影家参评。
《大众摄影》2018年9期
《大众摄影》2018年3期
《大众摄影》2018年10期
评人第一原则
金像奖从2007年第七届开始确定评人第一的方向和原则,也就意味着参评人要在作品精良的基础上,还要强化自身的德艺双馨的综合素质。而本届金像奖无论从评选要求还是最终结果,都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会上强调:我们的金像奖评选把个人品行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评选打分当中,我们评委不只是看作品怎么样,还要对作者的思想品质、推荐单位(推荐人)评价、参与重大社会活动和公益服务、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记录等情况有所了解,要保证我们的最终获奖者不仅作品过得硬,人品也要过得硬,为摄影家们树好榜样。
第十二届金像奖评委会构成
第十二届金像奖申报概况
本届金像奖参评人为239位。参评人员的相关比例如下
纪录类
吴宗其
汪强
叶健强
兰红光
陈杰
刘占崑
张雷
王芯克
如何在客观评价、缜密鉴别、公允选择的审读过程中.对待不同时段、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者,评委在综合考量的尺度把握与控制,是否得当适度等等.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这其实是关系到公众给予这个奖项的公信力的。所以整个的评审过程.评委们的态度真可谓是慎之又慎,仔细推敲、审视。
——河南省摄协原主席 于德水
本届参选者的作品题材丰富、时间跨度大,许多作品都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而成,体现了摄影者深入生活,扎实朴素的创造态度。这让作品呈现出温度、厚度和深度。
——中国摄协副主席 居杨
在“评人”原则上.综合考量参评人在摄影界、社会上的影响力、公信力,尤其注重参评人个人作风品行.目的就是要评选出那些对社会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德艺双馨摄影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韩丛耀
忙中偷闲。不知什么时候,台球已普及到山区农村。几位农民在闲暇时,也饶有兴致地来试上一杆。吴宗其摄
吴宗其
1958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杭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狂舞》曾获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作者说:
摄影家立足本地,用相机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委说:
从事摄影四十余年的吴宗其,长期扎根于自己的家乡千岛湖——一个因水库建设而改变了日常生活规矩的地方。他用手中的相机讲述寻常百姓故事,留存住烟火气中的温度与感动,以此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摄影的执着。质朴司展示真情、平凡里透视变迁,这些鲜活而又富有诗意的影像,独具真实永恒的力量。
繁荣的耕牛大会。1984年,凤阳农村集市宏大的耕牛。交易大会。小岗村“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广确立,耕牛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汪强摄
汪强
1954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记者。长期从事新闻、纪实摄影,对凤阳农村及小岗村跟踪记录报道40年。
作者说:
光影当随时代,镜头记录历史:我将会继续用影像讲好中国农民的故事,以此来回报社会。感激父老乡亲,感恩农民兄弟;生命不息,影像记录不止。
评委说: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汪强始终以质朴的影像语言、明晰的视觉形态,记录乡村历史变革标志性村落——安徽小岗村的发展变化,书写了当代普通农民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以朴素的情怀,近乎执拗地坚持,再一次抒写了摄影的意义与价值。光影伴随时代,这是历史赋予摄影人的责任,更是当代摄影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大姐大“打”大哥大。叶健强摄
叶健强
1953年出生,中国摄影协会会员,广东羊城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广东省首届十大摄影家”。2003年在羊城晚报开辟《叶健强跑街》摄影专栏,成为岭南文化一大品牌。1988年曾参加自行车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活动,实行首批中国人自行车横跨美国的壮举。
作者说:
若没有在广州城里几十年的“跑街”生活,就不会有我今天取得的摄影成果。感谢陪伴着我生活几十年的广州人,是他们给了我无穷的创作灵感。
评委说:
年逾古稀依旧钟情于“跑街”的叶健强,用自己的坚持与热忱描绘广州这座历史名城的百态风情。他的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平和醇厚、有味有根,定格着悠长的岁月里的感人瞬间。他在《羊城晚报》开设的“叶健强跑街”专栏,以日复一日的积累,深埋历史的坐标,凝练而成羊城百姓的生活写照。
兰红光
2016年美國总统奥巴马在杭州。兰红光摄
1963年出生。新华社高级记者。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参加过第十四至十九届党代会;第七至十三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大会及三届夏季奥运会和三届冬季奥运会等报道。
作者说:
把兴趣变成工作并不难,但能把工作变成自己的乐趣,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评委说:
三十余载的摄影记者生涯,兰红光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众多特殊历史节点上的精彩瞬间。他擅长运用摄影语言,刻画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性格。无论是政坛风云中的各国要人、还是体育竞技场上的运动健儿,无不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内涵丰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采。这些珍贵的影像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公共记忆符号。
