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2018-01-15王丹萍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阻塞性呼吸衰竭口腔

王丹萍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呼吸道管理前后各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和加强呼吸道管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治疗后患者pH、PaCO2、PaO2和SaO2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改善其肺功能指标。

【关键词】II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管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1

AECOPD患者其临床症状多为咳痰、咳嗽、气促、喘息,短时间内痰液量较多,并呈现出粘脓性或脓性,较易造成呼吸道堵塞,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将在短时间内导致PaO2降低而PaCO2升高,最后引发呼吸衰竭而死亡[1]。因此确保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畅通十分重要,而呼吸道管理能有效维持呼吸道的畅通。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总结呼吸道管理的相关方法和措施,旨在为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均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的相关标准相符合。88例患者中男性者50例,女性者38例,年龄范围为(65~89)岁,平均年龄为(68.5±3.3)岁,住院时患者PaO2为(48.9±6.6)mmHg,PaCO2为(75.9±5.4)mmHg,SaO2为(82.8±4.2)mmHg。

1.4 呼吸道管理方法

1.2.1 病情评估和监测。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情况进行随机评估和定时评估相结合,从而及时发现隐患,减少或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和量等变化情况,对患者呼吸深度、节律、频率、脉搏和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连续监测,对肺部进行不定期听诊,通过啰音、呼吸音和痰鸣音等改变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予以积极处理。

1.2.2 吸氧治疗。吸氧治疗是临床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最重要以及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改善患者预后和缓解病情恶化的主要方法;医护人员应每天予以患者低流量持续性吸氧,流速为每分钟1~2L,定期对动脉血气进行复查,根据血气分析情况对给氧方式和给氧浓度进行调节,若患者病情改变则相应增加吸氧浓度,并遵照医嘱使用无创呼吸机以及呼吸兴奋剂改善通气,随后再增加氧气浓度,避免由于氧气吸入浓度过高而引起CO2潴留;医务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进行腹式和缩唇呼吸,以便增加氧疗效果,吸氧治疗期间若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和呼吸过缓,需考虑CO2潴留加重,此时需提高通气量。

1.2.3 保持呼吸道畅通

1.2.3.1 清洁口腔。患者咽部和口腔内的分泌物较易引起呼吸道堵塞,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文献报道,肺部感染的厌氧菌主要来源于口腔,医护人员需重视口腔护理,保证口腔清洁卫生。对于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可指导其咳痰之后通过温水进行漱口,对于生活无法自理者医护人员可采用沾有等渗盐水的棉球对口腔进行护理,对于口腔发生真菌感染者通过沾有3%碳酸氢钠溶液的棉球护理口腔。

1.2.3.2 指导有效咳嗽。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有效咳嗽能促进其痰液排出,因此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采取站位或坐位体位,略前倾上身,缓缓深吸气,待屏气几秒钟后持续张口咳嗽3次,在咳嗽时按压腹部或收缩腹肌,咳嗽停止后缩唇尽量呼出余气,随后再次深吸气重复上述动作,重复2~3次,每次3~5min,每天5~6次。

1.2.3.3 湿化气道。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弱,咳痰、咳嗽能力降低,气道反应性较差,使得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而堵塞气道,气道湿化能保持呼吸道湿度,对痰液进行稀释有助于排痰;气道湿化主要进行雾化吸入氧气,氧流量速度为每分钟6~8L,每天2次,每次10~15min,雾化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

1.2.3.4 翻身叩背。医护人员对患者定时叩背或改变体位能引发咳嗽反射,进而加速支气管內痰液排出;叩背时机尽量选在早晨起床时或者两餐之间或者雾化治疗结束后(15~20)min,这样有助于增加排痰效果;叩背操作为患者采取坐卧、半卧位或侧卧体位,使背部充分暴露,叩背者并拢五指呈杯状,叩背时以腕关节用力为主,从外向内,从下向上,有节奏性的对患者背部进行叩击,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叩背频率为每分钟5~15次,每天3~4次。

1.2.3.5 电动吸痰。对于采取手动叩背排痰效果较差且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排出者可通过电动吸引器予以深部排痰;对于清醒者吸痰时需向其进行解释,以便取得患者积极配合,吸痰之前需予以高浓度吸氧,吸氧时应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进行,同时严密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紫绀以及出汗等。

1.3 观察指标[3]:分析患者经呼吸道管理后临床效果,观察并比较患者呼吸道管理后其pH、PaCO2、PaO2和SaO2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全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和计数数据分别采用(±s)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和检验。假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加强呼吸道管理后,显效40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治疗后患者pH、PaCO2、PaO2和SaO2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时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肺功能状况较差,多合并心肺类疾病,而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于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积极有效治疗之外,予以呼吸道管理十分重要[4]。文献报道[5],系统的呼吸道管理是临床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关键步骤。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和加强呼吸道管理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2%,且治疗后患者pH、PaCO2、PaO2和SaO2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加强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改善其肺功能指标。

参考文献

朱小芳,张虹,林玲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6):539-540.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6.

叶木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行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护理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60-162.

刘海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系统性呼吸道管理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0(B03):1336-1337.

伍爱芳,段红萍,卢甲姊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45-46.endprint

猜你喜欢

阻塞性呼吸衰竭口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呼吸操训练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效果探讨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口腔膏非牙膏, 千万别乱用