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雅慧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肠病经验

2018-01-16乔会侠韩翠宁黄雅慧指导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胃肠病黄连螺杆菌

乔会侠韩翠宁黄雅慧(指导)

脾胃湿热证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其比例达到86.41%,涉及西医多个病种,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等[1]。临床多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具有慢性、复发性、缠绵难愈的特点。黄雅慧主任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脾胃病30余年,在脾胃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诊疗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现总结老师辨治脾胃湿热型胃肠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雅慧教授宗法薛雪、吴瑭、李杲之言,上溯《内经》、《难经》、《伤寒论》,旁参刘完素、朱丹溪、何梦瑶等各家,并结合自己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脾胃湿热型胃肠病病因乃内外因相合而致。薛生白在《湿热条辨》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临证指南医案》云:“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如外感湿邪,必易化热。”叶天士云:“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内伤劳倦及情志失调。金元·李杲云:“湿热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而,饮食不节、内伤劳倦皆可导致脾运失健,水湿不化,湿邪化热,湿热酿生。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常起居无常,睡眠不足,情志失和等导致情志不畅,肝郁日久化火,火热灼津为痰湿,正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指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或气机不畅,木郁乘土,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之邪,如“中暑、中湿,梅雨长夏季节,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易感湿热之邪”。黄老师结合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菌(HP)感染也是脾胃湿热证的重要病因之一,它具有“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如慢性、复发性、缠绵难愈。HP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可见口黏、口苦、口臭,胃脘痞满胀痛,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等,这与脾胃湿热证十分相似,因此黄老师将其归属到“六淫湿热之邪”范畴。这一观点已被诸多的研究证实。如王洁等[2]通过对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发现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占绝对优势。刘长明等[3]招募1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发现HP感染率为49.37%,其中脾胃湿热占69.2%。张旭东[4]通过分析150例HP所致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特点,发现不同证型中HP阳性率的分布是: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郁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脾胃湿热证 HP阳性率为90.38%。

黄老师认为无论是外感湿热之邪,还是内生湿热之邪,或者内外合邪,困阻脾胃后均可引起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湿热中阻、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湿热壅遏,母病及子,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则停痰留饮;湿热阻滞,下注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湿热之邪兼有湿邪的黏滞重浊之性,又有热邪的熏蒸炎上之性,两邪困阻脾胃、弥漫三焦,导致上焦不宣,中焦不化,下焦不利,气机升降失常,常常引起脘腹胀满痛,食欲不振,口黏、口苦,便溏不爽,尿少黄,舌苔黄腻等症。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牵涉到肺、肾、膀胱三脏。

2 辨证重舌象、抓主证

辨证中黄老师十分注重对舌象的观察,强调“有一分黄腻苔,就有一分湿热”,舌苔满舌则湿热重,苔局限于舌根则湿热退,而苔净表示湿热已清。《辨舌指南》云:“黄苔者,里证也……胃中火盛或邪遏胃虚,土气洋溢,均能见此,初起微黄不滑,次者深黄苔尚滑,甚者干黄焦黄也。”“黄色舌苔,浅黄腻薄者,微热也。干涉深黄腻厚者,大热也。”“腻者有形,揩之不去,为秽浊盘踞中宫。”《临证验舌法·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云:“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中医诊断学》云:“黄苔,主脾胃病,主里证、热证。”另外黄老师强调辨证一定要抓主证,主证不明,无以选方。脾胃湿热型胃肠病必有它特征性的症状,如在上焦可见口黏口苦,中焦可见脘腹胀满痛、纳呆,下焦可见便溏不爽,舌苔必黄腻。黄老师强调脉象仅供参考,如“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故本病辨证的重点就在于察舌象、抓主证。

