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

2018-01-15呙小明黄森汪世珍

文教资料 2018年3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加坡国际化

呙小明 黄森 汪世珍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我国也在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备受瞩目,国际化特色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为新加坡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人才,值得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学习和借鉴。本文探讨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特色并深入思考其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实力较弱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战略、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启示。

关键词: 新加坡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国家竞争力位居全球第三,从五十多年前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崛起为人均GDP高达58665美元(2017年数据,全球排名第六,亚洲第一)的新型工业化国家,这一辉煌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新加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和高效率的人才战略发挥。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在2018年的QS大学排行榜中就分别位列第15名和第11名。2017年胡润研究院发布全球受教育程度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加坡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尤其是直接培养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制度,更是值得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学习和借鉴。国际化特色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为新加坡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人才。本文将探讨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特色并深入思考其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实力较弱的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战略、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启示。

一、新加坡高等教育体制简介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公立大学,目前共六所,即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Design)、新加坡理工大学(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新跃社科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可以颁发学士学位以上(含学士学位)的文凭证书。一部分是公立性质的理工学院,颁发专科文凭,共五所,即义安理工学院(Ngee Ann Polytechnic)、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 Polytechnic)、淡马锡理工学院(Temasek Polytechnic)和共和理工学院(Republic Polytechnic)。在理工学院结业后可直接就业或申请新加坡公立大学继续深造。最后一部分是各类私立大学和学院,数目众多,多为国内与国外名校联合开办,非常具有吸引力。

新加坡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即使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2009年,新加坡政府也并未减少对教育的投入。新加坡高等教育资金主要投入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公立高校四类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公立大学获得的投入远高于其他类别,更加凸显其精英教育的特点。

鉴于中国高校多为公立高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资并监管,公立性质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借鉴新加坡公立大学和公立学院的国际化经验。

二、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正式提出了在21世纪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国家化战略,以培养出全球化人才,维持本国经济快速发展,保持本国整体的竞争力。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办学目标的国际化

新加坡的大学注重在培养目标上打造国际化的愿景,使得国际化成为各项学校层面政策措施的重要精神来源。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办学目标是“成为一所全球一流大学,立志影响未来”,它强调自身竞争的对象是全球伙伴,而不仅仅局限于新加坡或者亚洲,并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球教育的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众多全球性的活动,如频繁的学生交流、教师培训、联合办学、国际会议等,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环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校长更是坦言,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伟大的全球研究型大学,要为全球提供最高标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致力于发展成为卓越的国际化理工学院,因此注重学院的跨国合作,尽力为学院师生们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和海外学习的机会,其“教学工厂”的理念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中之重,促进教师水平的国际化,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声誉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教师国际化的主要方式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引进来”这一方面,新加坡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小组,每年在全球寻找那些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予以引进,引进对象包括校长和普通教师。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就走在前列,各自有超过50%的教师来自国外,其中不乏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等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走出去”这一方面,新加坡本国教师多半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各大学十分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前往他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进行项目合作研究等。新加坡的大学会为老师出国访学或科研合作等提供经费支持。因此,在新加坡的大学可以享受到国际顶尖科研经验、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些无疑都极大地加快了新加坡大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授课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开国之父李光耀曾说:新加坡选择英文作为主要语言,让每个新加坡人享有公平的机会[2]。因此,英语成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才是各民族的母语。英语为教育機构第一学术及教学语言,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实行双语教育,所有课程以英文为主,反映了其在语言上的国际化程度。第二,课程形式的国际化。新加坡的大学积极推进与国际顶尖大学开展各种课程教学方面的合作项目,以期在课程方面与国外优秀大学保持统一。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东京大学、纽约大学等一起开设了近百个双学位、联合学位、并行学位等课程,这些课程一部分在新加坡进行,一部分在海外合作大学进行。又如南洋理工大学积极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院校进行双学士、双硕士课程、博士合作培养等项目[3]。第三,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新加坡的高校及时了解世界科研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设置,要么直接用国外最新教材,要么通过教师培训获取最新资讯,保证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最先进和与时俱进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敢于跳出安逸圈,获得全球化视野。

