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感、本体感、价值感: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三感

2018-01-15黄伟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乡愁笔者中职

黄伟文

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教学活动开展起来难度比较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不重视语文课,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在语文课上,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听得“头昏脑涨”;迫于考核成绩的压力,学生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会把老师给出的“考试重点”复习,但谈不上对问题认真思考,更不用说阅读课外书籍和做一些社会调查。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具备了艺术感、本体感、价值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语文教学需具备艺术感

有艺术感的课堂能使学生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笔者在课堂中,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选择好角度,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增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感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比如,在开展《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课堂教学时,以往笔者会大量补充背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外国教授”产生“不满”的感觉,进而使学生回想近代中国,被列强欺负,国际地位很低,导致中国人在国外屡屡受责难,最后再让学生开心地看到那个想让中国人难堪的“外国教授”向中国人道歉。这样设计,表面上看没有错,但是课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的好。因为,学生在想: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感觉现在挺好的?难道我要去仇恨外国人?

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笔者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体会谈话的艺术”引入,先让学生体会教授犀利的语言和“我”圆滑、锋芒藏而不露的语言,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我”时,面对外国教授的几个问题,“我”会如何去回答?这样,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语言的“艺术”时,会较为深刻地体会到现在中国人民舒畅的生活心情、对祖国统一的决心,以及“我”作为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不卑不亢的风骨。

二、中职语文教学需具备本体感

中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对语文与世界的关系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中职生来讲,进入学校后,是他们与父母和家庭的再一次的分离。按照成长理论,每一次分离都会伴随着痛苦和希望相交替的感觉。所谓痛苦,是学生自己会逐步意识到,自己会慢慢地靠自己,成为独立的一个人;所谓希望,就是作为一个将来要独立的一个人,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本领,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为什么自己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是因为自己感觉语文学习除了认识了一些字、记住了一些古诗外,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实用的东西。

比如,在开展经典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以往笔者教学的重点一般是分析小說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引导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和小说中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同时,针对小说的凄美结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整体情况。课后发现,这次课,作为中职学生很难体会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有的学生认为:封建社会离我们太遥远了,腐朽不腐朽,对我们将来没什么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看了作者的结局,感觉当作家没前途;还有的学生认为,其本人对课文没有什么感觉……

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笔者认识到,所面对的是中职生,课堂要具备“本体感”,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笔者从《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的着装入手,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服饰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自己设计主题,上课时,把自己的主题用PPT或视频的形式到课堂上向班级的同学展示与讲解。学生的展示和讲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展示主题鲜明,各有特色,有的学生未来想当设计师,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主流服饰的演变;有的学生未来想当高级白领,展示了男士西装的演变;有学生未来想当研究者,展示了《林黛玉进贾府》中不同阶层的不同的着装;有的学生未来想当有品位的人士,他展示了不同场合的服装搭配;还有的学生因为喜欢盔甲,未来想当收藏家,就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铠甲……学生的展示,超出我的想象,笔者没想到作为中职生的他们,一点都不缺乏对未来的梦想。笔者无法否定他们,更不能怀疑他们,看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讲自己的事情,但他们真的是在课堂上学习,而且感觉自己现在的学习是有用的,因为他们的学习正在描绘着自己的生活、描述着自己的理想、绘制着自己的未来。让学生感觉在课堂上能真正学到东西,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好”课堂。

三、中职语文教学需具备价值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知名语文教师于漪认为:语文具有三重功能,即工具语文、文化语文、修身语文。作为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能忘了“教文育人”。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都能有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精髓的东西,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的慈爱和奉献。中华文化强调仁爱、民本、诚信、中和、爱国、敬业、勤奋、团结、友善、守时等价值观,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不断思辨,让学生自我深刻领悟。

笔者在《乡愁》一课中,学生朗读完后,笔者没有直接问学生: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而是从“价值观”入手,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探求此诗歌背景的兴趣。而学生在没有别人提醒的情况下,思接千载,在探究(或猜测)此诗歌背景的过程中,会体验某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沧桑,凝重。在这之后,笔者再介绍这首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笔者的背景介绍,带领学生走入历史、还原历史、与历史对话,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而如今两岸同胞交往和互动频繁,地理空间的阻隔已经不算什么,但是如何克服心理上的阻隔,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

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记住乡愁》,让学生在观看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的基础上,做一个PPT或小视频,展现自己所在镇(村)的风貌、传统文化、人们的生存状态……以此,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散落的基因片段,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怎样的形式“活在当下”,以此唤醒学生心中浓郁的乡愁情感,使《乡愁》一课的价值进一步延伸。

结语:中职学生这一个群体,他们入校时的文化课成绩较低,但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都是正常的。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适应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喜欢探究,喜欢表达自我。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只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语文教学具备艺术感、本体感和价值感,用艺术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本体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将来发展的作用,用价值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宏大与凝重,一定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赢”。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乡愁笔者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乡愁
乡愁
老师,别走……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回头一望是乡愁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