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2018-01-16丁晓红胡海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观光营造

丁晓红, 胡海洪

(1.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 淮安市广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休闲放松、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人们需要一个能缓解紧张工作压力、放慢生活节奏、愉悦身心的休闲场所;这样,处于城郊结合部,具有休闲、娱乐、观光、亲近自然等功能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成为了许多人的必然选择。

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即有利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并且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1 地域文化与休闲农业观光园

1.1 地域文化

文化,广义上讲,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1]。

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习俗及思想观念等。地域文化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形成特定的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

1.2 休闲农业观光园

1.2.1 休闲农业观光园概念

休闲农业观光园是指建设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农业生产、融合自然生态景观及结合农业、农村旅游而开发的,并以观光、旅游、度假、娱乐、学习等为目的休闲农业园区。

我国休闲农业观光园是伴随着现代农业转型及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起来的,它将生态农业、园林景观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综合农业和园林景观的复杂系统。

1.2.2 休闲农业园的发展

休闲农业园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由于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缓解都市生活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2];起初是乡村旅游的形式,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扩展到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我国农业观光园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是最早发展的地区,大陆地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及一些大城市,以休闲为目的观光农业园和休闲农场为主。

1.2.3 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3]。而且,地域文化景观是符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并保存着大量有形的物质景观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习俗,包括地域聚落、建筑和自然生态景观,以及物质化的传统文化习俗等。

笔者认为在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营造中,必须根植于所处的地域文化,融入当地的文化,延续地域传统文化景观结构,传递传统文化,真正营造出满足人们身心需求、愉悦心情的景观空间环境。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农业与农村的生产力、经济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农业生态景观,以实现农业景观的经济、社会价值。

2 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现状与不足

我国休闲农业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加快了发展步伐,各地区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业观光园,经济、生态效益日益明显。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休闲农业园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欧美等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景观环境营造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1 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设计趋同

研究表面,我国大多数休闲农业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个别项目甚至仓促上马,今天建一块,明天建一块,七拼八凑;或者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简单模仿迹象明显,规划设计趋同,没有整体统一的景观(图1)。

图1 人造水车及浮桥

2.2 园区设施不完善,管理层次不高

园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不完善,也制约了休闲农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区内道路不通畅,卫生设施设置不足,缺少足够的停车场地,休闲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个别设施质量差,品味不高(图2);还有一些园区缺少住宿或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游客只能“到此一游”,长效服务跟不上。此外,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些设施不仅是农业园形象的承载物,也是园区景观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2 景观桥(面砖已脱落)

2.3 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过度开发

经营者和建设者急于实现休闲农业园的经济效益,在缺乏前期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建设,不遵循自然规律,对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乡土环境的认识不足,造成对乡村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个别园区过度开发,修建如城市公园景区,不仅破坏了乡村自然环境,也使得休闲农业园失去乡土气息。

2.4 景观特色不明显,缺少品牌意识

纵观我国现阶段的休闲农业园,普遍景观特色不明显,要不是过于城市化,要不是所谓欧陆风情(图3),还有一些园区景观风格多变,粗制滥造;更多的是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认识不到我国各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在农业园景观营造中的作用。结果大量农业园景观趋同,人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园区,都似曾相识,缺少真正吸引游客的特色景观、品牌景观,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图3 欧陆风格民俗酒店

3 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景观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使我国的传统地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城市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丧失殆尽,许多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国休闲农业观光园,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各地都争先恐后建设所谓的“国际式”农业景观,失去个性特色,同样出现了类似于城市建设中的“千园一面”的怪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一味追求新、奇、怪的农业景观,结果反而使农业园失去应有的特色。其实,地域与景观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了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景观是不能称为景观的,失去了地域的联系,也就失去了景观的灵魂。因此,在现代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中必须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将农业观光园景观营造视为城乡融合的一个良好桥梁,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研究认为,地域文化在休闲农业观光园景观营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

我国休闲农业观光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发性项目园区景观雷同现象,大量农业资源被浪费,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失去竞争优势。休闲农业观光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客欣赏美丽的乡村田园景观、体验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建设及景观营造中引入地域文化景观,这有助于农业观光园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景观,可以区别于其他同类园区,有效发挥其地域文化优势。

3.2 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生活问题的出现,才使得乡村田园景观旅游成为一种可能,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小院、摘农家果”的时候了,而是向着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体验生活等方面转变。因此,对于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要求越来越高;在其中加强地域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观光园景观的文化品位,丰富其文化内涵,而且可以提高农业观光园的附加值;最终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地域旅游品牌,实现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

3.3 保护地域生态环境

我国大部分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风光,但是近些年城乡的高速发展及过度的、无序的开发,造成许多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水土流失、山体崩塌、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等现象日夜严重。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可以使园区内的各种生态景观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使园区内外地域景观环境相融合、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系统。农业观光园可以在建设前期对所处地域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及农业状况进行评估、整合,在此基础上展开农业生产、景观营造及相关活动项目的构思,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农业观光园的景观特色,还可以节约成本投入,达到景观特色、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实现对地域环境的保护和农业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

