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类化合物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018-01-16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1198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江苏省中药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1198)
肖立清 刘吉华(通讯作者)
青蒿素是我国发现并被国际公认的天然抗疟药物。青蒿素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无共轭结构和发色基团,方法学的开发有较大困难。本文对青蒿素类化合物各类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
1.化学分析法
青蒿素类化合物均含有过氧桥结构,可以用过氧基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如碘量法)。但是准确性低,现应用较少。
2.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广泛用于青蒿素类原料药及其制剂的鉴别中,该方法不破坏样品,操作简单。
3.色谱法
色谱法集分离与在线分析于一体,是目前各国药典收载最多的方法之一。
3.1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具有成本低、快速、直观等优点,中国药典2015年版青蒿素类原料药和制剂的鉴别方法均收载了薄层色谱法,但其灵敏度、分离能力都不如液相色谱法。
3.2 气相色谱法
青蒿素类化合物对热不稳定,在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时,一般都是基于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分解产物间接定量,通常以氮气或氦气作为流动相,无须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
3.3 液相色谱法
3.3.1 与紫外检测器联用 青蒿素和稀碱反应可生成化合物Q292,其在292nm波长处具有紫外吸收,进一步酸化碱液,则生成在260nm波长处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Q260。基于以上原理,可建立柱前衍生或柱后衍生-HPLC法检测青蒿素类化合物。
3.3.2 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响应值不依赖样品的光学性质,不需要柱前或柱后衍生化,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3.3.3 与质谱检测器联用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同时具有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现已被广泛应用。S Ali等[1]综述了近年来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生物样品中的液相分析方法,与HPLC-UV、HPLC-ECD相比,HPLCMS/MS方法灵敏度与准确度更高、选择性更好。
4.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基于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检测,具有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的特点。梁邵成等[2]制备了经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裸玻碳电极,可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5.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能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Y Mitsui等[3]制备抗青蒿琥酯多克隆抗体,建立竞争性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限可达0.1ng/mL。
6.其他方法
各种方法的联用可以取长补短,如提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其检测原理与ELISA相似,经过酶和发光两级放大,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Laura Zehnacker等[4]以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的双氢青蒿素,最低定量限可达90 pg/mL。
7.结论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不足。伴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分子印迹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制备出可以特异性识别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5],并成功与固相萃取技术等结合起来,若再辅以计算机软件,这将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6]。
[1] Ali S, Jafery N,Farhat K,et al.Analysis of Artemether& Dihydroartemisinin by high performance high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biological fluids-issues & solutions[J].Pak J Pharm Sci, 2017, 30(4):1395-1401.
[2]王辉, 杨培慧, 梁绍成,等.双氢青蒿素在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伏安行为与测定[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3):431-434.
[3] Mitsui Y. Development of a simple and specific 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rtesunate using an anti-artesunate polyclonal antiserum[J]. Tropical Medicine & Health, 2016, 44(1):37.
[4] Zehnacker L,Nevers M C,Sinou V,et al.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direct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hydroartemisinin in plasma[J]. 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407(25):7823-7830.
[5] Zhou J.Sensitive Artemisini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Polymeriz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2016:3114-3122.
[6] Mar M,Kupka T,Wieczorek P P,et al.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a gree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alytical sorbents[J].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8):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