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全国水稻主要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

2018-01-16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业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虫源稻区稻瘟病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预计2018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2017年,发生面积0.88亿公顷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0.6亿公顷次,病害发生面积0.28亿公顷次。发生特点:一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区域广,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二是二化螟在大部稻区呈明显回升态势,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重发态势明显;三是稻瘟病在西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局部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局部稻区存在重发流行风险。

1 发生趋势

1.1 虫害

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0.25亿公顷次。稻纵卷叶螟总体中等发生,其中长江下游和江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0.15亿公顷次。二化螟在大部稻区呈明显回升趋势,总体偏重发生,其中江南和长江中游大部稻区偏重、部分稻区大发生,华南北部、西南北部和江淮中等发生,发生面积0.15亿公顷次。三化螟总体偏轻发生,华南南部和西南北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3.33万公顷次。

1.2 病害

水稻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其中长江中游局部大发生,东北大部和西南南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0.17亿hm2。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局部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500万公顷次。稻曲病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中、晚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hm2。水稻病毒病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6.67万公顷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局部稻区存在重发流行风险。

2 预测依据

2.1 病虫基数

二化螟冬前越冬虫源面积和基数偏高,全国虫源面积分别比2016年和近5年同期增加6.4%和14.1%,平均每公顷活虫量分别比2016年和近5年同期增加58.3%和15.3%,其中江南稻区和长江中游稻区活虫数分别高达6万~13.5万头/hm2、3.3万~4.5万头/hm2,具备偏重以上发生的虫源基数;“两迁”害虫境外虫源地冬春季温度偏高,有利于其越冬和春季的虫源积累。据越南植保局统计,2017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越南北部发生面积剧增,接近2010年重发年份,具备偏重流行的毒源基础。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等病害在常发区由于菌源基数不断积累,田间菌源量大,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

2.2 耕作制度

当前,全国水稻主产区以种植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品种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的发生为害。主栽品种抗病性参差不齐,加之抗病品种田间占比低、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发生流行。南方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害虫辗转为害。另外,秸秆禁烧有利于虫源、菌源基数的积累和病虫害的加重发生。

2.3 气象条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7年冬季,全国呈现气温偏高、降水北多南少的特征,温湿条件适合南方水稻主产区螟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的越冬;2018年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福建、广东大部偏少2%~5%,有利于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本文有删节)

猜你喜欢

虫源稻区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
稻区冬闲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