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2018-01-15唐楠

文教资料 2018年30期
关键词:英汉互译解释性

唐楠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语言的交流日益频繁,英汉语言的认知隐喻翻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翻译与隐喻的联系进行分析,并针对隐喻、隐喻翻译及认知隐喻翻译的概念实质进行阐述,提出映射对等翻译、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等形式的选择方式,希望可以方便人们的理解。

关键词: 英汉互译 认知隐喻翻译 解释性

在英汉互译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与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化的翻译过程是解释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但是目前,部分人对于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不够充分,具体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研究分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翻译与隐喻的联系

简单说,翻译者语言翻译的过程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把译者所阅读的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的活动进而产生译入语文本的过程。要进一步了解翻译与隐喻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翻译与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其本质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翻译者发现始源域的某些实体与目标域的实体蕴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时,翻译者就要进行要始源域本体与目标域喻体之间相似性及联想性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翻译活动的隐喻本质特征与功能。从本质特征的方面来看,二者的本质上都是解释性的,语言的翻译者不管是如何处理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质上都会与原作有所差别。大体上来看,翻译就是凭借翻译者的经历及经验对文化现象及异域风情的理解。从基本功能的方面来看,隐喻是通过某一经历来进行另一经历的理解,可以通过原有孤立相似性进行隐喻,也可以创新相似性。“翻译是人类用某一语言社团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语言社团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输入新的文化或非文化的知识。例如,外国人从我国学到的四大发明、饺子、武术、天人合一理念等文化知识,我们从国外所学到的科学技术等。

(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是解释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1.翻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也是翻译者追求跨域映射的隐喻化过程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隐喻的构制过程中,本体、喻体就已经存在,但是翻译隐喻化时,喻体是在翻译者本体喻体的联系中所产生的。也可以说,翻译喻体的形成过程是翻译者进行解码、编码推理的过程。通过语言的异质性和同质性的分析,就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解。语言是具有区分民族的属性,一个人的语言认知、发展、形成与其他民族的语言特点基本上是没有相同之处的,特别是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没有完全类似的语言。不同社会环境的语言标签不一样,同一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关系内容也不一样。这是翻译的隐喻化的难点所在。由此可见,语言不仅具有同质性还具有很大的异质性,由此可以看出隐喻化的翻译过程中,解释性和创新性的和谐统一[1]。

2.解码阶段体现翻译的解释性

通常情况下,影响翻译者解码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因素和非文化因素两种。其中文化因素是主导。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首先,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的差异,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一个受社会成员及语言影响的过程。不同语言社团原型有很大的不同,即便形成相同原型,其概念蕴涵也会有所差异。概念所表达的关系、内涵和外延也会受到民族归类方式的影响。其次,各种心理图式同样会引起原作的文化感。最后,翻译者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系列因素也会对创作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话语力、赞助人、文学诗学等,使得翻译者的解释被限定。

3.编码阶段体现翻译的解释性和创新性

与翻译者编码的因素与解码的因素大体相同,都可以分为文化和非文化因素两种。在翻译者编码时,跨域映射不仅要注意原文作者意图的体现,还要注意两种文化的双重限制。首先,原语概念的首选蕴涵传递是解码编码的一大难点。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客观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翻译者与作者所想象的原型也会有所不同。译者在解码过程中,会进行首选蕴涵的比较,相似则用其解释,不同则更换,翻译的创造性就此体现。其次,心理图式的一致性问题。心理图式如果相同,就可以直接进行解释,当心理图式不同时,翻译者就要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最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的干扰。翻译者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受语言文化规范及诗学的影响与制约,要想寻找译文的出路,就必须进行折中,即与现行的文化价值观若即若离。

二、英汉互译中认知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要想进行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研究,加深对英汉互译中认知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的了解是必要的,理论基础的了解可以从隐喻翻译及认知隐喻翻译的理论内涵两个方面展开。