3 治疗以三仁汤为基础,灵活化裁

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上黄老师注重从三焦分消湿热,上焦采用“提壶揭盖法”以宣肺发越湿邪,中焦采用“培土制水法”以健脾利湿,下焦采用“通阳法”以利小便,使湿从三焦分消,湿去热清则病易愈。在以上理论认识基础上黄老师筛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为基础,灵活化裁,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法此方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肠病疗效卓著。三仁汤原方治疗湿热证,湿重于热者,故方中多用苦温之药,如白蔻仁、半夏、厚朴,而对于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显然不行,因此黄老师去掉滑石,加用加左金丸,黄连6~9g,吴茱萸3g,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泻肝火、降逆止呕、和胃制酸之效,为治灼热烧心要药。同时黄连配半夏辛开苦降,调寒热、通气机、散痞结。通草改为车前草,车前草甘而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较通草利小便的作用更好。杏仁有小毒减为10g,生薏苡仁甘淡,健脾渗湿而清热,药食同源,加量为30g,厚朴加量10g以燥湿、下气、除满。全方薏苡仁30g,白蔻仁、杏仁、厚朴各 10g,半夏 12g,黄连 6g,吴茱萸 3g,车前草 15g,竹叶10g共九味药,共奏清热、宣上、畅中、渗下之效,达到三焦通畅、湿祛热清、脾胃调和的目的。药理研究[5]表明,薏苡仁具有抗炎,增强免疫,抗氧化作用,因而能提高胃粘膜自身防御功能;白豆蔻可抑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促进胃液分泌,从而起到芳香健胃作用;黄连含黄连素、黄连碱,具有利胆、抗溃疡、清除HP的作用;半夏能抑制胃酸分泌,抑制溃疡形成;车前子亦有抗溃疡及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以及溃疡面的愈合,可清除幽门螺杆菌,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29岁,以“胃脘灼痛、反酸3天”为主诉,伴有心烦体重,口臭,纳差,大便不畅,无心慌、头晕、黑便。既往喜饮酒。血压120mmHg,腹平软,上腹部压痛阳性,肠鸣音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心电图:正常。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14C呼气实验:HP阳性,诊断:胃痛(脾胃湿热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治法:清热利湿,和胃止痛。三仁汤化裁(薏苡仁30g,白蔻仁、杏仁、厚朴各 10g,半夏 12g,车前草 15g,竹叶10g,黄连 9g,吴茱萸 3g,蒲公英 15g,瓦楞子(先煎)、海螵蛸(先煎)各 30g,白芨、元胡各 15g,7剂,水煎服,1天1剂)。二诊:患者诉服3剂灼痛、反酸明显缓解,7剂服完症状消失,但食欲改善不显。黄腻苔较前明显减退,遂在上方基础上加莱菔子15g,焦神曲、焦麦芽各15g,继服14剂。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苔稍厚腻,脉细滑,遂在上方基础上减蒲公英,加黄芪15g,继续服用2周余,6周后复查胃镜及HP,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进入瘢痕期,14C呼气实验:HP阴性。嘱患者清淡饮食,勿饮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患者青年男性,酒食不节,损伤脾胃,酿生湿热,以及热毒(HP感染)犯胃,而致脾胃湿热。湿热蕴阻中焦,热盛肉腐,胃络损伤,而见胃脘灼痛、反酸;湿热下注可见大便不爽;湿热熏蒸,可见心烦、口臭;湿热困脾,运化失司,可见纳差。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和胃止痛为法,三仁汤化裁,另加入白芨生肌敛疮,瓦楞子合海螵蛸制酸止痛,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其中苦寒之黄连、蒲公英均有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1]刘路路,吴秀艳,王天芳,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分布及处方用药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85-689.

[2]王洁,黄恒青.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1):52-54.

[3]刘长明,冯全林,张剑治,等.CAG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IL-10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0(21):1271-1274.

[4]张旭东.幽门螺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30-31.

[5]刘越洋,黄雅慧.抗HP苦寒中药对脾虚大鼠胃粘膜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2):45-46.

猜你喜欢

胃肠病黄连螺杆菌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
不一样的“双黄连”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胃肠病学》杂志投稿、审稿系统网址变更和定价变更启事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