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秆黑潜蝇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8-01-16马海平
马海平
(新乡县植保植检站,河南 新乡 453003)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农村耕地越来越集中。一些承包大户根据市场行情核算成本和收益,权衡利弊,选择秋作物以大豆取代玉米种植。新乡县大豆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7年接近2666.67 hm2。种植结构调整后,管理技术与经验有待提高和积累。
由于2017年7月下旬至8月初持续的高温干旱,大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株高明显降低。同时,田间出现青枯和浇水后死亡面积扩大的现象。拔出植株,可见根部变褐,有的已经霉变长毛。剖开根茎仔细查看,发现髓部和木质部有黄至深褐色的幼虫粪便,确认是豆秆黑潜蝇危害。
1 地理分布
豆秆黑潜蝇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受害最重。
2 形态特征
豆秆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成虫为小型蝇类,体长1.8~2.2 mm,黑色有蓝绿光泽,触角3节,具芒。卵长约0.08 mm,长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幼虫体长3~4 mm,蛆形,黄白色,前气门小,结节状,8个气门孔排成两行;后气门较大,尾端突出,烛台状,边缘有7个气孔,中部有几个黑色骨化尖突。蛹长2.5~2.8 mm,橄榄状,金黄色,蛹壳上的气门特征与幼虫相似。
3 发生规律
黄淮流域大豆产区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大豆和其他寄主的根茬和茎秆中越冬,6月上旬末开始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产卵,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盛发,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期。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盛期在8月下旬,第四、五代在9月上旬至月底重叠发生。其中第一代幼虫危害春大豆,第二、三代相继危害春大豆和夏大豆,第四、五代主要危害晚播夏大豆、赤豆、豇豆等。
该虫发生最适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80%以上。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旬雨量在30 mm以上时,有利于越冬蛹羽化,滞育率低,第一代有效虫源增多,危害加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旬雨量在40 mm以上时,第二代可能大发生。
分枝偏少、节间短、叶色深、绒毛密而斜生以及前期生长快的大豆品种,均有较强的抗虫性。春大豆比夏大豆受害轻,早播、主茎粗壮的比晚播大豆受害轻。寄生蜂对此虫有较大抑制作用,主要有瘿蜂、金小蜂和广肩小蜂等,寄生幼虫和蛹体,一般后期尤其越冬蝇蛹绝大部分被寄生。
4 危害症状
豆秆黑潜蝇的卵多散产于大豆上部叶背表皮下,幼虫孵化后先在叶背面向附近叶脉潜食,自主脉蛀入,经主脉蛀入叶柄,再潜入侧枝或主枝茎髓部,向下蛀食,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老熟幼虫在茎秆壁上咬一羽化孔,在羽化孔四周的茎内化蛹,在大豆秸秆、叶柄中及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以后陆续羽化。成虫吸食花蜜,雌虫还常以腹末刺破叶片表皮吮吸汁液,造成白色伤孔。
受害大豆植株的水分、养分输导和转化受到严重影响,轻则叶片变黄,植株细弱矮小,分枝和结荚少;重则枯枝和死苗。苗期被害可致死苗或后期早衰,荚少且小,常无籽粒,或籽实不饱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5 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处理越冬寄主,将大豆等寄主秸秆用泥封闭或作为饲料随铡随用。并可采用豆田深翻、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等措施使越冬虫死亡,或于大豆开花结荚期浇水,不仅能消灭入土幼虫,还有利于大豆增产。
5.2 药剂防治
夏大豆开花期,平均每株有虫1头时,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3 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3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1] 马奇祥.经济作物病虫实用原色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侯慧颖,张玉训,陈丽.绿豆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9):34.
[3] 盖钧镒,夏基康.我国南方大豆资源对豆秆黑潜蝇抗性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9(2):115-121.
[4] 韩菊红.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3):109.
[5] 李海权,郭满平.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和温度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14-16.
[6] 韩昆仑,李奎亮.玉米、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7(9):29.
[7] 王启明,李方远,徐心诚,等.干旱胁迫对花荚期大豆叶片细胞膜透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5(8):39-42.
[8] 王璐,李吉民,刘清瑞.大豆新品种驻豆11号免耕覆秸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种业导刊,2016(5):11-12.
[9] 蔡承智,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 Fischer,等 .基于AEZ模型的我国大豆产量潜力的农作制区划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6(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