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研究

2018-01-15徐玉明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路径探究高职院校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机构,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始终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高职院校也对此做出积极探究,以期更好的做好职业对接工作。在此,笔者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途径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农民;路径探究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稳步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聚焦于农民群众的素质教育问题,致力于打造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新时代的农民群体。由此,怎样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式农民,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特征入手,明确高职院校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其路径做出积极探索。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我们常说的新型职业农民(即新型农民),指的是那些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生产技术来经营现代农业产业的新时代农民群体。从经济视角着眼,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的供求规律,是农业现代化的产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国内农产品的供需矛盾问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总量不断攀升,人口的增长势必会导致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农产品市场的需要,极易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脚步,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当今时代,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主体多元化、农业机械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往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收成的好坏全凭老天爷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与之相应的是一系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了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群体急需一大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注入,新型农民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现路径

1.优化办学格局的顶层设计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培养目标,各地方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传统的农民培养模式,从思想转变着手,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做好资金投入与统筹工作,形成“政府买单,高职院校主导,教育机构竞争,农民自主选择”的格局。为此,首先我们要在遵循农民根本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调配各类培训资源,由地方高职院校为主导,开展与时代特色相匹配的农业培训项目。其次,我们也可以采取竞争投标的方式,让农业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农民培训项目的投标。地方高校与政府则充当监督与测评机构,以保障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也可以互通有无,积极开展校与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以期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促进教育要素的“三层对接”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理论以及相应的创业经历。如何促进农民群众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做好教育要素的“三层对接“工作。第一层对接即专业与农业产业的对接。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独特的产业结构类型,尽量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地的农业发展体系相匹配。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与当地人民政府形成人才合作关系,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在高职院校的主导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第二层即课程与农村企业相对接。高职院校自来便是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为了适应社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遵照农村企业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创业的实践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学历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三层即教师与农民合作社相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于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质量,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的联合体。高职院校教师应在充分收集各种社会素材的基础上,对创业案例做出详细分析,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做好教材内容的拓展工作,用豐富的岗位实践不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使之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共同指导新的实践工作的开展。由此,高职教师可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积极参与合作社企业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项目开发,为农民创收、增收提供服务。

3.创新师资队伍的聘任考核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处在初步摸索环节,缺少必要的专业师资力量。为此,高职院校不得不进一步加大师资投入,在聘请更多专职教师的同时,定时邀请校外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帮助学生集众家之所长,不断吸收前沿实践成果,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充分重视起对相关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不断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对于被聘教师要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进而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教师流动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发挥榜样的领导带头作用,通过“金牌培训师”等评选工作,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其教学的自主性。

4.强化培养过程的政策保障

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为了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我们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让大家充分的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了解与支持,让更多的农民积极投入到祖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来;二是深入实践,做好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及时对全国各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验进行交流,积极分析问题,搞好研究,争取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关怀与支持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树立积极参加学习的观念。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农民弃耕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为农民群体提供了另一条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这一工作的贯彻落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人口问题,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人才基础。由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宽办学经费的融资渠道,如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农民教育捐赠、吸引行业企业对农民教育投资等。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是大势所趋,它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浪潮,又缓解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人口与发展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新生事物”崛起的必然性,并做好与之相应的对接工作,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黄慧; 潘意志. 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2] 束剑华; 李振陆; 邬雨刚; 刘海明.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院校定位与转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01).

作者简介:徐玉明(1977.05—),男,河北怀安人,汉族,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计算机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路径探究高职院校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