(四)学生群体的国际化

学生群体的国际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新加坡大学吸引的留学生数量众多,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每年的外国本科留学生数量占本校学生的20%左右,研究生比例更高,达到50%以上,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和各大学都会提供巨额的奖学金和补贴,尤其在研究生层面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大学本身良好的声誉能够吸引外国学生。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为校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更好地体验多元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本地学生走出去机会多。为了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人才,新加坡各高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活动。譬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推行海外学院项目,即在世界各地开设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海外分院,如美国、中国、瑞典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到这些海外学院的校园内进行学习或者实习,可以进修课程也可以去公司工作[4]。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能够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近2000人。又如南洋理工大学实施了“全球浸濡计划”,即让本校的本科生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至少一年。这些国际化的学生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经验,又可以方便学校建立全球声誉。

(五)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活动在全球范围的活跃度,主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的机会。新加坡的政府机构如教育部和国家研究基金会为此付出大量投资,他们重金全球招聘,吸引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专家来新加坡进行科研活动,对国内科研水平高的学者进行大力资助。因此新加坡的大学拥有若干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在癌症研究、量子力学、细胞学等领域颇具国际影响力。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IBM联合创建学院进行研发,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七所著名科技类的大学建立全球科技大学联盟,整合优势,加强科研领域的跨国界合作[5]。

(六)管理的国际化

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新加坡有着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每门课程的质量都有定期的校外评审,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多来自于国外有名的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由于其所上课程的国家化水准,一毕业就能获得国际学术机构的认可。又如南洋理工大学,各个院系都聘请外国专家组成国际咨询小组,对院内学科的设置、科研的水平、课程的质量等进行评估和考核。在人事制度管理方面,新加坡各大学教授的招聘、评估和晋升要由国外著名同行教授推荐,以保证师资方面的国际化先进水平。

三、新加坡经验对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启示

我国各地地方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新加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新加坡高等教育在政府明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办学目标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等各种途径,成功地建设了多所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院校,其经验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较为弱势的地方高校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在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方面,我国地方高校急需更多财政投入。新加坡政府在高等教育上投资巨大,而国内地方高校相对而言获得的政府资助力度较小,我国政府本身对教育的投资有待增加,其中大部分资源流入部属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在利用资金引进优秀人才方面比较受限。毕竟,没有优厚的待遇无法吸引海外一流的人才,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无法购置先进的教学科研器材,师资和教学科研设备又是人才培养地核心支柱,因此地方高校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才可能在国际化进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其次,地方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们要更加重视国际化的作用,树立起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并将它融入各种具体学校政策中,让全校师生都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譬如将国际化融合进学生的课程教学、教师的绩效考核、行政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等。具体可以通过资助方式鼓励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以及引进国外优质人才、引进国际教材和课程等资源对国内形成倒逼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地方高校严格执行力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最后,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应致力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从国外高校吸取的经验本土化,细分市场,避免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开展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各种师资、学生的人员交流,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等,专注于某些特色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尽力向国际化水平靠拢,甚至领先全球水平,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机构。

参考文献:

[1]何崇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发展探析[J].文教资料,2010(24):124-126.

[2]吕燕宁.新加坡高等教育观察与启迪[J].北京教育(高教),2015(Z1):124-126.

[3]刘进,张露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六)——以新加坡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11):60-65.

[4]NUSEnterprise.NUS[EB/OL].http://enterprise.nus.edu.sg/educate/nus-overseas-colleges.2017-03-18.

[5]邱錫光,林銮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5(1):6-9.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7-GX-31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水平测评与路径选择——以重庆为例;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Y176016):新常态下外语院校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与路径研究。

通讯作者:黄森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新加坡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