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德地区恙虫病18例临床分析
2018-01-16胡建锋蓝志平
胡建锋,蓝志平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311600)
恙虫病,是恙虫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螨叮咬传给人,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引起恙虫病的为东方体属。临床上以发热、头痛、焦痂、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汪传英等[1]于1988~1992年对浙江地区恙虫病进行普查,未在杭州平原地区发现本病,但恙虫病在建德地区近年来发病率急剧升高,笔者在2014年4月1日—2017年9月30日共收治住院的18例确诊恙虫病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6例,占33.33%,女12例,占66.67%。年龄29~82岁,其中20~29岁1例,30~39岁 1例,40~49岁 2例,50~59岁 4例,60~69岁 6例,70~79岁 3例,80~89岁 1例,平均 57.7岁。农民16例,占88.89%,工人2例,占11.11%。发病季节为4~11月份,发病高峰为7~10月份。其中4月份1例,5月份2例,6月份1例,7月份6例,8月份1例,9月份4例,10月份2例,11月份1例。所有患者发病前3周均有野外活动史。
1.2 临床表现 本组18例患者均为突然起病,均有发热,体温37.5℃以上,其中超过39℃有15例,低于39℃的有3例。18例患者均出现斑丘疹,皮疹主要位于躯干部和四肢,为出血性斑疹,压之不褪色。分布不均,胸、腹、背部较密集,少数融合成片,无痛痒感。发热1~4 d后出现斑丘疹,平均2.6 d。其中发现有焦痂12例,占66.67%。焦痂分布耳后1例、腋下2例、下腹部3例、会阴部4例、阴囊1例、腘窝1例。伴有咳嗽6例,全身酸痛9例,剧烈头痛4例,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6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14例,下降4例;血沉升高5例;C反应蛋白升高12例。出现肝功能损伤16例,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的13例,谷丙转氨酶升高而谷草转氨酶正常的2例,谷草转氨酶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正常的1例。出现肾功能损伤4例,肌酐和尿素氮均升高。B超提示肝脾肿大者4例;肺部CT有5例提示支气管炎;粪便潜血阳性有4例。外斐反应18例均阴性。
1.4 方法 18例单用盐酸多西环素胶囊0.1 g/次,口服2次/d,并予相应的退热、护胃、保肝等对症治疗。本组病例经治疗均获痊愈。服用多西环素到体温降至正常2~4 d,平均2.8 d。红斑性皮疹在治疗3~6 d颜色变暗消退转归,平均4.6 d。18例患者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后出院,住院平均天数5.9 d,停药2周后门诊或电话随访无体温上升,焦痂均脱落。
2 讨论
恙虫病非临床常见病,有一定季节性,既往流行病学提示东南亚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但最近的资料显示,本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流行强度不断增强。但与此对应的是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非疫区的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本病误诊误治的发生率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所有患者发病前3周均有野外活动史,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组患者12例发现特征性焦痂,但均为非暴露部位,而且患者焦痂部位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此作为皮肤科医生,详细而全面地皮肤科体检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焦痂,就能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笔者治疗的患者入院时,血清变形杆菌外斐凝集反应均为阴性,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复查,外斐试验的阳性率较低,也有作者报道病程3~21 d,送检的血清外斐试验结果都是阴性[2]。开展恙虫病特异抗体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将有助于早期检测。恙虫病的治疗上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有特效[3]。笔者用多西环素胶囊治疗,均治愈。需要注意的是,多西环素有一定的肝毒性,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笔者治疗观察18例,均未发现肝功能异常加重情况。
对于恙虫病的预防主要有灭鼠防鼠,消除传染源;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恙螨栖息地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
[1] 汪传英,金国梁.浙江省部分市(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J].浙江医学,1994,16(5):309-310.
[2] 郑伟华,陈海斌,侯六生.广东省中山地区恙虫病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J].临床荟萃,2015,30(5):553-555.
[3] 辛克锋,李莎莎,韩明锋,等,恙虫病6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9):1 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