(一)隐喻翻译

隐喻翻译是了解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重要前提。对隐喻翻译实质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英汉互译中认知隐喻提高翻译能力。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认为,翻译是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翻译者必须把再现作者原意放在第一位。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意义上转换的主张,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地寻找对等语,进行原语意义的诠释与表达。自从人们了翻译活动的关注以来,意义与翻译的关系就一直被重视,也就是说,意义是翻译语际转换的灵魂。隐喻翻译的灵魂与翻译大体相同,都是对于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要想深入了解隐喻翻译的实质,就要从其意义抓起,才能抓住翻译语际转换的灵魂[2]。

(二)认知隐喻翻译

隐喻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连接紐带,它可以进行人类自我认识及对周围世界认识理解的诠释。在人的大脑中,隐喻中的源始域和目标域的关联性是由认知语境所决定的。对于认知语境来说,其不仅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更是由语言上下文、已有知识及社会心理表征所构成的。通常情况下,经过认知语境,人们可以把更熟悉的事物的特点进行陌生事物的映射,进行陌生事物的表达。一般来说,现阶段认知隐喻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剖析语言隐喻化现象和隐喻机制进行人类认识来源的探求,也就是说人类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认知直接影响新概念的形成。认知隐喻翻译是指基于人类对客观及主观认知的基础上,所做的隐喻映射及语言概念的转化。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隐喻翻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认知性。

三、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选择

隐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以认知为取向进行隐喻的翻译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映射对等翻译

映射对等翻译是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常见形式。所谓映射对等翻译,就是从认知的角度,针对隐喻翻译方法所提出的翻译形式。具体来说,映射对等翻译源域和目标域的直接投射,一种对应映射,源语篇章和译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是对等的。这种翻译形式适用于具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翻译之中。所谓“共同的非文化知识”就是指共同的生理构造、接近的认知能力等。例如,“Do not trust him.He is a sly old fox.”在这里,就可以直接翻译成,“别相信他。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这是因为,对于狐狸的认知,英汉民族的认知是相似的,都是以此进行狡猾的人的比喻。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于狐狸的翻译,可以直接通过原语的对接,加深读者的理解。

(二)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

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通常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常见认知隐喻翻译形式。从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角度来看,语言是认知结果,社会文化是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就是隐喻与语言群体文化经验沉淀密切相关。例如,在我国汉语谚语中,“再狡猾的敌人也会露出狐狸尾巴”,就是利用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进行映射分析的。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如果英语语言的国家在狐狸尾巴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不能进行直接对等的映射,翻译者就可以进行归化映射翻译模式,也就是结合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特点,进行狐狸尾巴的同义或是相似概念的隐喻表达。利用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翻译前后语言概念意义的相近或是相似性,方便两种语言地区人们的理解与认识。

(三)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也十分常见。其不仅可以进行蕴涵独特文化内涵处理,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挥英汉两种语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狗”在我国语言的许多情境中是贬义,但对于英语语言国家来说,狗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的,如:lucky dog、top dog等,这些英语直接映射对等翻译成汉语还会使得中文读者感觉到贬义的含义,翻译者可以根据译入语的隐喻情况进行偏移翻译。即lucky dog翻译为幸运,top dog可以翻译为最重要的人物,就可以在保持原义的同时,方便读者的理解。不仅仅是英译汉,对于汉译英也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当遇到两种文化意象不同的隐喻时,利用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进行其喻体的针对性改变,不仅可以方便读者的理解,还有利于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3]。

综上所述,加强对英汉互译中认知隐喻翻译的研究,对提高人们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促进英汉互译翻译的科学性、合理性的提高,增强文化交流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要提高对英汉互译中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就要从基础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常志红.顺应理论视角下定語从句的英汉对比——以《英汉互译基础与提高》一书为例[J].明日风尚,2018(13):277-278.

[2]王海怡.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96-97.

[3]宋云生.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运用[J].海外英语,2018(08):12-13.

猜你喜欢

英汉互译解释性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从民族特性看“狗”与“dog”的英汉互译
浅议科技术语英汉互译中的几个问题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