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场面精彩在细微
2018-01-16李香
李香
摘 要:场面描写的习作学生往往表现出会写但都不够精彩生动状况,笔者结合学生习作中暴露的诸多学情,在教学过程的探索、思考、实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场面描写几个细节,以期使场面中人物描写更加饱满,内容更加生动,使读者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关键词:场面描写;人物刻画;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84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个或众多人物,在特定的境界中,多个连续的时间段中的活动,即是一个具体的场面。”但是一个精彩的场面描写可以使人有产生置身其中的联想,从而印象深刻。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学习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从学生习作凸显出来的状态,大部分场面描写的水平基本定位在中年级,到了高年级没有表现出独特的新颖和生动。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为:选材千篇一律,场面空洞,人物的整体描写和特写镜头不够分明,人物特点与主题不够协调等等问题。针对以上的学情问题,笔者结合文本解析和探索、实践,引导学生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应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
一、明确场面描写的界定
给予场面描写的界定,笔者认为即是对特定时间段与地点内,由众多人物活动或自然场景的画面相结合,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特点,用环境烘托调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等联想手段协同描写,力求使场面描写生动而充满感染力。
二、理清点与面的关系
场面描写首先要理清整体场景的“面”和特写镜头的“点”的结合是否做到了详略分明,有机结合。所谓 “点”,通常指场面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主题性的中心人物;“面”则是主要人物以外的陪衬人物活动。点与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以“点”为主,以“面”配合;只见“点”而忽略“面”,不能称其为场,只能称其为典型的人物描写;有“面”无“点”, 散乱无章,就会泛泛而谈,空洞没有灵魂。点与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此场面描写才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下文所示:描写校运会开幕式:“今天早晨,期盼已久的秋季运会就要在同学们的兴奋中拉开帷幕了,你看,运动员身着印有中国龙标志的运动服,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操场上和观众们相互打招呼,整个操场一片沸騰。”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但是遗憾的是只顾及到“面”,而忽略了“点”。而另一个学生的描写显然关注了点与面的结合,加之语言的生动,令读者神往: “铃声一响,鼓声震天,操场上彩旗林立,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主席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我伸长了脖子眺望着我们班的方队,运动员们整齐的步伐使我瞬间嘴巴张成了O型,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女子阵营身着一身蓝色的裙装,头戴蓝色的贝雷帽,面带微笑,英姿飒爽,顷刻间,整个操场因这一靓丽的风景而沸腾,似乎连空气都瞬间凝滞了。”这位同学的描写不仅抓住点与面的结合,巧妙地设置了主次衬托,语言生动,把开幕式的场面写活了,使人读后产生联想,如临其境。
三、关注动与静的角度结合
场面描写以动态为主,源于它是由众多人物组成的共同活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静态的景物描写也包括在场面描写之中。场面描写要丰盈,不仅要写出人物活动的场景同时要结合环境的描写衬托。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送别场面写道:“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虽然只是一句话场面的环境描写,却很好地为送别场面渲染凄凉、沉重的气氛,烘托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和沉重心情,同时也为下文肖邦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奋斗的行为做了铺垫。这只是静态的渲染,效果已经跃然纸上;然而如果在场面描写时在静态描写中穿插动态描写,会使场面更加丰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长篇小说中,作者描写工人们筑路场景时就恰当地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饱含雨水的乌云,一望无际的森林,阴郁枯瘦的老榆树静态景物描写和匪徒的“洗劫”、捣蛋鬼的“破坏”,到处出现的“怠工”等动态场景有机的结合,真实再现了当时工人们筑路的艰辛,更好地烘托了人物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忘我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可谓是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场景跃然眼前。
四、抓住人物特点与主题的一致性
人没有了灵魂就如行尸走肉,好的场面描写首先必须围绕主题而展开,如:热闹的庙会突出“热闹”二字,书声琅琅的早读突出“认真”、上学路上的遇见突出“匆忙”的主题。场面描写的主题升华主要依赖于中心人物地刻画,所以习作中在描写人物的表现举止时必须与主题一致。《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片段中写道: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住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这段话以及其精妙和细致的语言通过当时场景各种人物所表现的耐人寻味的笑态,有力地突出本部作品着力揭示上层社会的中人物之间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的迥异主题,这也正是这些决定着他们最终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探究欲望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领导者”。在儿童的理解认知中,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是极强的,我们作为儿童成长道路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从习作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不同,细致场面关系,着力使场面描写精彩,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再现。
参考文献:
[1] 罗星明.浅谈场面描写及其教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2] 杨利群.关于场面描写教学——以《口技》为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