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初探
——以湖南凤凰泡水村为例

2018-01-16张发明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环境要素泡水风貌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筸子坪镇泡水村概况

1.1 区位特征

泡水村隶属湖南凤凰县筸子坪镇,东邻拉务村,南与欧阳村相接,西邻茶山村,北邻关刀村,所处经度109°35′29″,纬度28°10′45″。泡水村地处可怜山南侧山谷处,距离筸子坪镇3 km,县道XD48穿村而过,距离县政府35 km。是一个上连苗族纵深区—腊尔山区,下连州府的苗族村落。村庄占地面积15 000 m2,村域面积3.3 km2[1]。

1.2 历史沿革

泡水村原称下麻冲,始建于清朝,村民大多从人口密集的欧阳村迁移至此,以龙姓和吴姓为主。清朝初期,泡水村规模较小还是零散的自然村落。2016年三拱桥乡、筸子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竿子坪镇,泡水村隶属于筸子坪镇。2016年11月,泡水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图1)。

图1 传统建筑群(来源:作者自摄)

2 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

2.1 村落周边传统资源

泡水村海拔850 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周边自然资源丰富,该村寨坐落于山谷之中,依山临河而建,北山为可怜山,泡水河流经村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人文资源均匀地分布在村落内部,有庙宇4座,影壁2处,北面山上有石塔1座,村庄北边山麓有古井1口,传统建筑依山而建,风貌保存良好,构成别具一格的苗族乡土景观(图2)。

图2 传统资源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2.2 传统建筑分析

整个村落的传统建筑是具有典型苗族特色的石板泥砖木构建筑,基础由石板垒砌而找平,墙体由黄泥砖构成,外抹黄泥等材料,青瓦屋顶。村落整体上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典型的村落风貌。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分别从建筑结构与质量、年代、高度、风貌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估。

2.2.1 建筑结构与质量分析

村落建筑结构大致分为4类,其中,砖混结构最多占63%,砖木结构其次占23%,土木结构占13%,木构仅占1%(按面积计,以下数据同)[2]。

村落建筑质量分为5类:①建筑质量良好(占58%),新建建筑以及主体结构完好稳固,墙体、窗户、屋顶完好无损的建筑,不存在内外结构质量问题;②建筑质量一般(占24%),主体结构质量尚可,但局部结构质量存在少量问题,屋顶、墙体、门窗部分等局部有所破损,缺乏日常维护的建筑;③建筑质量较差(占11%),主体结构局部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筑屋顶和墙体有破损;④倒塌(占6%),建筑主体结构严重损坏,存在倒塌的安全隐患,屋顶和墙体破损程度较大,以及部分简易棚、牲畜棚和仓储用房等建构筑物;⑤在建建筑(占1%)。

2.2.2 建筑年代、高度分析

村落有明清建筑31处,占总数的23.13%,以点式分布在村落;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有5处,其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传统风貌建筑以及20世纪80年代和近几年的新建建筑。

村落一层建筑占18.52%;二层建筑占79.63%,属于传统风貌建筑和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建筑,多分布在村子中部;其余三层建筑散落在村子中。

2.2.3 建筑风貌分类评价

建筑风貌分4类:①风貌完整(占10%),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尚未被认定为历史建筑,但规划认为应按文物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②风貌一般(占24%),具有一定建成历史,外观质量较好,整体上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③与传统风貌无冲突建筑(占6%),能反映泡水村建筑特色,局部加入其他材质、颜色构件等的建筑;④与传统风貌有冲突建筑(占60%),包括外观已严重残损的老建筑(历史风貌特征无处可寻),与历史风貌特征冲突较大的新建筑,包括简易棚、牲畜棚和仓储用房等(图3)。

图3 不同风貌建筑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2.3 村落历史环境要素

泡水村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沉淀了许多的历史要素,其中有8种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①泡水河,从西向东,日流不息;②涵洞,位于村庄东侧,接近县道,自然形成,有水从中流出;③古井,位于村庄北山腰,常年出水,水质清澈;④土地庙,保存完整,供村民祭祀用;⑤石塔,祭祀建筑,供人祭拜;⑥寺庙,村民所建;⑦影壁,全村共2处,一处已毁坏;⑧旗杆垫石,只剩石头,原有3块,现存2块。对不同价值的历史遗存分类、分层,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特色内涵,可以体现古村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3](图4、图5)。