空降兵冒死救出69名被困群众。2008年5月18日11时,一架“黑鹰”直升机降落三江村,空降兵开始营救被困村民,两小时后这里被泥石流掩埋。2008年5月17日11时,空降部队某部尖刀连26名官兵,历经11小时,从塌方的山体冒死徒步行进40公里,挺进四川省绵竹市金华镇三江村,营救被困的69名群众。陈杰摄
陈杰
1973年出生,《新京报》首席记者,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获得“金镜头年度杰出记者”、获得2016年荷赛奖一般新闻三等奖、2016年当选CCTV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17年騰讯传媒奖年度记者等。
作者说:
我将继续深耕纪实摄影,用有力的影像见证这个时代。
评委说:
秉持新闻的专业精神,徒步远行调查环境污染、深入大山腹地讲述悬崖村故事、勇闯滨海大爆炸现场……陈杰以冷峻的视角,身怀家国理想深耕于新闻摄影报道第一线,推出有温度的影像,见证社会发展进程。他的报道触动读者的心灵,体现摄影人的担当,直面社会、人生,以自己的勇气汇聚了更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飒爽英姿。刘占崑摄
刘占崑
1961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荣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中国新闻摄影“金眼奖”、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等称号。两次举办世界杯题材的个人摄影作品展。
作者说:
肯定有些画面,令我砰然心动:肯定有些瞬间,错失成为遗憾。当光影成为生活的伴侣,心动与遗憾随时交谈;让影像读刻记忆的硬盘,经典和永恒你我一禅。感谢慧眼相识,感动金像相传,感恩无上荣光。
评委说:
体育与模特——刘占岜以此作为自己的切入点,长期关注文化体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中国摄影界连续五届报道男足世界杯的第一人。通过文化体育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发展的画卷,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城市变化中的娱乐生活和大众审美观念,写下独特个性的视觉文本。
冷暖边关。2013年2月14日,黑龙江军区某边防团新兵连官兵冒着-35℃的严寒出早操。张雷摄
张雷
1970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记者。荣获“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等多个奖项。参与香港澳门回归、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荣立二等功。
作者说:
感恩伟大时代,感恩火热军营。我将继续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记录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新变化、新成就。用更多更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展示国家形象、军队风采,讴歌美好新时代。
评委说:
作为军事记者,张雷多年来情系部队官兵,深入军营生活,以高度的责任感、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表现力,拍摄出一大批内涵深刻、匠心独具的优秀军旅摄影作品。他的作品紧随人民军队前进步伐,突出“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主题,是人民军队阔步迈向新时代,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形象纪实。
1995年,一工人在运河杭州下城区段检修线路,以前市区所有线路都架在空中。王芯克摄
王芯克
1961年出生,浙江《青年时报》社副总编,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银铜奖”,“全国地市报摄影十杰记者”。
作者说:
感谢遇到了这个生机勃勃的大变革时代,摄影人在工作和事业上的许多成功,实际上和这个时代的变迁有着紧密联系,许多人和事都值得我去关注和记录。
评委说:
为伟大的时代作传,离不开劳动者的篇章。王芯克多年来深入生产建设一线,聚焦普通劳动群体。他的作品将劳动者的力量转化为视觉张力、通过个性化的作品展示,还原生活样貌、挖掘劳动者内在气质、呈现劳动者的尊严。对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热情讴歌,充分体现出摄影的强大记录力量;娴熟摄影技法的把握,赋予了每一个瞬间艺术的表达。
艺术类
岳鸿军
吴健
金平
周民
高建设
叶文龙
董冬
罗韬
参加过很多评选.这次算是非常成功的一次。从组织层面说,更细致、更周密、更严格、更规范。从参评情况看,整体质量相当高,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摄影师的参与,展现了一种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是存在拍摄内容、表现方式和手段上的雷同。从评选层面看,为了保证评选结果的不负众望,大家反复讨论,做出分析,既堅持各抒己见,又秉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策展人、新摄影工作者 杨大洲
本届金像奖是一次继往开来的评选.参评作品丰富、作品制作水准有很大提升和突破。很荣幸第一次出任金像奖评委,也很高兴看到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摄影人第一次申报参评。
——台湾著名摄影家、策展人 林添福
相比往届,本届评选更加严谨规范。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始终坚持严中严、细中细。对参评作品认真反复考量的同时,对参评人的品德更加重视,坚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中国摄协副主席 柳军
岳鸿军摄
岳鸿军
1963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副主席、全球华人摄影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专注于水下摄影,多次在国内外顶级摄影大赛中获得金奖和最佳摄影师称号。
作者说:
金像奖组委会首次把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荣誉颁给了水下摄影作品,体现了组委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对水下摄影师群体的高度关爱。相信这个金像奖的颁出,将把更多的摄影师“拉下水”,多一名水下摄影师,便多一个蔚蓝海洋之美的保护者和宣传者。
评委说:
因为挚爱摄影,所以挑战极限。从南美洲到北美洲,从太平洋到印度洋,无论是热门的潜水地还是危险的荒芜海域,都留下了岳鸿军辛勤的摄影轨迹。他在水下对微距和广角镜头的使用相得益彰,其深海“黑水摄影”,为摄影在人迹罕至领域的探索增添了艺术的砝码。岳鸿军用海洋生物的美丽与哀愁,激发了人们保护海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热情。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中唐。吴健摄
吴健
1963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任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大学等三所高校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石窟摄影艺术创作38年,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并获奖,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作者说:
我从事石窟摄影艺术创作与文物数字化研究近38年,感谢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使我的艺术视野进一步开淘,创作题材更加丰富。
评委说:
吴健执着摄影三十八年,作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历史与人文的精妙融合。他凭借专业的视角、赤诚的眷恋和矢志不渝的坚持,将镜头对准丝绸之路沿线珍贵遗迹,特别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和广泛深远的传播。其作品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确完备的文物图谱,也为敦煌艺术的传播发扬贡献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视觉样本。
喜馬拉雅·七千米之上。金平摄
全平
195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使用超大画幅拍摄、用特殊介质与传统后期工艺呈现影像的探索者。作品强调传统文化下的人文主观表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作者说:
摄影的本心,源于境,而非景。影像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充满对人性的探索和精神的启示。我用胶片大画幅拍摄那些即将被世界遗忘的题材,用行将失传的手工介质二次创作影像作品,去探寻撼动内心的“境观”。
评委说:
金平对摄影始终秉承虔诚与热忱。他持续多年,专注拍摄边地古村落和民族传统文化;他将大画幅相机扛上珠穆朗玛峰,截取冰川雪峰的真实面目;他沉醉于古典工艺和手工技法、探究影像语言的突破;他真挚诚实地从事摄影公益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摄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摄影社会功能的多元化呈现,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周民摄
周民
1955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机械工程师,从事摄影创作近40年。获得“双机拍摄动感照片的拍摄装置”国家专利,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作者说:
双机动感摄影的创造和发展经历了坎坷,一路走来心潮澎湃。当有幸获得金像奖时,我会把这一激动的时刻作为摄影创作的新起点,继续用我的双相机拍摄创作更多动静结合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摄影事业。
评委说:
周民的摄影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技术手段的创新,足以推动摄影艺术价值的突破。他以自己发明的双相机拍摄装置为利器,抓取处于快速运动中的被摄物,两个镜头下一虚一实的物象,完全定格于同一幅画面,将灵动与沉滞、激越与凝练完美统一。作品在平常中截取了非常,始于“一虚一实”,终于“亦虚亦实”,技术与艺术互为表里、彼此推进。
高建设摄
高建设
1960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富士胶片全球签约摄影师,三门峡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多次获奖,并出版《梦幻与狂野》等摄影画册。专注于拍摄黄河主题作品,以独特的黑白艺术手法,展现黄河的现代风貌和文化内涵。
作者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这就是发源于黄河岸边的中华文明。感恩黄河,她给了我成长的沃土,同时给了我无尽的灵感。
评委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品格绘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高建设多年来致力于黄河这一中华民族艺术母题的耕耘,他以深沉凝重的黑白影调,含蓄内敛的结构取舍,磅礴细微的空间组合,展开对漫长历史、久远时空以及丰厚文化的探寻,将深情倾注于黄河的山水沟壑、高天厚土之中,直观阐释了母亲河的现实祈愿。
叶文龙摄
叶文龙
197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荣获第22届、25届国展金奖,24届国展铜奖,26届国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作者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保持初心,深入思考,孜孜不倦地追求,大胆用心地创作,用真山真水真性情构筑具有东方意境的“新山水王国”。
评委说:
叶文龙擅长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他的作品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又能书写一己之性情,取山水气韵以作画,借草木精华以写诗,于空灵飘渺中寄托情感,在抽象蹈虚间映照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在继承画意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探求,于追寻当代观念中绽放的思考,使我们对他未来的创作之路有着足够的期待。
