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8-01-16张淑青封志明樊建英相丛超李东玉

蔬菜 2018年4期
关键词:薯块种薯病斑

张淑青,封志明,樊建英,相丛超,李东玉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二季作区属于典型的中原二季作区,夏秋季高温多雨,不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和结薯,只适宜在早春种植早熟马铃薯。该区种植的马铃薯6月初即可上市,价格高,经济效益可观。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加大,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总结出了在河北省二季作区的气候条件下田间常见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马铃薯田间病害,保障马铃薯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早疫病

早疫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河北省二季作区春季最常发生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该病常造成枝叶枯死,严重时引起植株早衰,明显影响产量。近几年,由于河北省二季作区天气干旱、高温,导致此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在河北二季作区其危害程度高于晚疫病。

1.1 症状表现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生严重时也可危害薯块。发病时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最初在底部老叶上出现零星褐色小斑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具同心轮纹的褐色坏死病斑,与健康组织界限分明。病斑外围形成狭窄的褪绿环晕[1];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不规则黑色斑块,最终病叶干枯脱落。

1.2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病薯块上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水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6~30 ℃,因此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氮肥不足、中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病害发生严重。

1.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尽量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播种前施足基肥,适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稀植,生长后期保持田间通风透气,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并适当提早收获。(3)发病初期药剂防治方法:可选用80%大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苯醚·甲环唑600倍液,每隔7~10 d喷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2 晚疫病

晚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马铃薯病害,既造成茎叶枯死,又可使薯块腐烂,对马铃薯的产量威胁很大。此病分布广,在一季作区普遍发生;但在河北二季作区春季种植中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并不是常年发病;但每年的4月底—5月初期间,如果下雨或雾天较多,也会引起晚疫病的发生,防治不及时通常会造成产量损失,重病地块或病害大发生年份损失严重。

2.1 症状表现

病菌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雨后或清晨叶片背面更明显[2]。空气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最终导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时,初生见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严重时导致薯块腐烂。

2.2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若薯块带菌,播种后会导致不发芽。病菌喜日暖夜凉且高湿的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18~22 ℃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气温冷凉(10~13 ℃)且叶面有水滴时、温暖(24~25 ℃)且有水滴时,均有利于孢子囊直接萌发。通常马铃薯生长期内出现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时,病害发生严重。保护地栽培湿度大,更有利于此病发生。

2.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不带病菌的种薯。(2)种薯处理:播种前严格挑选无病薯块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必要时进行种薯消毒处理,可选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普力克)600倍液喷雾拌种。(3)加强栽培管理:选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加厚培土,保证薯块不露出地表;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种植田外掩埋。(4)根据天气情况,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 d喷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3 黑胫病

黑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因感病植株茎基部变黑而得名。此病害近几年在河北省二季作区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在重茬地块或多雨年份危害比较严重。

3.1 症状表现

黑胫病主要侵染根茎基部和薯块,从出苗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幼苗感病,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直至死亡,横切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切开薯块后,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种薯染病后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

3.2 发病特点

一般由种薯带菌造成,病菌先通过病薯切块扩大传染,可引起更多种薯发病腐烂,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以通过灌溉、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植株。发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染到新长出的块茎上。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的发展。通常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2)采用整薯播种,若切块,切刀要严格消毒。(3)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并彻底销毁。(4)种薯收获后,要适当晾晒,入窖前要严格挑选,贮藏温度控制在1~4 ℃,防止窖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

4 丝核菌病

丝核菌病属真菌性病害,又叫立枯丝核菌黑痣病、茎溃疡病等。植株感病后可导致出苗延迟,产生大量畸形、裂口、大小不整齐薯块等。幼苗生长期由于低温潮湿,植株生长受阻,或在质地较细的黏壤土上这种现象就更严重;在块茎形成期发病,则不能形成块茎。

4.1 症状表现

地下茎及块茎上形成黑褐色下陷病斑是丝核菌病的典型症状。该病的其他症状是植株生长不整齐、细弱,出苗晚。在出苗前幼芽发病的则不能出苗,感病芽即使出苗也不能正常生长。在匍匐茎的中后期发病的,会导致块茎畸形,停止发育;也易造成薯块表皮粗糙或裂纹。

4.2 病原菌及侵染特点

该病是由茄属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病原菌以菌丝的形式随病残体存活于土壤中;菌核残存于块茎或土壤中。幼芽受侵染一般是由种薯带菌所致,生长期感病会导致茎的溃疡[3];在匍匐茎、块茎上形成菌盘的一般是由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低温(12~15 ℃)、潮湿土壤易发病,病菌可直接侵入组织,形成坏死斑。通常是在茎叶开始衰退后,遇到低温潮湿时容易在成熟块茎上形成菌盘。在田间种植密度大、湿度高的条件下,生长中期会在贴近地表的茎上形成白色霜霉菌层,而在地下茎部都有典型的黑褐色坏死斑。

4.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3)发病重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4)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 min。(5)播种时用35%噻呋酰胺100~135 mL对水45 kg,均匀喷施于播种沟内;也可用22%氟唑菌苯胺6.3 mL对水100 kg或2.5%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200 mL对水100 kg拌种。

5 炭疽病

5.1 症状表现

马铃薯染病后初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根坏死,病株易拔出。茎部染病生出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有很多黑色粒状菌核。

5.2 发病特点

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薯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蔓延,孢子萌发产生牙管,经伤口或直接侵入[4],高温、高湿环境发病严重。生长后期,病斑上产生的粉红色黏稠物内含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到健薯上,进行再侵染。

5.3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2)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3)发病初期喷洒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注意交替用药。

6 环腐病

6.1 症状表现

此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我国发生比较普遍。地上部感病分枯斑和萎蔫2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端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卷曲,病情向上逐渐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内卷,似缺水症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最终导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后,薯块横切面维管束呈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出现环形或弧形坏死,故称作环腐,严重时皮层与髓部分离。感病块茎经过贮藏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幼芽很快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用手挤压可溢出白色菌脓。

6.2 发病特点

病原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薯切块时,可通过切刀传播。病薯播种后,细菌由导管进入地上部,使茎叶发病。新薯形成时,病菌又可传至新薯。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灌溉传播蔓延。该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23 ℃,致死温度为干燥条件下50 ℃、10 min,最适pH值6.8~8.4。

6.3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2)种薯处理:播种前进行晒种,淘汰病薯;切块时,切刀要严格消毒;此外,可采用50 mg/kg的硫酸铜溶液浸泡种薯10 min,有较好的效果。(3)生长期间注意排涝;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块集中处理。

[1] 赵勇.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5(24):49-51.

[2] 牛锦山.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191.

[3] 魏建军.浅析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16):127-128.

[4] 孙红敏.马铃薯病虫害及其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16):126.

猜你喜欢

薯块种薯病斑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红薯开裂原因分析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甜瓜霜霉病的病源生物学特性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轻松治癒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