3.4 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地冲击下,一方面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国际式”的建筑、景观随处可见;传统的习俗、观念逐渐淡化,人们记忆中的传统古城、古镇、乡村聚落景观及街巷,大多已不见踪迹;城乡面貌的趋同现象也使得许多城市、景区建筑、景观等失去原有的吸引力,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旅游价值得不到体现。

休闲农业观光园作为新兴的休闲旅游点,其最吸引人们的,就是不同于城市和景区的农村田园景观环境及良好的体验活动,在园区内既可以休闲、娱乐、观赏景色,又可以达到体验农业生产活动、了解传统的民风和民俗、增长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

因此,在农业观光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利用地域文化创造出地域性景观环境,对园区内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创造出有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景观的同时,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可谓一举多得。

4 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设计师和建设者在休闲农业观光园景观营造时,须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作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景观要素,把握地域文化景观营造原则,合理运用营造方法,才能使地域文化在农业观光园景观中得以展现。

4.1 地域文化景观要素

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景观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农业景观、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四大要素,其核心景观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景、植被、建筑和民俗文化等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4.1.1 地形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是农业观光园景观基本构成要素,在景观营造时要按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适度改造利用,以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同时减少土方量、降低造价。总体上,在尊重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设计,对其进行适当的重新塑造,创建和谐平衡的自然景观环境[5]。

4.1.2 水景要素

水景是农业观光园重要景观要素之一,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水体景观要根据地形条件结合农业生产设置,要以自然水景为主,注意水体形状、大小、边界的设计;水是园林景观中的灵动性元素,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在农业园景观营造中是不可或缺的。

4.1.3 植被要素

植物是园区景观营造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不同地域都会有一些代表性的植物,它们不仅与地域自然、气候条件相适应,也与一定的文化联系着。园区中的植物要满足休闲娱乐和农业生产的双重功能,在景观营造时既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体量、色彩、形态等,也要注意调节观赏植物和农业植物的比例及植物季节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营造景观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体现景观的乡土气息、传承历史和文化。

4.1.4 建筑要素

建筑是任何景观环境中都不可缺少的造景元素,农业观光园中的建筑可以根据园区服务需要与功能定位,确定建筑的材料、造型和数量,可从地域建筑文化中汲取一些地方性建筑要素,运用到园区景观建筑中,体现农业景观的地域特性(图4)。

图4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设计与改造

4.1.5 民俗文化要素

民俗文化是当前农业观光园中被普遍忽视的非物质要素,很多园区比较重视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果实的采摘活动,但不够重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致使观光园同质化严重。农业观光园建造中要将风俗、习惯、宗教、戏曲等地域农耕文化融入到景观中,使园区景观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

4.2 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观光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情况,笔者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在休闲农业观光园景观中加强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的几点应对策略。

4.2.1 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

在农业观光园景观营造前,要对园区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作充分调研,对地域内特有的自然、农业、人文等要素作认真总结挖掘,利用现代技术在园区景观营造中加以运用,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创造出特色地域文化景观。

4.2.2 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

在对地域传统历史文脉认真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时代的艺术语汇对地域自然、人文景观重新整合,创造出人们认同的、有归属感的现代农业景观,使园区景观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的和谐之美,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增加景观的生命力。

4.2.3 地域标志性景观营造

所谓标志性景观营造,就是将地域文化中的一些乡村风貌、传说、历史事件、人文典故等,以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景观墙等艺术形式展示给人们,使观赏者从中了解到地域传统文化。这些景观,由于本身材料的质朴或特色的鲜明,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很好地融合,更能增加人群的亲近感[6]。标志性景观的营造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功能的需求,而且具有自然情趣,使农业园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2.4 民俗文化的发掘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包括民间艺术、节庆习俗、戏曲、歌剧等形式。在农业园区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场所,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民俗文化,必要时游客也可参与到其中,一起制作工艺品或一起歌舞、参与节庆的过程等,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切身体会到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

4.2.5 地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是基于特定地域的,其植物景观的营造必然是以农业景观为主的,特色农业对于农业景观的地域性表达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据地域特色农业植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及季节性等方面情况营造景观环境,并将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既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数量和经济价值,也可以增加农业观光园品牌中的地域文化价值。

5 结束语

休闲农业观光园作为新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其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及古村落保护传承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在其景观营造中也出现了千园一面、重复建设等现象,使农业园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地域特色。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营造中应加强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农业景观的同质化现象,而且可以使农业观光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景观,对发挥乡村旅游品牌的价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辞海:文学分册[M].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付华,吴雁华,穆建怡.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42- 446.

[3]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6):660- 665.

[4]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5]席静.重庆市地域性特色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吴益芳.乡村景观文化表现手法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10(3):46-49.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观光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