董东摄
董冬
1974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摄影系副主任。获得“TIFA东京国际摄影大赛艺术风光类金奖”,多年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学习,使其可以把理论汇集成文,出版了多册个人著作。
作者说:
从事摄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摄影带给我斑斓多姿的人生,让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观看世界,表达自己对生活万物的理解。幸逢新时代,让我摄影圆梦。
评委说:
董冬的摄影创作,既借鉴了西方精致写实派的传统理念,又揉合了中国山水画中“极简主义”的精髓,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实现了风光摄影新的美学追求。其作品宽宏中不乏精炼的细致表达、朴拙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理性深刻的思考与严谨的艺术态度,可以助推他在未来的探索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罗韬摄
罗韬
196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民建中央画院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擅长拍摄航空题材。荣获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高奖“评委推荐奖”,多幅作品在专业摄影报刊发表。
作者说:
作为一名对拍摄飞机情有独钟的摄影师,我从最初的“地对空”仰视拍摄,逐步追求、发展到如今的近距离“空对空”平视、俯视拍摄。我力争用相机将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展示出的瞬间美定格下来,过程虽然艰辛且危险,但也充满快乐。
评委说:
有一种境界叫作从热爱到痴迷,有一种执着叫做十八年坚持。在航空摄影这一充满了挑战与风险的领域,罗韬的实践,体现了速度与激情的交融、勇气与胆识的结晶:从“地对空”、“空对地”再到“空对空”,他在尝试个人胆略的极限中,追求航空摄影的瞬间极致。其作品,让航空世界绽放了美丽,也令摄影艺术丰富了边际。
商业类
白辰
唐小平
朱汉举
通过评选感受到.作为摄影界的重要奖项.金像奖不仅要看照片、技术.更重要的是注重获奖摄影师具备的导向性。
——河北省摄协副主席 王敬民
较之前两届的来稿.本届金像奖商业类作品在水准上有了明显提升,在评选过程中,由于商业圈和摄影圈评价商业作品的视角不同.评委之间还对作品的商业效果和艺术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 刘宇
评委们的一致共识就是把好的作品推出来,把有责任心、使命感和德艺双馨的摄影家推出来,我们要评选出既讲求社会效益.也能务求与市场结合的商业摄影师。
——中国摄协副主席、河南省摄协主席 刘鲁豫
白辰摄
白辰
1974年出生,中國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企业家摄影协会会员。获“第八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中国十大时尚摄影师”等称号。作品入选“WPC世界杯摄影大赛”、“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等。
作者说: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文化是摄影的底蕴与内涵,文化是摄影的品味与格调,文化是摄影的命脉与灵魂。人像摄影便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为此,我将不懈地努力。
评委说:
白辰善于使用中国传统美术和大自然形象作为自己创作的视觉元素。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又有对大自然的无限敬仰,以摄影为载体将不同元素整合再造,让人与自然、当下与传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呈现出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佳作。
唐小平摄
唐小平
1974年出生,摄影师、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曾获“全球华人摄影大奖”,作品入选“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举办《像由心生——唐小平摄影艺术作品展》个展,策划《一张全家福》公益摄影活动。
作者说:
商业摄影创作,必须以影像打动人心,通过将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对创意的理解、对于影像语言的把握,以及综合艺术修养,都很重要。
评委说:
唐小平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时代脉搏,从而使作品能够准确地传播品牌理念,同时打动消费者。作为职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富有创意,对色彩、光影、构图气氛以及人物情绪的调控,都以个性化的表现,让作品充满情感张力,将作品的商业影像价值融入光影变幻、想象放飞的独特表达中。
朱汉举摄
朱汉举
1973年出生.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副会长,荣获“全球华人攝影十杰”,“中国文联新文艺全国拔尖人才”等称号。著书《姿态构成》、《创意人像摄影》,曾在80多个国家摄影大赛中入选。
作者说:
对于我来说,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就如同点燃了一盏烛光,温暖照亮了我在摄影的道路上永远前行,我将力争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摄影工作者。
评委说:
用纯粹的光影为柔美的人体做造型,用夸张和表演性的泼洒彩色粉末进行拍摄,朱汉举的作品创意新颖,充满了时尚的张力和冲击力,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一个处处有图像流动的社会里,身体转化为时尚文化的主体。朱汉举的作品作为文化节点,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留下一个影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