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黄维兵团覆灭记
2018-01-15关河五十州
关河五十州
一
自1948年9月下旬起,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蒋介石急调黄维兵团东援徐州战场。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已改称为中原野战军,敌人的相关电报很快就被野司截获并破译,刘伯承当即令第六纵队等部实行尾追,不让黄维兵团顺利东进。
为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统筹淮海战场的后勤供应,11月16日,中央宣布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被任命为总前委常委,负责全面指挥淮海战役,但他们的指挥位置仍在中野一边,一切号令也均通过中野司令部发出。
六天以后,徐州战场传来捷报,黄百韬兵团被华野歼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同一天,刘、邓、陈在野司驻地召集会议,会上刘伯承表达了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打黄维的意向,他告诉大家,接下来的仗将很难打,就双方实力对比来说,中野是“瘦狗拉硬屎”。
这个比喻虽然不太好听,但道出的却是实情。在挺进大别山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总兵力已达到二十八万,居全国各大野战军之冠。由于在大别山遭到削弱以及还要留置一部分兵力在华中,参加淮海战役的中野部队仅十二万人。按道理,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相当于军编制,一个满编军少说点也得有十几二十个团,然而中野的多数纵队都只有六个团,最少的只有五个团,严格地说连一个师都不够格。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鼎盛阶段,其武器之优良、火力之猛烈,在各野战军中亦排于前列,鲁西南一役,甚至能将整六十六师这样的国民党精锐部队都打得抬不起头来。可是为了执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像样一些的重武器基本都丢光了,部队的基本武器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还不足。这导致中野在实施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方面,早已落到了东野、华野之后。
黄维兵团是什么实力?尽管它的兵员数也只有十二万,与中野相当,但装备精良,兵强马壮,战斗力方面与辽沈战役中的廖耀湘兵团相比也不遑多让。该兵团下辖的第十八军即巨野战役时的整十一师,巨野战役虽被列入刘伯承著名的“九战九捷”,却是“九战九捷”中打得最不理想的一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整十一师这块骨头太难啃所致。
“九战九捷”前的平汉战役,也是初遇强敌,当时刘伯承曾布过“口袋阵”。在研究淮海战场的敌我情况后,他确定唯一的办法仍应如此,即先让黄维兵团钻进预设的“口袋”,包围起来再说。 计议已定,刘伯承遂把浍河北岸的南坪集作为扼守要点,令四纵予以坚守。
二
坚守南坪集是阻击和包围黄维的关键,但不是最终目的,事实上它只是一个饵。在四纵与敌人血战两日,起到“诱敌入袋”的目的后,刘伯承下令部队后撤,放弃南坪集。
中野主动后撤给黄维造成了错觉,他误以为突击取得了成功,便下令作为主力的第十八军经南坪集过河,其余部队陆续跟进。第十八军就这样进入了北岸的袋形阵地,他们正在行进,埋伏于东西两侧的解放军就突然对其进行了猛烈攻击。黄维这才惊觉中了圈套,然而已经晚了,他的兵团当即被包围压缩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仅十五里的地域范围之内。“口袋阵”布阵大功告成。
刘伯承将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阻击作战阶段、紧缩包围和准备反击阶段、阵地歼灭战阶段。黄维兵团被完全包围,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
11月25日,进入第二阶段,刘陈邓下令部队加紧压缩敌人。最初两天,各攻击部队即便实施了猛烈突击,也没有能够将敌人割裂开来,自身还蒙受了较大伤亡。这使刘伯承意识到敌人的防御能力不可低估,光是硬冲不行,必须另寻良策。
刘伯承打过很多次攻坚战,“围三阙一”是他在攻坚战中经常采用的一招。黄维兵团以密集队形防守,且实行逐村抵抗,很难割裂,“围三阙一”似乎正好适用。
想来想去,要把“口袋”里的黄维兵团全部消灭掉,只能像平汉战役中那样,采用“猫吃老鼠,盘软了再吃”的战法。于是刘邓陈协商一致,决定对黄维兵团“围师不阙”,也就是围而不攻,等其精力耗散,再慢慢地一步步收拾。
黄维在国民党军中亦非等闲之辈,此人久经沙场,很有作战经验,被蒋介石视为文武双全的“股肱之臣”。他分析当时情况,双方都在进行野战,解放军尚未能够形成纵深的工事体系,此时突围最为有利。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果断行动,将兵团所辖的四个主力集中起来,以坦克、火炮开路,组织强行突围。
得知兵团要组织突围,一一○师师长廖运周自告奋勇担任了突围前锋。一一○师一出包围圈,就举行了阵地起义。随后解放军封锁缺口,并以预伏火力,向跟进的敌后续突围部队开火,黄维兵团被迫停止前进。不久黄维清醒过来,估计到廖运周有变,又重新组织突围,然而解放军已有充分准备,从哪边突都突不出去。至此,受到双重打击的黄维兵团士气沮丧,一蹶不振,黄维也只好调整部署,固守待援。
刘伯承继续实行“围师不阙”,他命令部队攻占一村即巩固一村,不断对其进行压缩和完成严密封锁。战后,许多敌军俘虏说解放军有三招最使他们害怕:近迫作业、飞雷、阵前喊话。
中野在压缩包围圈时,把三招结合起来运用:近迫作业,往往一夜之间,新挖的战壕就逼近了敌阵地;飞雷,发起攻击前,这种像大西瓜一样的东西只要落在敌阵地上,就能够把鹿寨、工事和敌人一起抛上天;阵前喊话,解放军在相隔几十米的交通沟里实施政治攻势,搅得敌军心神难安。
黄维兵团装备强,但所携粮弹毕竟有限,从11月26日以后,整个兵团便逐渐陷入了援兵无望、粮食也极为困难的绝境,“围师不阙”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三
1948年11月30日,见黄维处境日艰,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蒋介石命令杜聿明放弃徐州,率本集团西撤南下。他计划让杜聿明附中野之背,与东面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协力救出黄维,然后一同会合南逃。
针对变化的敌情,包括刘伯承在内的总前委所采取的策略是,歼灭黄维兵团,围住杜聿明集团,阻住李延年兵团。在指挥部作战室里,刘伯承随手将口杯、砚台、电文纸摆成三堆,形容为淮海战场上的三股敌人,他对参谋们说这叫“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12月4日,杜聿明集团被粟裕完全包围于陈官庄一带,从这一天起,歼灭黄维兵团一役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由于中野兵力和火力都不足,华野派来两个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刘邓陈在发动总攻时,除把这两个纵队全部用上外,还额外调用了华野特种兵纵队助阵。
总攻开始后,解放军攻击部队组织上百门火炮齐射,炮弹和飞雷倾泻在敌阵地上,黄维兵团苦心经营的野战集团工事大部被摧毁,守敌非死即伤。
12月15日,眼见大势已去,黄维下令所有残余部队“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实际上是让大家四散逃命。
当天黄昏,解放军将黄维兵团残余部队一一予以歼灭,黄维及兵团的大部分将领均被生俘。在搜查时,发现一名被俘敌将的日记中这样记载:在我们(指国民党军)所有的高级将领中,其才识无有能超过刘伯承者,其指挥之妙,令人莫测高深,有人谓刘伯承指挥国防部,信然不謬!
(摘自《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