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IgD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
2018-01-16胡从华苏梦雅徐玉兵潘建华化范例
胡从华, 胡 斌, 苏梦雅, 杨 博, 徐玉兵, 潘建华, 张 玲, 化范例
1. 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上海 2013212.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广东 510000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液科,上海 20170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moma, 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即“CRAB”症状[1]。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时,容易忽略MM。现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诊断为IgD型MM的患者的诊断过程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1 病例资料
1.1 体格检查 患者男性,69岁,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1年,明显降低1 d”于2017年10月28日收治入院。体温36.0℃ ,脉搏88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2/90 mm Hg(1 mm Hg = 0. 133 kPa)。患者神志清醒,呼吸平稳,步入病区,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无贫血貌,无肝掌,无蜘蛛痣。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部:无头颅畸形,无巩膜黄染,无结膜苍白,口唇无紫绀,无扁桃体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部:胸廓无畸形,心率88次/min,节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及罗音。腹部:腹部平坦,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与四肢:脊柱无畸形、无压痛,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2 血清学及常规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为8.9×109/L,红细胞计数(RBC) 5.18×109/L,血红蛋白(Hb)153 g/L,血小板计数(PLT) 9×109/L。尿常规示尿蛋白(+)。血生化:球蛋白20 g/L,肌酐93 μmol/L,血清钙2.46 mmol/L。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4.87 g/L,IgA 0.39 g/L, IgM 0.19 g/L;血清游离轻链:IgD 1 456.680 mg/L,κ轻链6.48 mg/L,λ轻链 783.03 m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IgA、IgM未见明显单克隆条带,见单克隆λ轻链;加做IgD、IgE免疫固定电泳,发现单克隆IgD条带。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D-λ型。
1.3 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殖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占26%),且其中部分为体积较大、核型扭曲的异常淋巴样细胞,偶见幼淋巴细胞,提示须行骨髓活检及流式免疫分型。骨髓病理:骨髓送检穿刺组织,镜下见大部分为骨组织,仅见少许造血组织,三系细胞均可见到,三系细胞数目均减少,形态、分布未见异常;免疫组化:淋巴细胞数目未增多;浆细胞数目增多,约占有核细胞数的30%,呈单克隆性增殖,提示浆细胞增生性病变。因骨髓病理检查示造血组织少,不排除浆细胞肿瘤性病变。骨髓流式免疫分型:送检标本中可见约33.4%的异常细胞,其免疫表型为CD45(+)、CD38()、CD138(部分+)、CD19(-)、CD56(-)、CD20(-)、CD22(-)、CD79a(-),伴胞内免疫球蛋白Lambda轻链限制性表达,提示为异常细胞。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inv(10)(q11.2q23)[20]。
1.4 影像学检查及治疗 PET-CT:右侧腋下术后改变;两肺慢性炎症,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两下肺膨胀不全;甲状腺密度欠均匀,提示右侧腮腺混合瘤可能;血吸虫肝硬化,肝脏多发囊肿,胆囊结石,前列腺增生。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拟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甲强龙80 mg/d静脉滴注治疗1周后效果不满意,PLT上升不明显(24×109/L);确诊IgD型MM后,用含硼替佐米的方案进行化疗,2017年12月16日PLT上升至59×109/L,12月19日升为117×109/L。
2 讨 论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不典型。患者为老年男性,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且为唯一表现,病程中没有出现MM典型的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等症状。尽管MM患者可以出现血小板减少表现[2],但是仅以血小板减少为唯一表现的患者并不多见。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形态不典型,核型扭曲,呈淋巴样。典型MM异常浆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138CD56+CD19-CD45-。刘艳荣等[3]统计了202例初诊MM瘤患者浆细胞免疫表型,其中CD56的阳性率为70.85%、CD19阳性率为4.02%、CD45的阳性率为10.89%。该患者的浆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138CD56-CD19-CD45+,不是典型的骨髓瘤浆细胞免疫表型,须与少见的淋巴瘤(如浆母细胞淋巴瘤)[4]相鉴别。该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没有明显升高,常规免疫固定电泳未见明显IgG、IgA、IgM单克隆条带,轻链见单克隆λ轻链;加做IgD、IgE后,发现单克隆IgD条带。IgD在健康人血清中表达较低,仅为0~0.1 g/L[5-6]。研究[5, 7]认为,单克隆浆细胞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较正常水平有所升高,但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增高不明显时,常规血清蛋白电泳或者免疫固定电泳不易发现单克隆条带,或仅能检测出单克隆轻链,因此须同时进行IgD、IgE及游离轻链的检测。
IgD型MM占骨髓瘤的1%~2%[5-9],发病中位年龄为52~65岁[5-6],较其他类型骨髓瘤平均发病年龄稍低,且以男性居多。实验室检查以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到单克隆IgD为特征,以Lambda轻链为主(占60%~90%)[5, 7-9]。据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所血液室统计,2018年1月至9月共送检IgG、IgA、IgM、IgD和IgE样本6 191例,固定电泳阳性样本有1 986例,其中IgD阳性样本234例,约占所送检样本的3.8%,占阳性样本的11.8%。234例IgD阳性样本中,IgD-Lambda型有207例,占所有IgD阳性样本的88.5%,与文献[5, 7-9]报道一致。IgD型MM患者髓外累及比例较高,研究[5-6]显示,20%~60%患者在初发或病程中可出现髓外累及表现(如肝大、脾大和淋巴结肿大),骨质破坏、淀粉样变及进展为浆细胞白血病或髓外浆细胞瘤更常见。IgD型MM患者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比例更高,约为50%,而IgA型、IgG型MM患者分别为38%和31%;高水平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常提示预后不佳[10]。
IgD型MM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骨髓瘤相似,以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1, 5-6,11]。在应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药及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前,IgD型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6];另有文献[12]报道,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1个月,3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36%、21%。大剂量化疗后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延长其无病生存时间[8, 13-15]。研究[13]表明,单纯化疗患者的疾病总体生存期可达2年,化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体生存期可达5.1年。
综上所述,虽然IgD型MM发病率低,但初发时或病程中易出现髓外累及和病情进展,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尽早进行IgD、IgE免疫固定电泳及游离轻链的检测,避免漏诊或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