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如何防秋燥
2018-01-15蔡承穆刘娜张燕利张建东
蔡承穆 刘娜 张燕利 张建东
进入晚秋,天气渐渐变凉,气候逐渐干燥,人体容易受凉,出现鼻塞、咳嗽、声哑,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其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痒等。
《黄帝内经·素问》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以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简单总结就是:秋季养生,要顺应天时,重在润燥养阴,敛气护肺。中医认为,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主气,其中“湿为长夏之主气”、“燥为秋之主气”中医还认为肺属金,通气于秋。秋季肺部功能比较旺盛,此时既是养肺之时,也是极易伤肺之时,因而秋天重在保护肺部的健康。长夏后秋季的干燥视为燥邪,燥邪易侵犯肺脏,因而有“燥伤肺”之说。人体肺脏十分娇嫩,不耐湿,更不耐燥。燥邪侵肺会使肺脏极易发生病变。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进入深秋季节,秋凉干燥的气候对人体不利,入夜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气侵入。
1.对付秋燥,中医经常用养阴的方法。阴,即人体的阴液,包括阴精、血液、津液,是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养阴,就是要注意对这些物质的保护和滋养。汗为人体阴液所化,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能大汗淋漓,以防阴液耗损。多吃具有清肺润燥、化痰润肺的食物。要少吃寒凉食物。尽量少食燥性的食物,燥易伤津液,例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
2.根据中医学“燥则润之”的养生原则,常言道:“入秋萝卜胜良药。”由此可见,入秋后可以多食胡萝卜,还可以吃些藕、梨、木耳等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可多食用一些蜂蜜、芝麻、乳制品之类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以保护肠黏膜和肠道功能;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服用具有健脾补胃功效的莲子、山药、扁豆等食物。
3.容易在秋季出现燥咳的人多喝水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要多喝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也可自主润湿呼吸道:将热水倒入杯中,将鼻孔对着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5~10分钟,早晚各一次。
4.秋季防燥还需注意室内湿度,根据医疗气象学研究,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纤毛的运动会变得十分缓慢,灰尘易附在黏膜上,喉部受到刺激而咳嗽,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因而秋季室内湿度低于40%时,应经常洒水或使用加湿器调节。另外,在室内养些能净化空气、涵养水分的绿色植物,睡前在卧室里放一盆干净的冷水,均可缓解燥气。
5.起居方面,要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敛以养阴,早起可顺应阳气舒长以护肺。
6.适当保暖,避免风寒袭肺引发疾病。同时适当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以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发生。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