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评价
2018-01-16王平
王平
(广安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阑尾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炎性改变。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较难忍受,疼痛的性质与阑尾炎的类型有关。若患者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钝痛,一般为单纯性阑尾炎;阵发性疼痛一般为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持续性阵痛一般为阑尾坏疽穿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临床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不仅影响了手术的疗效,同时也容易使患者出现不良情绪,预后。因此,本次研究分析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6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研究组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4.36±2.64)岁;对照组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28±2.55)岁。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下:第一,手术护理。术前应明确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禁食高脂肪、高糖、少纤维等食物,若患者为女性,应观察是否存在停经、月经、妊娠等情况。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了解腹痛持续时间、疼痛性质等,明确患者病情。对患者胃肠道反应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并进行对症处理;第二,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阑尾炎相关知识、手术流程、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避免对手术疗效造成影响,改善患者预后;第三,饮食护理。叮嘱患者术前禁食,部分患者可给予胃肠减压,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术后当天禁食,当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或肛门排气后,可以摄入一定的流质食物,第2d根据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正常进食,一般在术后3~4d可恢复正常;第四,病情监测。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切开敷料、腹痛程度等进行监测,观察并发症情况,例如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同时,术后还需要告知患者恢复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对手术疗效的忧虑,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口感染预防护理,具体方法如下:切口基础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当术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应在切口边缘铺设手术专用铺巾,固定于皮下筋膜,避免皮肤毛囊中的细菌进入伤口。切开胸腔、腹腔及深入手术区时,还应当用纱布垫掩盖切口边缘,减少皮下组织的暴露,降低内部感染发生率。同时,术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组织损伤,严禁将失去活性的组织留在伤口内,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手术时,在处理化脓病灶、胃肠切开、阑尾切断等操作前,应先用卫生纱布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若患者体内脓液较多,则应及时通过吸引器吸出。在对患处或其他有菌部位进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手册,一旦手套被污染,应立即更换,避免导致伤口二次污染。对于感染严重或创伤较大的患者进行缝合时,应先用渗盐水进行冲洗,可适当应用抗菌素,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38%,对照组术后出现9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0.71%。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χ2=4.767,P=0.029)。所有感染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3.讨论
阑尾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发生的炎性病变,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其中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导致急性阑尾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2]:第一,阑尾梗阻。阑尾与盲肠相同,一旦出现梗阻,会引发内分泌物集聚,导致内牙上升,对阑尾壁产生压迫,阻碍远侧血运,容易使细菌侵入,对黏膜造成损伤,最终产生感染;第二,感染。一旦阑尾腔内细菌出现感染,会直接侵入内壁,造成感染;第三,因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障碍,引发内脏神经反射,引发阑尾肌肉、血管痉挛,使细菌侵入,引发炎症。
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剧烈腹痛,且部位大多为右下腹,当炎症累及浆膜层、壁腹膜时,疼痛会固定于右下腹,原本的中上腹部、脐部疼痛会有所缓解甚至消失。阑尾炎发病机制是由于阑尾腔与盲肠相同,含有与盲肠腔内部相通的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阑尾炎,但一旦当阑尾黏膜受到损伤,即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感染[3]。另一方面,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感染致病菌会随着血液循环传递至阑尾,对阑尾周围组织造成感染,从而产生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及生活质量,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中一般对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容易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引发切口感染的因素也较多,例如年龄、机体营养情况、免疫力、阑尾病理改变、临床操作等。因此,为了保证阑尾炎患者的术后康复,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68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口感染预防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38%,对照组术后出现9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0.71%。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χ2=4.767,P=0.029)。原因如下:通过对术中卫生安全的严格控制,有效避免了细菌滞留以及消除工作不彻底引发的伤口感染。为了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皮肤消毒[4]。术中,当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应通过手术专用铺巾进行保护,并进行固定,减少皮肤毛囊中细菌进入伤口的可能性,切开胸腔、腹腔及深入手术区时,应采用纱布垫进行掩盖,减少皮下组织的暴露程度,降低内部感染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需要将无活性的组织切除并取出,避免因组织滞留引发的感染。此外,术中接触过脓液、细菌等器械、物品,均需要及时撤离,避免二次使用对伤口造成污染。术后伤口感染一般发生于皮下组织或缝合线周围,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伤口的情况,保证伤口周围的干燥、整洁,避免细菌入侵。通过全面的感染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若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应立即进行治疗并处理,一旦拖延,不仅会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还可能导致腹壁窦道。因此,术后2~3d应严密监测患者伤口情况,一旦发现切口存在红肿、触痛等症状,应通过75%酒精纱布湿敷,每隔3~4min更换1次,多数感染可一期愈合。若发现感染的时间较早,可以将缝线拆除,将异物去除并清创,适当引流;若患者脓液较多且感染已蔓延至深层组织,则应在冲洗后通过0.1%~0.2%雷夫诺尔引流条引流。若感染后切口裂开,且无异物,脓液较少,肉芽组织新鲜,则可采用蝶形胶布拉合切口,从而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5]。若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出现水肿,且长时间未愈合,一般是由于异物存留引发的,因此应及时寻找伤口中的异物并清除,再通过高张盐水进行外敷。若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较差,可在局部给予糜蛋白酶,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若患者已形成腹壁窦道,应先用刮匙将窦道中的脓液、异物、坏死组织等清除,并通过0.2%甲硝唑溶液进行反复清创冲洗,当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能有效促进切口的愈合。若患者存在合并全身感染的情况,则应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疗,对患者进行脓液培养、药物敏感等试验,结合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或采用妥布霉素、苄青霉素联合用药。
综上所述,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切口感染预防,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1]谢青路.经切口置管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75-77.
[2]刘波.全层缝合法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6,6(5):209-210.
[3]崔悦峰.阑尾炎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5,21(22):19-19,20.
[4]李生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48.
[5]赖建中.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与有效处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