图4 历史环境要素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泡水村素来传统文化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①苗族银饰手艺主要用于苗族妇女的审美装饰,装饰系统全面,深受苗族人喜爱。②苗族医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的诊断方法。运用药物、推拿、针挑、蒸熏,拔罐等治疗方法,既保证疗效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③“苗族刺绣”手工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走出了尘封的大山,已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和地区。④“跳花节”有“东方情人节”之称,苗族男女青年于阴历“四月八”(此日相传为牛节,农事再忙地要休息一天)聚集在一起对歌跳舞。⑤湘西阳戏是湖南湘西极为盛行的地方剧种,阳戏演唱曲牌主要以板腔综合体为主,曲调主要由八大腔发展而成,南路曲牌阳戏一般委婉动听,柔和质朴,北路阳戏高亢悦耳,柔中带刚。⑥茶灯:茶灯结构简洁,明快流畅,是凤凰当地群众最爱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3 现状主要问题

泡水村现状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走向与肌理基本保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缺乏相应的总体规划,未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性要求,盲目建设使得一些历史环境要素和整体风貌遭受破坏。②现有村内道路已基本硬化,但路网系统仍不完善。现状路分为入村公路、石板台阶与水泥路相结合的道路、田间小道3个等级。目前,村内道路网主要由石板台阶和土路构成,路面宽度都在2 m以下,道路衔接不通畅,内部道路偏窄。③作为紧邻州府吉首市和凤凰古城的传统村落,其定位尚未得以体现,配套项目的参与度不高,除位于村西入口的村委会担任村务日常管理和会议功能外,2处垃圾处理点分别位于村里西侧和东侧,公厕1处位于村庄西侧,村落范围内无集中商业、文教、旅游服务点,产业优势尚未得到明显体现。④市政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村内电力电信设施接自镇上,村南侧有一变电站,线路沿着房檐铺设,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村北侧山上有面积较大高位蓄水池,沿山脚处建有十几个小蓄水池,分别到达每个村民家中。此种供水路径可满足除旱季外的其他季节使用,过年或旱季则靠南侧山村供水。村内主水管道为DN80镀锌管,次管为DN20。局部给水管网老化。村内生活污水沿村中道路设置,排到南侧泡水河中。村内消防车辆难以进入,未发现消防设施。

4 保护规划对策

古村落的风貌的形成,不仅包含其历史遗存的传统建筑、历史要素等内容,村落内的稻田、菜园等用地同样是构成古村落完整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规划布局是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手段之一,而村落保护的对象主要为村域环境资源、村落形态及整体格局、街巷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泡水村的保护共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与周边环境协调区(图6)。

图6 保护区划图(来源:作者自绘)

(1)核心保护区。指为确保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完整而划定的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规划面积为6.33 hm2。包括具有十分明显村落特征的建筑、村落周边山体、村落内部农田、街巷、水系、历史环境要素等内容。对划入保护区的区域,要求确保此范围内的建筑物、村道及环境不受破坏,不得进行除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新建或扩建活动,现有损害传统文化村落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

(2)建设控制地带。指在保护区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以村落未来发展地带为判断依据,满足村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协调程度,规划面积为10.08 hm2。主要包括名木古树、梯田、古塔、寺庙等内容。保护整体风貌以及周边环境和视觉景观,控制引导新建建筑风格,有选择地适当恢复古建筑。

(3)周边环境协调区。指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以山作为环境协调区的边界,面积为60.27 hm2,主要包括村落的原始风貌,衬托村落自然朴实的气氛及田园环境,主要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水系为主,禁止对地形地貌和水系有破坏性的开发行为。

除在地域上给予划分不同层次的保护范围以外,还要从不同特征要素上给予具体的保护措施:村域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山体生态保护田与园环境生态保护;传统格局及街巷空间保护;针对建筑不同的年代、高度、质量和风貌等的综合状况,分修善、改善、保留、整治改造4类模式进行操作实施;古井、古塔、泡水河、涵洞、土地庙、照壁、旗杆石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措施;对现存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

[1]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凤凰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环境要素泡水风貌
金银花泡水别天天喝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大黄泡水治便秘靠谱吗?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吃撑了 玩累了 睡多了?“节日三多症”该这样!
会计视角的管理会计学管理属性探析
治疗肾脏病的小验方
库车城市风貌
金融的生态特性、环境要素与法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