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是毒鸡汤吗
2018-01-15南方周末
河北女孩王心仪高分考取北大中文系。她写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主题是“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她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狹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文章感动了许多人,但也有人认为“感谢贫穷”宣扬苦难哲学、是毒鸡汤,你怎么看?
正方:王心仪努力考上名校不容易,但因此而“感谢贫穷”逻辑不通。她首先应该感谢自己天赋不错。其次应该感谢父母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她在《感谢贫穷》中写道,“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还应该感谢学校与社会的帮助,枣强县通报称,在高一、高二时,学校每学年给她资助2000元,高三资助了2500元,免除了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最后一点恰恰是学校帮助她克服了贫穷对学业的不利影响,为何要感谢贫穷?
反方:谁都知道贫穷不是好事。“感谢贫穷”并非说“贫穷是好的,可以安之若素”,而是说,贫穷是考验,“不能打败你的使你更强大”。王心仪在文章中说:“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地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播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还能再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
正方:这种“苦难哲学”不值得倡导。司马迁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许多人对这话有误读,把苦难与成就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遭受苦难,所以如此成就。难道孙子不膑脚,《孙子兵法》就写不出来了吗?正是因为相信“贫穷苦难是种磨砺”,才会有家长把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有“网瘾”的孩子,送到无证办学的“特训学校”去受苦的愚蠢之举。
反方:王心仪家境贫困难道是她自愿选择的结果吗?出生没法选择,但她在“克服苦难”还是“被苦难克服”之间,选择了前者;在“努力争取成功”和“不努力一定轻松”之间,也选择了前者。在她考入名校后,说一句“感谢贫穷”,就好比一位运动员在一场高水准的激烈比赛之后夺得冠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手下败将说“你们表现也很棒”“感谢一路有你们相伴”,有何不可?“感谢贫穷”并非赞美苦难,也并非认为苦难与成功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敢于直面苦难、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品质与成功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吧?人一辈子不免会碰上逆境。
正方:王心仪在文章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这有些美化贫穷了吧?另一方面她也承认贫穷“狭窄了我的视野”。这些表述本身是有矛盾的。所以有一些批评声音也并不冤枉。
反方:用放大镜抠字眼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贫穷、苦难、逆境本身当然不值得赞美,但也不是靠诅咒就能消除的。无从逃遁、必须面对的贫穷、苦难、逆境,其实是一种自然选择机制,打败它们或者被它们打败,接受命运还是反抗命运,王心仪是用行动而非言辞给出了答案。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