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设计·整合

2018-01-15卓剑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挖掘教材探索性课外作业

卓剑兰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不仅能将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将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探索性、开放性和生活性充分地融入数学作业中,让学生享受作业成功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挖掘教材;课堂知识;探索性;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和掌握知识技能,进而使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享受到课外数学作业的乐趣,并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

一、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有趣”是关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数学课外作业感兴趣,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枯燥、重复、乏味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从“布置作业”积极地转变为“设计作业”,要将知识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融于趣味之中,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也是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功效的关键所在。

1. 引进游戏,在“玩”中“学”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载体。尤其是对于一个低龄段的小学生而言,在听到“游戏”二字恐怕都会跃跃欲试的。将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以游戏的形式展示,让课外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父母玩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轮流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并用手摸桌上的东西,并说出物体的名称和特性。又如,在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后,让学生玩“猜数字”的游戏,一个同学从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另一个学生猜数字(1~13),每个人有猜3次的机会,每次猜完抽取扑克牌的学生都要提示大了或小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并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及成功的喜悦。

2. 画演做赛,变换花样

根据小学低龄段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对课外作业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外作业的设计就必须经常地变换花样,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绘画、表演、操作、比赛等多样化形式的作业。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所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多種图形绘图,并在下一节课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将数学与美术有效地整合了起来,让数学课外作业变得更加趣味化。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自己学过的时间,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具体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爸爸妈妈的一天工作安排,在下一节课时向同学介绍一下爸爸妈妈的每日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和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又巩固了课堂知识上所学的知识。

二、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发展”是核心

通过课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巩固课堂知识和学会知识迁移运用的同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此,在设计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宽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1. 设计作业体现层次性,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由于教师需要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的学习群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外作业时,也应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量、不同程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并能得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一课后,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将课外作业设计为基础题、运用题、思维题:

(1)基础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4×9=( ) 3×7=( ) 5×6=( ) 2×8=( ) 6×9=( )

(2)运用题: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3×( )=27 8×( )=64 ( )×4=28 7×( )=63

(3)思维题: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选做)。

6×6+6=6×( ) 8×5-8=4×(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数量的练习,获得不同能力的发展。

2. 设计作业体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并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时候可以适当地放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作业的设计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与学习能力设计与编写作业,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问,这样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培养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同时,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 设计作业体现探索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不应局限于埋头做练习,而应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作业,比如观察、调查、实验、小课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或家中有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汇报。又如,在学习了《统计》一课后,安排学生调查、统计班级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情况,并完成统计表,这样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调查中数据统计的严肃性与准确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设计作业体现开放性,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因此,设计开放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去思考问题,避免了固定答案作业形式带来的思维定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行操作,这无疑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给教室里向阳的三扇窗户定做窗帘,窗帘高为3米、宽为1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布?结果有的学生直接用3×3×1=9(平方米)求出购买布的面积。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认为如果只购买9平方米的布可能会不够,还要考虑裁剪的耗损;有的学生认为应同时考虑布的宽度与窗户的宽度。可见,开放性的课外作业,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并且学生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5. 设计作业体现生活性,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就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數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实施新课程,要求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行为方式,从课外作业设计方面来讲,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带着对生活的感受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数学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数》一课后,让学生收集家用电器的价格,比如,冰箱4599元、液晶电视3499元、笔记本电脑2399元、洗衣机1399元、烤箱399元、微波炉469元,等等,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又如,在学习了加减运算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周日,问家长要50元钱,带着购物清单去超市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精心地挑选物品,认真地查看商品的价格,还要计算自己购买物品的总价格,这样才能完成购物清单的采购。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课外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通过多方面的作业设计与探索,为学生提供趣味性、探索性、选择性和拓展性的课外作业,逐步实现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方式的多样化,逐渐地将“布置作业”转向“设计作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并且享受课外作业带来的快乐与成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挖掘教材探索性课外作业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怎样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
纵观全局 把握细节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